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对秋冬季猪热点病防制的建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1-04  来源:广东养猪信息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145
  一、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NVDC-JXA1株)引发的一种以体温高热不退、皮肤发红、呼吸困难、死亡率高为特征的烈性传染病。近年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变异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引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NVDC-JXA1株就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一种变异株,由于发病猪耳后、耳边缘发绀呈紫红色斑块状,因此又称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1.流行病学。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猪群中均可发生,并伴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通常情况下发病率高达70%以上,死亡率约40%~90%。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或通过公猪的精液经生殖道在同猪群间进行水平传播,也可以进行母子间的垂直传播。此外,风媒传播在本病流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气源性感染可以使本病在3千米以内的猪群中传播,传播速度极快。

    感染猪、康复猪及其污染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猪在康复后的3个月还可持续排毒。病毒可通过鼻、眼分泌物、胎儿及子宫甚至公猪的精液排出,感染健康猪只。

    2.临床特征。根据对发病猪场疫病发生发展情况和病猪的临床观察,本病的主要症状是全群突然发病,猪体温升高至41℃~42.5℃,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喜伏卧,患猪皮肤发红,耳后耳边缘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身体多处皮肤呈紫红色斑块状;部分猪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气喘急促,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眼分泌物增多,出现结膜炎症状;部分猪群便秘,粪便干燥,呈球状,尿黄而少且浑浊。病程稍长的猪全身苍白、贫血,被毛粗乱,部分病猪后肢无力,个别病猪濒死前不能站立,最后全身抽搐而死。部分母猪在怀孕后期(100~110天)出现流产,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

    3.预防和控制。由于该病传染性强、传播快、发病后可在猪群中迅速传播扩散和蔓延,给养猪业造成的损失较大,因此须严格执行综合性防疫制度加以预防和控制。

    (1)搞好综合防疫措施。各类养殖场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必须坚持科学养殖,自繁自养,预防为主及加强综合饲养管理,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等综合防疫措施。主要应做好如下几点:

    所有养殖场(户)应切实做好封闭管理,建立严格隔离消毒制度。严禁与生产无关人员进入生产区,生产人员进出要严格消毒。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猪舍粪便及排泄物,对各种污染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饲养场、猪舍内及周边环境增加消毒次数,做好环境杀虫灭鼠工作,防止昆虫等媒介带入疫病。

    养猪生产要力争做到全进全出制度饲养,种猪场应做到产房、保育舍和育成舍的全进全出。

    严禁从疫区引种,从非疫区引种时要严格隔离观察45天,并按规定进行检疫,确无此病时方可以进场。

    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在饲料中选择适当的预防用抗菌类药物,预防猪群的细菌性感染,提高健康水平。

    (2)适时进行疫苗免疫。目前,疫苗免疫是控制高致病性蓝耳病的一种有效措施。国内已成功研制出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苗,由于此病为新发疫病,以前从未对易感动物实施过免疫,在此推荐临时免疫程序为:

    商品仔猪:仔猪断奶后首次免疫,剂量为2毫升/次。在高致病性蓝耳病流行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首免后一个月采用相同剂量加强免疫一次。

    母猪:后备母猪70日龄前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以后每次于怀孕母猪分娩前1个月进行一次加强免疫,剂量为4毫升。

    种公猪:70日龄前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以后每隔6个月加强免疫1次,剂量为4毫升。

    (3)加强猪群饲养管理。首先要做好猪群的饲养管理。冬天确保猪舍保暖通风;夏天高温季节,要做好猪舍的通风和防暑降温,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保持猪舍干燥,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降低应激因素。其次,要用高品质的饲料,保证充足的营养,增加多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增强群体抵抗环境应激和疾病的能力。严禁用泔水喂猪。

    (4)强化环境卫生消毒。实践证明,良好的卫生环境对养殖场的疫病防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力较差,只要日常消毒措施得当,病毒很容易被杀灭。

    (5)做好疫情处理。高致病性蓝耳病由于传染性强、传播快、发病后可在猪群中迅速传播扩散和蔓延,因此,一旦发生疫情,必须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监控、早消毒、早扑灭”的原则迅速处理。

    规模化养猪场、养猪小区、养殖户要严格执行兽医卫生防疫规定,发生疑似此病时,应立即隔离疑似患畜,单独隔离圈养、观察,限制其移动,并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对病死的动物尸体、排泄物按照《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粪便、垫料污染物等进行就地焚毁或堆积密封发酵、深埋等;栏舍、用具、污染场所必须进行彻底消毒,严禁出售和运输。

