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 在重庆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了以高热和顽固性腹泻为主的疫情,造成了大批猪只死亡,给许多养殖户造成了巨大损失。现将处理措施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一、发病特点
本次疾病的流行以散养户为主,规模化猪场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各种年龄的猪均有发生。多数仔猪于阉割后2~8天发病,病猪高烧皮红,皮下有蓝墨水样的斑点,顽固性腹泻,感染后死亡率极高。多种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极易反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异地进猪后易引起发病。
二、临床表现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全群突然发病,患猪皮肤充血发红,部分猪只皮肤有出血点,如蚊虫叮咬过一样。患病猪只体温升高至40~42℃ ,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食欲废绝;粪便干燥或出现顽固性腹泻;呼吸困难,部分猪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气喘急促,有的表现为喘气或呈不规则呼吸;部分患猪流鼻涕、打喷嚏、咳嗽、有的鼻孔出血、眼分泌物增多,大部分猪有泪斑,出现结膜炎症状,多数猪只眼睑水肿;有的眼圈和肛门周围呈蓝紫色,病程稍长者全身苍白,出现贫血现象,被毛粗乱,部分病猪后肢无力,关节肿大,个别病猪濒死前不能站立,有神经症状,最后倒地不起,抽搐而亡。死后全身发红,腹部迅速膨大,腹泻死亡者两眼凹陷,脱水现象十分明显。发病猪群死亡率较高,有的猪场达50%~100%。
三、剖检变化
多数猪只凝血不全,腹腔内有大量黄色或红色积液,有的有纤维性渗出物;肺脏肿大,肺间质增宽,个别出现肺萎缩;肝脏肿大,有灰黄色坏死灶;胆囊肿大,胆汁充盈,个别可见胆汁干枯现象;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发红,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颌下淋巴结表现尤为突出; 肾脏出血如麻雀蛋样、膀胱黏膜有出血点、喉头气管出血,有的气管内充满血样泡沫、心冠状沟脂肪及心内外膜等有出血点,胃底部黏膜出血或溃疡,肠道充血出血,个别有糠麸样坏死。
四、病原体检测
经实验室血清学检测,本病以蓝耳病毒病为原发病,继发感染温和性猪瘟、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慢性猪肺疫等。
五、防制方案
根据蓝耳病的病毒不耐高温,在40℃以上的温度下48小时即可失活,同时不耐酸碱这一特性,对发病初期的病猪在1~2天内可采用血热疗法,即不用退烧药物,利用机体发热过程来直接杀灭蓝耳病毒,在这一期间只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药物可选用强生元(黄芪多糖)配合菌毒金威治疗。
第三天开始用退烧药物治疗,首选清瘟蓝圆康(中药制剂,金银花等)加强生元(黄芪多糖),第四天注射猪瘟细胞苗按每头猪5~7头份注射。第五天起用清瘟排毒散(中药制剂)配合瘟毒怪症(中药制剂)拌料治疗,连用3~5天。整个治疗过程中可用酸性或碱性消毒剂消毒,每天一次。
对伴有附红细胞体病的可选用混感高热神剑(林可大观霉素),伴有链球菌或猪肺疫为主者可选用链球菌病专用(复方印度草)+世纪磺金(磺胺六甲)治疗,对眼睑水肿者可同时使用利尿药如呋喃苯胺酸。注:除呋喃苯胺酸外其余药物全由成都市坤宏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六、典型病例
2008年4月20日,重庆市荣昌县某养殖场饲养的226头生猪发病求治,主诉:10多天前新购进一批由贩运户从云南引进的约克猪,一共50多头,体重15~30千克左右,当时没有隔离观察即进入猪场饲养,没过几天就开始发病,主要表现为喘气咳嗽、反复发烧、顽固性腹泻,个别猪只关节肿大,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用药后好转,药停后马上复发,几天之内整个猪场猪只无一幸免,并开始出现死亡,4月19日死亡4头。
临床检查可见体温41.5℃,倒地不起,四肢如游泳状,两耳充血发紫,全身皮肤充血发红,多数病猪皮下有菜籽大小的紫黑色斑点,拉稀死亡者两眼凹陷,脱水现象十分严重,粪便呈黄绿色,含末消化饲料,不拉稀者眼睑水肿。
剖检可见心包和胸腔有黄色积液,肝脏肿大有灰白色坏死灶,肺脏充血,肿大发红,间质增宽,脾脏肿大,有大豆大小的黑色坏死灶,边缘梗死,全身淋巴肿大呈紫红色,胃底黏膜充血溃疡,膀胱黏膜出血,肠道积气出血有糠麸状的坏死灶,其内容物呈淡黄色,肾脏肿大有麻雀蛋样的坏死灶,肾脏实质性出血,会厌软骨有细小的出血点,里面充满血样泡沫。
用清瘟蓝圆康+强生元混合胸腔注射,每千克体重0.4毫升每天2次,连用2天,第三天注射猪瘟细(下转36页)(上接34页)胞苗,第四天开始用清瘟排毒散配合瘟毒怪症拌料喂服,连用5天。同时用戊二醛消毒,每天一次连用7天。对有脱水现象的猪只在饮水中添加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采用上述方法后,除脱水严重者死亡 7头外其余有明显好转,追访治愈。
七、防制体会
1.仔猪阉割时最好只注射一种疫苗,若需同时注射两种以上的疫苗最好能在阉割前一周,用清瘟排毒散预防,可有效防止高热病的发生。
2.病猪吃食后要注意少食多餐,不能喂得过饱,否则极易反弹。
3.治疗本病时最好不用或少用对免疫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如“地塞米松”、“安乃近”等。
4.从本次猪只发病情况看,继发病以温和性猪瘟为主,故做好猪瘟的防控工作是防止高热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另外,要坚持自繁自养,同时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消毒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