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危害养鸡生产的主要疫病之一,它发病急,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由于此病破坏了鸡体内的免疫器官——法氏囊,因此引起机体免疫抑制,导致各种免疫不能产生正常应答,增加了对其他病毒、致病细菌和球虫等病原体的易感性,使雏鸡发生混合感染。在诊疗工作中对初步诊断为法氏囊病的病鸡要采取科学方法,进一步确诊是否有混合感染,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诊治,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我市某养鸡场于2007年3月饲养的1600只40日龄的雏鸡,有一部分突然发病,死亡300多只,死亡率达20%,经专业人员进行综合诊治,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具体情况如下。
1 发病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缩头,闭目,羽毛蓬乱,畏寒,易扎堆。食欲减退,饮欲增加。鸡冠、肉髯及可视粘膜苍白,排白色稀粪,有时粪中带血,泄殖腔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而粘连在一起。后期机体衰竭死亡。
2 病理变化
剖检见胸肌、腿肌有不同程度的条状出血,法氏囊肿大,由正常的粉红色变为奶油黄色,切开囊腔可见黏膜皱褶有出血斑。肾肿大,花斑状,输尿管有白色尿酸盐沉积。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明显出血点。盲肠肿大,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盲肠内充满凝固血液,肠壁变厚。
3 实验室检查
首先取甘油和水等量混合液滴于载玻片上1~2滴,再取肠粘膜刮取物与甘油调匀,盖上盖片,镜检,见到球虫裂殖体和球虫卵囊。
琼脂扩散试验:取病变法氏囊研磨,制成1:5~1:10的悬浮液作为抗原,用标准IBD阳性血清为抗体作琼扩试验,试验结果:在阳性血清与抗原之间有白色沉淀线,确认为存在鸡法氏囊病毒。
病毒分离试验:选择法氏囊和脾脏制成1:5稀释液,经过离心取上清液,按每毫升加入青、链霉素各1000单位,分别接种于10~12日龄的鸡胚,继续孵化,收集48~72h内死亡鸡胎的尿囊液鉴定,同时从死亡鸡胚的病变特征可以发现:死亡鸡胚全身水肿,全身出血,肝、脾肿大,呈绿褐色、灰褐色相间的大理石花纹病变。确认为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存在。
鉴别诊断:为了确保诊断的准确性,技术人员对病鸡进行鸡新城病和传染性支气管炎鉴别诊断,随机抽取20只鸡进行翅下抽血,分离血清,用已知抗原做血凝抑制(HI)实验,试验结果排出鸡群患鸡新城疫的可能。通过琼脂扩散试验检测传染性支气管炎(IB),检测结果是(IB)琼脂反应为阴性。
根据流行病学、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综合分析,确诊该鸡群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和球虫病混合感染。
4 防治措施
隔离病鸡,对重症鸡进行淘汰,对病死鸡和淘汰鸡进行深埋。用2%的NaOH对鸡舍外四周环境进行彻底消毒,用0.1%浓度的次氯酸钠对鸡舍进行消毒。
用鸡传染性法氏囊高免蛋黄抗体每只鸡肌肉注射1ml,效果非常明显,第二天死亡明显减少,较重症鸡连注3天,同时用黄芪多糖饮服5天,配合添加肾肿解毒药进行治疗。用0.025%球痢灵混入饲料内连用5天。经过以上治疗,使病情得到控制,病鸡逐渐恢复正常。
治愈后重新对鸡新城疫进行免疫,并于治愈后14天进行法氏囊疫苗补免。
5 体会
防疫是养鸡生产的头等大事,养殖户应树立“防重于治”的观念,认真做好鸡群的防疫工作,早期预防投入少,效果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预防以疫苗免疫为主,球虫病是以药物预防为主,目前球虫病疫苗已应用于养鸡生产,效果很好。在疫苗和药物预防的同时,要做好鸡的饲养管理工作。
传染性法氏囊病和球虫病的发生与鸡的饲养管理条件有密切关系,生产中要确保饲料品质,日粮要营养全价。经常保持鸡舍干燥,温湿度适宜,通风良好,粪便要及时清除,并进行堆积发酵。要对室内外环境进行定期消毒。
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侵害雏鸡。鸡场在进雏前要做好鸡舍及用具的消毒,并保证从健康场引进鸡雏。不同时间引进的鸡雏不能混群,饲养密度也要严格限制,防止密度过大。生产中要采取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以有效预防疫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