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其他 » 正文

动物疫病防治的健康养殖战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8-06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487
  近年来,我国畜牧养殖业有了较大发展,畜牧养殖产量持续、稳步增长。但是随着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和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环境日趋恶化,病害发生率越来越高,危害也越来越重,而畜产品的质量相应地不断下降。因此,动物的健康养殖问题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1健康养殖的概念 
  健康养殖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海水养殖界提出的,以后陆续向淡水养殖、生猪养殖和家禽养殖渗透并完善。自我国对虾养殖业遭受白斑综合症(WSS)病毒病的严重袭击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的海水养殖界出现了“健康养殖”这一新概念。徐启家(2000)对健康养殖的定义是:对于可进行养殖的生物种,在较长的养殖时间内,不患病害的产业化。他认为健康养殖的种类不应仅仅只限于某一种,而应包括可进行产业化养殖的所有各种水产动物;生产过程的病害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种病害如某种病毒病,而应该包括影响产业化生产的多种病害;对于是否发生病害的养殖生产时间,不应只看一年二年或三年五年,而应该有一段较长的时间范畴。按上述内容要求,健康养殖的概念应该具有整体性(指整个海淡水养殖行业)、宏观性和生态性的内涵。石文雷(2000)认为:“健康养殖”是指根据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运用生态学营养学原理来指导养殖生产,也就是说要为养殖对象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快速生长的生态环境,提供充足的全营养饲料,使其在生长发育期间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的发生,使生产的食用产品无污染、个体健康、肉质鲜嫩、营养丰富与天然鲜品相当。张国红是最早将“健康养殖”引入畜牧养殖业并完善和拓展这一概念的学者,先后发表《动物健康养殖工程专论》、《倡导健康养殖 创建精品工程》等系列文章,对动物健康养殖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2001年在辽宁大连召开的“畜产品安全高层研讨会”上,张国红认为“健康养殖”就是指以保护动物健康、保护人类健康、生产安全营养的畜产品为目的,最终以无公害畜牧业的生产为结果:无公害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畜产品。无公害畜牧业是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在畜牧业上的高度集成,它是各种行业的组合;谋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即追求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根据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运用生理学、生态学、营养学原理来指导养殖生产的一系列系统的原理、技术和方法。健康养殖生产的产品首先必须为社会接受,是质量安全可靠、无公害的畜产品,对人类健康没有危害;其次,健康养殖是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生产模式;再次,健康养殖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良性的,其生产模式应该是可持续的,其对于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体现了现代畜牧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即三大效益并重。健康养殖生态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养殖环境的管理、组合因子的结合管理、加强对能引起养殖生物“应激反应”的生态因子的监控、合理的养殖密度、合理的营养的管理和有效的疫病防控。 
  2开展健康养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畜牧养殖业作为全球畜产品供给量的主要生产方式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迎合了人们对畜产品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但随着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需求,当前我国养殖产业的生产形势面临着挑战,由于畜牧养殖自身的生态结构和传统养殖方式的缺陷,使得大部分养殖存在着许多问题。国家环保总局曾公布了对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农村污染的主要来源,我国农牧业严重脱节,环境管理薄弱,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迫在眉睫。1999年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约为19亿吨,是我国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2.4倍。