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牛黄曲霉毒素中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0-22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778
  【概述】  黄曲霉毒素中毒是人、畜共患并具有严重危害性的真菌毒素中毒性疾病。主要侵害肝脏,导致以出血、消化机能障碍和神经症状为特征,具有致癌作用。患牛多呈慢性经过。 本病于本世纪50年代末首先在英国发生,称为“火鸡X病”。相继又在美国、巴西和南非等18个国家发生。近20年来,中国的江苏、贵州、广西等许多省区也有发病的报道。虽然家畜和家禽都可发病,但由于性别、年龄及营养状态等情况,其敏感性是有差异的。 
    【病因/病原】  其病原为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目前已发现有20种之多,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毒力最强,尤其是黄曲霉毒素Bl更强,黄曲霉毒素B2的致癌有效剂量要比黄曲霉毒素Bl大100倍以上,所以,所称其毒素均指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致癌的靶器官是肝脏,同时,对其它器官也可致癌,如肾癌、胃癌、直肠癌以及乳腺、卵巢等肿瘤。经气管滴入毒素可致气管鳞状细胞癌,皮下注射毒素可发生局部皮下肉瘤。据Butler估计,黄曲霉毒素致癌强度比二甲基偶氮苯大900倍,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由此不难看出,黄曲霉毒素是已发现的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质。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产生的真菌毒素。本病发生原因多半是牛采食或饲喂了被上述产毒真菌污染的玉米、花生及花生饼、豆类、麦类及其加工副产品,如酒糟、油粕、酱油渣等。在中毒病牛中,急性的远不如慢性的较为多见。 
     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壤、空气、各种谷物及其副产品等。当多雨季节,温度在24~30℃,湿度又较适宜时,若收割、脱粒和贮藏谷物各环节处理不当更易被其污染并产生大量毒素,致使牛发生中毒机会也势必增多。 
     通过对黄曲霉毒素的毒理研究认为,黄曲霉毒素关系到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降解;蛋白质、脂肪的合成和代谢;线粒体代谢,以及溶酶体结构和机能等诸多生化反应。但具体到与本病发生机理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探讨。 
    【病理学】  最主要的是肝脏质地变硬、纤维化及肝细胞瘤。肝脏表面淡染或呈黑褐色,胆管增生,胆囊扩大达10~20倍不等,胆汁浓稠。大多数病牛腹腔积液,肠系膜、皱胃和结肠水肿;肾脏淡染或呈黄色。 
    【症状】  成年牛、奶牛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的较少,偶有发生的也多取慢性经过。犊牛发病后生长发育缓慢,营养不良,被毛粗刚、逆立多无光泽,鼻镜干裂。病初食欲不振,后期废绝,反刍停止。耳尖颤搐,磨牙,呻吟,有腹痛表现,无目的地徘徊、不安,角膜混浊,出现一侧或两侧眼睛失明。伴发中度间歇性腹泻,排泄混有血液凝块的粘液样软便,里急后重严重的常导致脱肛,终于昏迷而死亡。成年牛的症状远较犊牛为轻。乳牛除泌乳性能降低或停止外,妊娠母牛间或发生早产或流产,个别病牛还出现神经症状,如惊恐、转圈运动等。当肉牛(6—8月龄)日粮中黄曲霉毒素Bl含量超过O.7mg/kg时,则较快地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饲料报酬明显降低。 
    【诊断】  实验室检验 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酯)酶和苹果酸脱氢酶活性升高;乳酸脱氢酶活性降低,异柠檬酸脱氢酶活性接近正常。血尿素氮、白蛋白,以及总蛋白含量降低。 
     诊断 从病史调查入手,并对现场饲料样品进行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情况,综合性分析,可做出初步诊断。为了确定致病性真菌,必须对饲料样品做真菌培养、分离和鉴定产毒真菌,连同对饲料样品中毒素检验。在对毒素测定之前,最好先用直观筛选法预测,若呈阳性反应再做化学分析法测定。 
     直观筛选法 取代表性可疑饲料,如玉米、花生等少量,分批盛于盘内,摊开成一薄层,直接放在365 nm波长的紫外线灯下观察荧光。如果饲料有黄曲霉毒素B1、B2,则可见玉米、花生等颗粒发出蓝紫色荧光;若含有黄曲霉毒素G1、G2,又可见到黄绿色荧光。当见不到这些荧光时,可将玉米、花生等颗粒饲料磨碎后再做一次观察,仍然看不到荧光,则为阴性样品。应注意的是:在紫外线灯下观察到蓝紫色、黄绿色荧光,一定要与其它杂质所呈现的荧光加以区分,否则易导致样品的假阳性。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测定,常采用的方法为硅胶薄层层析法或微柱层析测定法。必要时还可做生物学鉴定方法,即选鸭雏做毒性试验。 
    【治疗】  当发生中毒时,就应立即停止饲喂霉败饲料,改饲碳水化合物多的青饲和高蛋白饲料,并减少或不喂含脂肪过多的饲料。通常只要加强护理,对轻型病牛可较快恢复;对重型病牛,除及时投服盐类泻剂排毒外,还要应用一般解毒、保肝和止血药物,如应用25%~30%葡萄糖注射液,加维生素C制剂,或应用2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500~1 000ml,1次静脉注射。心脏衰弱病例,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强心剂(樟脑油、安钠咖等)。为了控制继发性感染,酌情应用青、链霉素等抗生素,但切忌用磺胺类药物。 
    【防治措施】  本病主要在于预防。预防关键又在于做好饲料的防霉和有毒饲料的去毒两个环节性工作。防霉和去毒又应以防霉为主。饲料防霉的根本措施是破坏霉败的因素,如温度和相对湿度等。在谷物收割和脱粒过程中,勿遭雨淋,并防止在场上发热发霉,做到充分通风,晾晒,使之迅速干燥(达到谷粒13%、玉米12.5%、花生仁8%以下的安全水分含量),便可防止发霉并产毒。为了防止谷类饲料在贮藏过程中霉变,可试用化学熏蒸法、熏蒸剂可应用福尔马林、环氧乙烷、过氧乙酸、二氯乙烷和溴甲烷等多种。若饲料已被黄曲霉等轻度污染,宜用福尔马林熏蒸(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25 ml、高锰酸钾25 g加水12.5 L混合),或用过氧乙酸喷雾法(每立方米用5%过氧乙酸液2.5 mI喷雾),均有抑制霉菌生长发育作用。通常在温度和相对湿度适宜的条件下,黄曲霉在48 h内即可产毒。目前对有毒饲料的去毒方法较多,其中首选的为碱炼法,如用O.1%漂白粉水溶液浸泡,使其毒素结构中的内酯环被破坏,形成香豆素钠盐(不呈现蓝紫色荧光即无毒素存在),可溶于水,再用水冲洗除掉。广西兽医研究所研究确认的去毒法有物理吸附法,使用白陶土或活性炭吸附剂效果较好。简单易行、成本低、费时少、去毒力高的方法还是连续水洗法:具体做法是将玉米、豆类、麦类等经加工粉碎后置于缸内,加水5~8倍搅拌使其沉淀,再换清水多次,至浸泡水呈无色时便可供饲用。为了安全,应与未污染的饲料搭配利用,其日粮饲喂量也要加以限制为宜。目前用氨处理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在40磅气压下,72~80℃条件下,可使去毒效果98%以上,并使饲料中含氮量增多,不破坏赖氨酸,饲喂日粮安全又增加营养。据资料表明:成年牛日粮中黄曲霉毒素Bl含量不超过100微克/kg,就不致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