    (6)严格检疫和监督。加强生猪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管理,强化生猪调运、交易和屠宰等环节的执法监督工作,严格进京路口的检疫监督,防止外埠病、死猪流入。对病死猪采取“四不一处理”处置措施,即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对死猪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呼吸道综合症

    1.病因:冬季为因气候骤变,猪舍内没有及时做好保温防寒工作,造成猪群抗病力下降,引发传染性胸膜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等多种疾病并存的传染性呼吸道综合症病。另外冬季猪舍为保温防寒忽略了猪舍的通风换气,致使舍内空气质量下降,长期的不良气体刺激了猪的呼吸道引发所致。

    实际中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有的呈腹式呼吸,体温升高至39℃左右,粪便稀软。个别病猪鼻腔内流有黏液,有的后肢不能站立,行走时非常困难。背毛粗乱,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废绝,喜饮水。如治疗不及时会出现耳尖和尾根发绀,之后结痂,病猪逐渐消瘦,生长非常缓慢。慢性死亡病猪发现胸腔内积液,呈淡黄色。肺脏与胸腔有粘连,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质地变脆。肾脏有轻微肿大,脾脏没有明显变化。 

    2.治疗:在每吨饲料中添加康500克+安泰1000克,或80%支原净200克,金霉素300克,阿莫西林300克,连续饲喂10天。若发现有咳嗽、呼吸困难及食欲下降的猪立即隔离,单独饲喂,并对症治疗,肌注头孢唑啉钠25毫升/千克,和长效抗菌土霉素15毫克/头,连续用药,每天一次,直至病猪康复。另外提高饲料中的蛋白水平,增加多维。寒冬既要做好体温防寒工作,还要做好通风换气。同时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环境,注意减少饲料中的粉尘,提高饲料营养水平。做好各种防疫工作,做到预防为主,群防群治,才能减少该病的发生。

三、猪伪狂犬病 

    伪狂犬病是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急性传染病。在临床上以中枢神经系统障碍为主征,多数动物于局部皮肤呈现持续性的剧烈瘙痒。病猪的年龄不同,其临床症也有差异。哺乳仔猪出现发热和神经症状,病死率甚高;成猪呈隐性感染;怀孕母猪发生流产。病猪都无明显的皮肤瘙痒现象。

    1.病原:是疱疹病毒科的伪狂犬病病毒,常存在于脑脊髓组织中,病猪发热期间,其鼻液、唾液、乳、阴道分泌物及血液、实质器官中都含有病毒。病毒对低温、干燥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猪圈或干草上能存活1个多月,在肉中能存活5周以上,2%火碱和3%来苏儿能很快杀死病毒。 

    2.流行病学:对伪狂犬病病毒有易感性的动物甚多,有猪、牛、羊、犬、猫及某些野生动物等,而发病最多的是哺乳仔猪,且病死率极高,成猪多为隐性感染。这些病猪和隐性感染猪可较长期地带毒排毒,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鼠类粪尿中含大量病毒,也能传播本病。本病的传播途径较多,经消化道、呼吸道、损伤的皮肤以及生殖道均可感染。仔猪常因吃了感染母猪的乳而发病。怀孕母猪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而使胎儿感染,以致引起流产和死产。一般呈地方流行性发生,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3.临床症状:猪的临床症状随着年龄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但是,都无明显的局部瘙痒现象。哺乳仔猪及离乳幼猪症状最严重。临床上呈现严重神经症状的病猪,死后常见明显的脑膜充血及脑脊髓液增加,鼻咽部充血,扁桃体、咽喉部及其淋巴结有坏死病灶,肝、脾有1~2毫米灰白色坏死点,心包液增加,肺可见水肿和出血点,都非本病特有的变化。组织学检查,有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及神经节炎变化。 

    类症鉴别:对有神经症状的病猪,应与链球菌性脑膜炎、水肿病、食盐中毒等鉴别。母猪发生流产、死产时,应与猪细小病毒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乙型脑炎、猪布鲁氏菌病、猪衣原体病等相区别。链球菌性脑膜炎除有神经症状外,常伴有血症及多发性关节炎症状,白细胞数增加。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有良好效果。水肿病多发生于离乳期。眼睑浮肿,体温不高,胃壁和肠系膜水肿。食盐中毒有吃食盐过多的事实,体温不高,喜欢喝水,有出血性胃肠炎,无传染性。 