其中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粪便相当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30%;畜禽粪便化学耗氧量的排放量已达7118万吨,远远超过我国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排放量之和。调查发现,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许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地处于居民区内,8%至10%的规模化养殖场距当地居民水源地的距离不超过50米,30%至40%的规模化养殖场距离居民或水源地最近距离不超过150米。养殖场选址不当不仅构成了对周边地区的环境压力,还在许多地方造成了畜禽养殖场主与周围居民的环境纠纷。调查显示,我国规模化畜禽场的宏观环境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全国90%的规模化养殖场未经过环境影响评价,60%的养殖场缺乏干湿分离这一最为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而且环境污染投资力度明显不足,80%左右的规模化养殖场缺少必要的污染治理投资。据调查者分析,过去一些地方将规模化畜禽养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加以鼓励,环境意识相对薄弱,污染治理严重滞后。我国长期以来又把环境工作重点放在工业污染防治上,对包括畜禽养殖在内的农业污染治理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 
  2.1违禁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的滥用。 
  部分猪场为了片面追求利润,从促生长、控制疾病和提高瘦肉率等目的出发,超量或违禁使用矿物质、抗生素、防腐剂和类激素等。如为促生长而使用“高铜”、“高锌”饲料,造成排泄物矿物质含量超高影响土壤生态;使用砷制剂和安定以促生长和提高饲料利用率,造成猪肉中有害物残留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为使肉猪体型丰满,而违禁使用“瘦肉精”导致大量人员中毒的恶性案件也屡有发生。抗生素的大量滥用,导致耐药性、残留和过敏中毒等一直是长期的危害,更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要面对的巨大挑战。这些现象在我国还较为普遍,造成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不信任,严重危害到人们的健康和行业发展。 
  2.2养殖造成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采用集约化方式饲养,据测算一个存栏万头的肉猪场,日排粪尿、污水量达100多吨,相当于1个5-8万人的城镇生活废弃物排放量。猪场排放的污水化学需氧量(COD)、5日生化需氧量(BOD5)和悬浮固体物(SS)分别超过国家标准的53倍、76倍和14倍。部分猪场污水不经处理,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和超高含量的氮、磷等直接排入河流,将严重污染水源,进入土壤也将造成大量矿物质和营养素的富集,破坏土壤植被生存。同时猪场恶臭在空气中散发,造成空气质量恶化和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2.3疫情的净化和控制责任重大。 
  控制猪场疾病是养猪生产的保证。近年世界畜牧业的疾病流行情况令人堪忧,从轰动一时的台湾猪口蹄疫事件到影响多年的欧洲“疯牛病”事件,不断发生的香港禽流感事件,直至今年初误传的非典型性肺炎与禽流感有关的事件等都给各地畜牧业造成了重创,有的甚至引起恐慌。猪场疾病复杂,其中猪能引起人畜共患的疾病达25种之多。各地猪场近年疾病流行情况不容乐观,传统的流行疾病依旧威胁猪场安全,如部分省市的口蹄疫、猪瘟、猪伪狂犬等时有发生,一些新的疾病如蓝耳病、猪流感、PCV2等开始影响生产的安全,部分以前危害不大的疾病如猪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等也对猪场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往往为控制疫病,猪场不得不大量使用药物,也造成药物的滥用和残留。 
  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探索新的养殖模式、研究新养殖技术、方法等等来减轻养殖环境压力,维系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健康养殖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养殖技术与管理,也包涵了更广泛的内容,它不但要求有健康的养殖产品,以保证人类食品安全,而且养殖生态环境应符合养殖品种的生态学要求,养殖品种应保持相对稳定的种质特性。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主要是因为我国畜牧养殖技术及其管理当前出现的随意性,导致疫病蔓延,种质退化,产品质量下降,甚至影响了食品的卫生安全。因此,发展我国的集约式养殖、健康养殖技术和管理,已是我国畜牧养殖产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然产物。 
  3国内外健康养殖的发展现状 
  3.1 国外健康养殖发展状况 
