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听到销售人员更多的市场回馈是:竞争太激烈、客户太难做,尤其是有些企业客户返还太高,有的高达30甚至40个点。
这样的高返点的确具有相当的杀伤力,但笔者以为,如此的市场操作有悖正常的企业营销运作和财务规律。
笔者粗略算了一下帐,如果真能做到返点30甚至更多,那么估测下来,药品的成本裸价也不过为销售价格的20%~25%之间,也就是说,单位药品的原辅料成本和包装成本合起来占单位产品销售价的20%~30%,甚至30%都困难。如果这样的话,笔者不敢想象高返利的产品有多么高的技术含量来保证疗效。
笔者又做了测算,给客户的返还为30%,业务人员的差旅费用及提成占产品销售价的15%以上(如果一些单位业务人员销量小这个比例会更高),企业物流费用一般占到2%甚至更多,如果配备技术服务人员,该项费用(含差旅费用和工资)为人均2000元,人均销售额按2万元算,可占10%的比例甚至更多,研发费用、制造费用、财务费用暂不考虑,应缴增值税不予考虑,企业利润按销售额的10%左右估测,最后的结果是药品成本仅占到20%左右。
类似于动保企业运作肉禽一条龙企业的产品设计模式,也不难想象,开出这么高的价码,也只有一些经营公司能运作,因为他们根本不用涉及研发、企业管理、员工福利,也可能谈不上缴纳增值税(一般动保企业为7%甚至更多),从中不难想象和看出,高返还操作的企业为了高返利也一定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① 牺牲研发投入力度,这在如今的兽药竞争中是以缺乏发展后劲和核心竞争力为代价的,最后只能在同质化产品上打打杀杀;
② 管理和财务投入力度弱,过分注重销售,不能或无暇积累成功的管理经验,内部管理及其不规范,缺乏管理人才;
③ 牺牲职工福利,甚至无从谈起,企业文化更无从建立,职工向心力、归属感可窥见一斑;
④ 牺牲应缴税款,反正经营企业目标小,不易监控,至于税务上的风险,以后再说;
⑤ 对于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和企业文化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缺乏战略性思考和运作储备。如果想先市场后工厂,一些逃不掉的新增费用又会吞噬利润,到时如果再维持高达30%的销售返还,无异于自毁前程;
⑥ 养殖户花钱购入的是药品成本占销售价格20%左右的药品,再加上经销商的加价,产品综合性价比可以想象,标签说明书上的饮水量、拌料量再大,疗效也不好保障;
高达30%返还的产品,到了养殖户手里,性价比不合适的损失,谁来买单?
企业要保证利润,经销商要挣大钱,养殖户想找性价比高的产品,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
养殖户买单是最自然的结果,当然无形增加了养殖成本,而且最重要的是,如若由此导致治疗延误,损失可就不是几桶药的价钱了。
笔者一直以为,基层有一个误区,即对产品性价比的认识,是药品用在一千克水一千克料中合多少钱,或者治疗下来均摊到单位畜禽应该多少钱来评估,笔者认为有所不妥。
表面文章谁都会做,不难,把说明书上饮水量、拌料量加大就OK了,但问题不是那么简单,说明书是有严格标准的,使用前要有行政部门许可,真正的性价比是用药后治疗和防控效果如何?治愈率如何?死淘率如何?疾病恢复期如何?按临床最终经济效果进行评估,而不是看说明书表面,这才是真正的性价比评估。
我们看到,类似这样高返利的企业,本身无长远的发展打算,投机性很强,甚至有的可能有欺诈成分,养殖户利益受损,也会累及经销商,及其信誉,影响经销商的可持续发展。
高达30%的返还,尽管也可能是一些企业的营销竞争策略,利润很是诱人,但也请大家理性想想,什么时候,天下会有免费的午餐?
那么,这类企业为了保证利润,可能还有一种作法——赋予业务人员提价的权利,业务人员从提取差价当中冲抵费用和提成。
无论怎么讲,30%甚至更高的返还,让正规合法经营的企业打死也做不了。
而且即便是有“先市场后工厂”思路的经营企业实施起来困难也不小,因为面对当今日益攀升的土地成本、环保成本、人力成本等,其做法真的也不是很乐观。
30%的返还,应该最先是养殖户买了单,其次是经销商,最后是企业还要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