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3—4 月,河北省宣化县某养猪场,发生了一起因饲喂发霉玉米而导致猪群霉菌毒素中毒,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
1 发病情况
该场系年出栏肉猪8 000~10 000头、种猪3 000头的养猪场。主要品种有大白、长白、杜洛克及其二、三元杂种猪。几年来,由于坚持科学的饲养管理和严密的防疫措施,猪群很少发病。但是,在2008年3—4月约50多天时间,由于没注意到饲料中玉米发霉问题,在保育舍、妊娠舍、产房和部分育肥舍的猪群中,同时发生多起猪只死亡、流产、产死胎等病例。据统计,保育猪死亡800余头,哺乳仔猪死亡1 000余头,育肥猪死亡50余头,妊娠母猪流产48头,产死胎的母猪110 头,死亡和因病淘汰母猪50 余头。概算造成经济损失在150万元以上。经更换发霉玉米原料30天后,病情逐步得到控制,4 月底猪群基本恢复正常。
2 临床症状
开始有部分母猪出现食欲不振、厌食或不食。病症多发生在妊娠后期或产床上的哺乳母猪。体温基本正常,有少量母猪体温在39 ℃~40.5 ℃之间,患猪被毛粗乱,精神沉郁,先便秘后腹泻,有的呕吐、流涎,个别猪只出现神经症状,而后持续发生哺乳母猪泌乳量下降,妊娠母猪早产、流产,上床母猪产死胎。部分小母猪外阴部红肿,有的猪只面部、耳郭、四肢内侧、腹部皮肤出现红点,哺乳仔猪因缺奶而腹泻,逐渐消瘦。
3 剖检病变
病猪淋巴结肿大;胃底部出血,胃黏膜脱落;肾脏呈扁平状,色淡;肝脏肿大,呈浅黄色,质脆,胆汁浓稠、浑浊;脾脏有出血点;大小肠充满气体,剪开肠管有大量恶臭气体,肠壁变薄,肠黏膜脱落;阴道、子宫间质性水肿、子宫角肿大、子宫壁肌层增厚。
4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死猪剖检病变,经请大专院校教授和省内外养猪专家会诊,并实地察看库存饲料原料,发现玉米明显发霉变质,最后确诊为玉米霉菌毒素中毒。
5 采取的措施
1)立即停止使用库存有霉变的玉米加工猪饲料,改用新购进的新鲜玉米加工猪饲料,为保险起见并在猪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霉可脱(1 000克/吨饲料)。
2)为防止细菌性继发感染,在猪饲料中加土霉素(1 000 克/吨饲料),连用10 天。
3)发病的猪只适量加喂青绿多汁饲料。
4)加强消毒,搞好舍内卫生,适当通风,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的含量。
6 教训与体会
霉菌毒素是霉菌产生的有毒二次代谢产物,普遍存在于饲料原料中,特别是玉米最为常见。但不少猪场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常会忽视其危害性,当猪群发生繁殖障碍和死亡病例时,首先考虑的就是什么传染病,要么是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等等,要么就是什么多病原混合感染综合征,而很少有人首先想到从饲料上找原因。该猪场发生的这起发霉玉米中毒事件,就是这样。3 月初,当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表现厌食,仔猪因缺乳而消瘦死亡时,就是按传染病思路采取防治措施的,后来发现饲料原料玉米有发霉现象时,也未引起重视,没有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当出现大批母猪流产、早产、产死胎和仔猪大量死亡时,才意识到是饲料的原因。停喂库存霉变玉米,改用新购进的新鲜玉米加工猪饲料,约30 天后,猪群才逐步好转,恢复正常。
玉米霉菌毒素中毒,是一种蓄积性中毒过程,饲喂的时间越长,对猪的危害越严重,造成的损失越大。一般从饲喂发霉饲料,到猪出现中毒症状,要经过15天以上时间,因而常易被忽视而造成重大损失。
另外,霉菌毒素能引起猪体免疫抑制,导致猪群接种各种疫苗的免疫失败,是诱发多种传染病的重要诱因。
因此,养猪场必须高度重视饲料原料采购和贮存期间的品质监控,杜绝霉变饲料导致猪群中毒事件。这是必须牢记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