    4.防治方法:在病猪出现神经症状之前,注射高免血清或病愈猪血液,有一定疗效,但是耐过猪长期携带病毒,应继续隔离饲养。

    平时的预防措施:自洁净猪场引进种猪,进行严格的隔离检疫1个月,并采血送实验室检查。猪舍地面、墙壁、设施及用具等每周消毒1次,粪尿放发酵池或沼气处理。捕灭猪舍鼠类及野生动物等。种猪场的母猪应每3个月采血检查1次。 

    流行时的防治措施:一是对感染种猪的净化措施。根据种猪场的条件可分别采取4种清除措施:①全群淘汰更新。适用于高度污染的种猪场,种猪血统并不太昂贵者,猪舍的设备不允许采用其他方法清除本病者。②淘汰阳性反应猪。每隔30天以血清学试验检查1次,连续检查4次以上,直至淘汰完阳性反应猪为止。③隔离饲养阳性反应母猪所生的后裔。为保全优良血统,对阳性反应母猪的后裔,在3~4周龄断奶,分别按窝隔离饲养,至16周龄时,以血清学试验测其抗体,淘汰阳性反应猪,经30天再测其抗体。④注射伪狂犬病油乳剂灭活苗。种猪(包括公母)每6个月注射1次,母猪于产前1个月再加强免疫1次,以后每半年注射1次。种猪场一般不宜用弱毒疫苗。二是对发病肥育猪场的处理方法。为了减少经济损失,可采取全面免疫的方法,除发病乳猪、仔猪予以扑杀外,其余仔猪和母猪一律注射伪狂犬病弱毒疫苗(K61弱毒株),乳猪第一次注苗0.5毫升,断奶后再注苗1毫升;3月龄以上的仔猪和架子猪1毫升。成年猪和妊母猪(产前1个月)2毫升。

四、圆环病毒病 

    在现时的养猪行业里,已是谈“圆”色变,圆环病毒病 PCV-2确实给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生产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下列问题:

    1.病原:猪圆环病毒病是指以PCV-2型圆环病毒为主要病原、单独或继发(混合)感染其它致病微生物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本病的病原体是是PCV-2型圆环病毒,圆环病毒有两个血清型,PCV-1型没有致病性。

    本病最早发生于加拿大(1991),此后很快在世界各地(大洋洲除外)流行,亚洲及我国各地有关的报道也越来越多。PCV-2在我国也普遍存在。

    2.发病类型和临床症状:主要有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繁殖障碍、先天性震颤、肠炎等。当前,应重点注意PMWS、PRDC、繁殖障碍和先天性震颤。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主要发生于5—12周龄的仔猪,断奶前生长发育良好。同窝或不同窝仔猪有呼吸道症状,腹泻,发育迟缓,体重减轻。有时出现皮肤苍白或黄疸,黄疸的出现,临床上其它病是不多见的,抗生素治疗无效或疗效不佳。

    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PDNS)。常在12-14周龄猪群中零星出现或爆发,持续至18-24个月。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皮肤发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隆起,呈现周边为红色或紫色中央为黑色的病灶。病灶常融合成条带和斑块。病灶通常在后躯、后肢和腹部最早发现,有时亦可扩展到胸肋或耳。发病温和的猪体温正常,行为无异,常自动康复。发病严重者可能显示跛行、发热、厌食和体重减轻。该病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皮肤病损的常见疾病。

    传染性先天性震颤。出生后第一周,严重的震颤可因不能吃奶而死亡,震颤为双侧,影响骨骼肌肉,当卧下或睡觉时震颤消失,外界刺激可引发或加重震颤,如声音或温度刺激,有的在整个生长和发育期间都不断发生震颤。

    3.防制措施:到目前为止,尚无商品疫苗供应,现有圆环病毒-蓝耳病病毒二联苗中试产品,效果和安全性有待评价。有些猪场应用自家苗,其效果往往因抗原浓度不足而欠佳。生产上要采取下列综合防制措施:

    提高猪群的营养水平。由于PCV-2感染可以导致猪群的免疫功能下降,通过提高猪群饲料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水平,提高饲料的质量,提高断奶猪的采食量,给仔猪饲喂湿料或粥料,保证仔猪充足的饮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PMWS的发生率和造成的损失。

