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衣不下是奶牛产后的一种常见病,一般母牛分娩后,胎衣在8~12小时内不能自然完全排出即可定为胎衣不下。一般在我国的发病率在12%~30%,有高于40%以上的报道。胎衣不下不但引起奶牛产奶量下降,还会引起子宫内膜炎、子宫恢复推迟和子宫脱导致产后发情延迟、配种受胎率降低,使许多优秀的高产奶牛被淘汰,给养牛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工作实践,就奶牛胎衣不下采取中西药结合治疗简单介绍如下:
1 病因
产后子宫收缩无力,常因饲料单纯,缺乏钙盐或其它矿物质,消瘦,过肥,运动不足等使子宫弛缓。或是由于胎儿过大,胎儿过多,胎水过多等使子宫过度扩张,继发产后阵缩微弱、流产、早产或药物引起产后均易发生胎衣不下。
胎儿胎盘和母体胎盘发生粘连:常因子宫内膜炎、胎盘发炎造成粘连。或因患布氏杆菌病而使胎盘发炎粘连。
生理上的原因:牛胎盘属于上皮绒毛膜与结缔组织绒毛膜混合型,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联系比较紧密。
2 症状
全部不下时常从阴门露出部分胎衣,有时胎衣全部滞留在子宫内及阴道内。
部分不下时如不仔细检查,往往易被忽略,必须检查已排出的胎衣是否完整。
全部或部分胎衣不下时,患畜常表现弓腰努责,阴门排出腐败恶臭的液体,甚至引起母牛发烧,食欲下降,少数牛还会继发四胃变位等。
3 治疗
手工取出滞留胎衣的方法一般不可取,尤其在产后72小时内应尽量避免采取这种方法。因为此时滞留的胎衣仍紧粘于母体宫阜上,手工剥离会对子宫造成较大的危害,会使病牛大出血,而疼痛又会使病牛极度不安,进一步造成剥离困难。并且增加子宫内膜的损伤,进而可导致子宫严重的感染。因此我认为最好采取药物治疗。
3.1 西药治疗
促进子宫收缩:垂体后叶素或缩宫素60~100单位,肌注,2小时后重复一次,使用要早,最好在产后8~12小时注射。
预防胎衣腐败及子宫感染,可每天子宫内置放土霉素20片,或用10%氯化钠500毫升加2万单位四环素粉摇匀后一次灌入子宫,隔2日再灌一次;可减轻胎盘水肿,加快母子胎盘分离;或用洗必泰拴5枚一次放置于子宫内以防胎衣腐败等,出现全身症状时牛体温升高可用10%葡萄糖500~1000毫升,5%葡萄糖盐水500~1000毫升,维生素C50毫升,10%安钠咖20毫升,氨苄青霉素8克,混合一次静脉注射。
3.2 中药治疗
以活血化瘀、祛瘀,促进胎衣排出,下列中药可选用:
方一:益母生化汤加减
当归40克,川芎30克,赤芍30克,桃仁25克,红花20克,益母草50克,三棱30克,莪术30克,丹参30克,生草15克。共为末,一次灌服,若体温升高者加连壳30克,二花30克,黄芩30克。
方二:参灵汤
黄芪40克,党参35克,蒲黄30克,五灵脂30克,当归40克,益母草40克,桃仁25克,红花20克,丹参30克,炮姜30克。
加减:瘀血而有腹痛者加醋香附30克,泽兰叶20克,生牛夕20克,外感风寒者加荆芥穗20克,官桂20克。
体会:在产科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经产母牛发生欠配不孕,甚至失去繁殖能力,究其病史,绝大多数曾因胎衣不下而进行过手术剥离。这主要是因剥离时消毒不严,过度牵拉,使子宫粘膜层及至肌肉层发生较严重的损伤。加之术后处理不当,致发生子宫内膜炎,给以后治疗及受孕带来困难。因此,只要每日或隔日子宫内放置抗菌药物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