    完善饲养方式,减少和降低猪群之间PCV-2及其他病原的接触感染机会。实行严格的全进全出制,防止不同来源、年龄的猪混养;保持猪舍干燥,降低猪群的饲养密度、良好的圈舍通风;减少环境应激;合理分群与混养;加强外部生物安全措施,改善空气品质,降低氨气浓度;避免饲喂发霉变质或含有真菌毒素的饲料。       

    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避免鼠、飞鸟及其它易感动物接近猪场。引进种猪时,要注意来源猪场,应该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并且猪群中没有PMWS的临床症状,同时做好隔离检测等工作;严格淘汰有临床症状的病猪。将消毒工作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由于PCV-2对一般的消毒剂抵抗力强,因此在消毒剂的选择上应考虑使用广谱的消毒药,如碘制剂、吸附型活性有机氯、癸甲丙二醇氯铵复合碘等。这是预防猪圆环病毒病的最有效措施。

    无论是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呼吸道病综合征还是其它的复合感染,其病原均有病毒、细菌等多种致病微生物引起。抗生素对大多数细菌、支原体、原虫有疗效,只要能查清继发感染的病原种类,选用敏感药物,能有效降低发病严重程度,减少死亡率。但由于病毒往往是原发性致病因素,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所以抗生素的疗效并不理想,一旦停药,往往复发。   

    4.推荐防治方案:针对目前圆环病毒病发病特点和实际生产中由于该病而产生的免疫抑制的不良后果,很容易造成其它疫苗的免疫失败和并发一些细菌性疾病,增加疾病治疗的难度,并且伴发较高,建议采用以下方案防治: 

    采用抗菌药物,减少并发感染。如氟苯尼考、丁胺卡那霉素、庆大-小诺霉素、克林霉素、磺胺类药物等进行相应的内科治疗,同时应用促进肾脏排泄和缓解类药物进行肾脏的回复治疗。

    采用黄芪多糖注射液并配合维生素B1+B12+VC肌肉注射,也可以使用佳维素或者氨基金维他饮水或者拌料,增进和调整病猪的免疫器官的功能,增强病猪的体质,以使病猪快速恢复。 

    选用新型的抗病毒制剂如干扰素、白细胞介导素、免疫球蛋白、转移因子等进行治疗,同时配合中草药抗病毒制剂“安泰”会取得非常明显的治疗效果。

五、胸膜肺炎 

    本病是由胸膜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表现为肺炎和胸膜炎。典型症状和病变,多呈最急性和急性病程而突然死亡,慢性或呈衰弱性消瘦。主要通过空气沫传播,在集约化饲养密度较大的条件下最易传播,特别是运输过程拥挤或气候突变、通风不良等应激因素作用下更易发病,成年猪呈隐性经过或表现为呼吸障碍。本病流行日趋严重,已成为世界性工厂化养猪五大疫病之一。 

     1.症状和病变:病猪精神沉郁、废食、体温升高至41℃~42℃,不愿卧地,呼吸异常困难,常呆立或呈犬式坐势,张口伸舌、咳喘,并有腹式呼吸,严重者从口鼻流出泡沫血性液体。慢性则表现生长缓慢,当有应激条件出现时,则症状加重,猪全身肌肉苍白,心跳加快,突然死亡,剖检可见气管和支气管充满泡沫带血分泌物,胸腔有血样渗出液和纤维素性胸膜炎,肺部充血、水肿,切面似肝,坚实,断面易碎,间质充满血色胶样液体,慢性病变多见胸腔积液,胸膜表面覆有淡黄色渗出物,病程较长时,可见硬实的肺炎区,肺炎病灶稍凸出表面,常与胸膜发生粘连,肺尖区表面有结缔组织化的粘连附着物。 

    2.防治:加强猪群预防工作,发现病猪,及时隔离处理。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清新。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保持猪群足够均衡的营养水平。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出猪后栏舍彻底清洁消毒,空栏1周才重新使用。发现病猪要及时治疗,氟甲砜霉素、新霉素、四环素、泰乐菌素、青霉素等用于注射,疗效较好。慢性病型治疗效果不理想。发病场可以从病猪中采取病料培养,制成自家苗使用。国外已研制出菌苗并应用于生产。国内以血清7型菌制成的灭活苗,对断奶后仔猪进行免疫,有一定效果。发病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发病猪群饲料中适当添加大剂量的抗生素预防,例如添加“加康”400克/吨+土霉素500克/吨饲料,连用3~5天,或用“安泰”1500克/吨水或饲料,连用5~7天,可防止新的病例出现。抗生素虽可降低死亡率,但经治疗的病猪常仍为带菌者。病猪以解除呼吸困难和抗菌为原则进行治疗,注意要保持足够的剂量和足够长的疗程。感染本病较严重的猪场可用血清方法检查,逐步清除带菌猪,结合经常性的饲料添加药物进行防治,建立健康猪群。 

六、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可引起猪的繁殖障碍,故又称猪繁殖障碍病。其特征为受感染的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和木乃伊胎,而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其病原体为细小病毒科的猪细小病毒。本病毒对热、消毒药和酸碱的抵抗力均很强。 

    1.流行特点:猪是唯一已知的易感动物。病猪和带病毒猪是传染源。急性感染猪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含有较多的病毒,子宫内感染的胎儿至少出生后9周仍可带毒排毒。一般经口、鼻和交配感染,出生前经胎盘感染。由于本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可在被污染的猪舍内生存数月之久,容易造成长期连续传播。猪场在大鼠感染后,其粪便带有病毒,可能也是本病的传染源和媒介。本病发生无季节性。发生本病的猪群,1岁以上大猪的阳性率可高达80%~100%,传播相当广泛。许多种猪场常有本病存在。 

    2.临床症状:仔猪和母猪的急性感染,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在其体内很多组织器官(尤其是淋巴组织)中均有病毒存在。怀孕母猪被感染时,主要临床表现为母源性繁殖障碍,如多次发情而不受孕,或产出死胎、木乃伊胎,或只产出少数仔猪。在怀孕早期感染时,则因胚胎死亡而被吸收,使母猪不孕和不规则地反复发情。怀孕中期感染时,则胎儿死亡后,逐渐木乃伊化,产出木乃伊化程度不同的胎儿和虚弱的活胎儿,在1窝仔猪中有木乃伊胎儿存在时,可使怀孕期间或胎儿娩出间隔时间延长,这样就易造造成外表正常的同窝仔猪的死产。怀孕后期(70天后)感染时,则大多数胎儿能存活下来,并且外观正常,但可长期带毒排毒,若将这些猪作为繁殖用种猪,则可使本病在猪群中长期扎根,难以清除。本病最多见于初产母猪,母猪首次受感染后获得坚强的免疫力,甚至可持续终生。细小病毒感染对公猪的性欲和受精率没有明显影响。 

    3.类症鉴别:猪伪狂犬病、猪乙型脑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传染性死木胎病毒感染、猪衣原体病和猪布鲁氏菌病也可引起流产和产死胎,应注意鉴别。猪伪狂犬病除引起怀孕母猪流产和产死胎外,仔猪也发病,呈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下痢及特征性的神经症状。而猪细小病毒病只侵害妊娠母猪,其他猪则为隐性感染。猪乙型脑炎仅发于蚊虫活动季节,除妊娠母猪发生流产和产死胎外,公猪可发生睾丸肿胀,其他小猪有的呈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肢腿轻度麻痹等神经症状。这与猪细小病毒病有明显区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感染猪群早期有类似流感的症状。除母猪发生流产、早产、死产外,患病哺乳仔猪高度呼吸困难,1周内新生仔猪死亡率很高,主要病变为细胞性间质性肺炎。公猪和肥育猪都有发热、厌食及呼吸困难症状。而猪细小病毒病几乎仅见母猪流产、早产、木乃伊胎,其他猪均为隐性感染。猪布鲁氏菌病一般发生于布鲁氏菌病流行地区,除妊娠母猪发生流产和产死胎外,公猪可发生睾丸炎。猪衣原体病常可引起怀孕母猪流产及早产,这是与猪细小病毒相似之处,但猪场发生猪衣原体病时,常见小猪发生慢性肺炎、角膜炎及多发性关节炎,公猪发生睾丸炎及附睾炎。病料涂片染色镜检,在细胞内可见到及原体的包涵体。 

    4.防治措施: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了防止本病在猪场发生,应从无病猪场引进种猪。从本病阳性猪场引进种猪时,应隔离观察14天,进行两次血凝抑制试验,当血凝抑制滴度在1比256以下或呈阴性时,才可以混群。初产母猪在配种前应进行免疫接种。目前我国研制成功的猪细小病毒灭活油佐剂疫苗,有较好的免疫效果。4~6月龄的公、母猪作两次接种,每次接种5毫升,间隔为2周,免疫期可达7个月。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