  在国际上,健康养殖的研究主要涉及现行不同养殖方式的环境影响评估;养殖系统内的环境调控技术;病害的生物防治技术;畜牧养殖中的优质饲料技术等领域。随着健康养殖的理论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理解与接受,其研究也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展开。在对可持续畜牧养殖的概念、发展战略和研究领域进行广泛探讨的同时,在健康养殖某些研究领域也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90年代初期,亚太水产养殖网(NACA)组织实施了亚洲现行主要养殖方式的环境评估项目,对亚洲的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研究作出了建议。澳大利亚著名微生物学家莫利亚蒂博士(Moriarty)在养殖系统内部的微生物生态学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提出了利用微生物生态技术控制养殖病害的可行性及其对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美国奥本大学在养殖系统内部的水质调控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日本是海水养殖比较发达的国家,80年代以来,养殖环境的困扰,使他们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网箱养殖的残饵粪便形成堆积物的处理方法,直至最近仍是研究热点。同时也对湾内养殖的容纳量、养殖污染的影响作了深入研究,作为整治措施主要是泼洒石灰、粘土、覆盖砂土、翻耕海底、海底曝气以及工程导流冲涮等。欧美在健康养殖技术及健康养殖管理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淡水鱼养殖与挪威的大西洋鲑养殖。他们的大多数技术措施均体现了健康养殖的思想,首先是在这两种鱼类的养殖生物学、生态环境基础理论的研究比较深入,养殖设施先进,而且操作机械化程度很高,如排进水、投饵施肥、清塘、苗种运输等,快捷方便,单位水体产量高,而且水产品质量也很高,有明确的卫生标准。他们的主要措施是,不间断的进行品种选育,以保证养殖良种化,如挪威大西洋鲑的人工选育品系,已占该国网箱养殖产量的80%以上。使用的健康鱼苗、商业养殖用苗,基本由良种培育中心供应,这是保持良种种质资源的重要措施。建立严格的养殖防疫体系,包括鱼病监测系统。开发疫苗与强化鱼体免疫功能的免疫增强剂,如多糖类药物,从亲体、幼苗,直到养成各阶段均可使用疫苗,使养殖成活率大幅度提高,减少了药物使用量,如挪威大西洋鲑养殖,1987年全国平均生产1吨鱼需1公斤抗生素,而到1993年,已经很少使用抗生素。1996年全国年产30万吨鱼仅用了1吨抗生素。开发使用高性能饵料,使用配合饲料的饲料系数达1.1~0.9,降低了成本,更主要是减轻了污染。建立了一系列法规和健康管理办法,如控制养殖规模,建立疫病防疫体系等。从总体来说,国际上健康养殖的研究也处在起步阶段。微生物、微生态技术在健康养殖中的应用尚属初步,而对于许多具体的健康养殖技术的有效性有待评价。 
  3.2国内健康养殖发展状况 
  国内的动物健康养殖主要是以“集约化畜牧业”的形式体现,所谓“集约化经营”,就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经营方式。也就是说,“以较多的资金、科技或劳动的投入,获取较多的产出,并获取较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一种经营模式。“集约化经营”可分为资本密集型和劳动集约化两种。当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牧业的集约化主要是劳动的集约化,今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集约化将逐步转变为资本集约化为主的经营。 
  由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承担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的子课题和河北省科研计划重大攻关项目《河北省肉牛规模化养殖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在同类研究中达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围绕肉牛规模化养殖及产业化的关键技术与难点,在开展攻关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首先,采用微卫星DNA标记,预测了肉牛各杂交亲本间的杂种优势,提出肉牛最优杂交组合的分子数量遗传学评选新方法;在研制成功牛胚胎玻璃化冷冻液—EFS40及应用技术的基础上,在国内及世界上获得了首例玻璃化冷冻牛犊和玻璃化冷冻胚胎分割的牛犊,以及首批玻璃化冷冻试管牛;探明了氦氖激光穴位照射与抑制素(IB)主动免疫母牛,提高其超排效果的机理,并获得首例抑制素主动免疫诱导肉牛双胎牛犊;创建了以改良精液品质,优化母牛受胎环境,人工诱导母牛双胎为主要内容的提高肉牛繁殖率的综合配套技术。其次,应用反刍动物蛋白质及能量营养新理论,揭示了规模化肉牛场饲料的营养限制因子,创立了优质高效肉牛生产饲料配方库及日粮营养调控技术。依据肉牛瘤胃对粗饲料组合降解参数,筛选出具有营养互补显著、改善瘤胃环境作用显著的粗饲料混合比例及饲喂技术;同时,研制出秸秆“三化”复合化学处理及酶、菌复合青贮添加剂处理新技术;在筛选出锌保护豆粕技术,用磷酸钠配制出以过瘤胃蛋白+缓释尿素+畜产品品质改进剂为一体的蛋白补充料。第三,在探明了患有子宫炎的病牛与健康牛血清及子宫液中炎性TNF—α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中药“孕宝”等为主的治疗母牛子宫内膜炎性不孕症的综合防治技术,并在控制肉牛热应激的研究中,阐明了中药饲料添加剂抗应激的作用机理和方法。同时,提出了以犊牛开食料配方、生长肉牛、午夜补饲与赖氨酸埋植为主要内容的高效饲养管理配套技术。同时,该项目研究揭示了牛肉在自然状态和真空包装条件下变质过程中主要致腐菌的微生物区系与变化规律,以及磷酸盐及其组合与牛肉盐溶蛋白质热诱导凝胶保水性的关系。研制出牛肉电刺激嫩化装置和牛肉深加工制品的复合磷酸盐系列腌制剂以及采用离子化技术解决牛骨有效成份速溶和可吸收的新方法。并依据河北省各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和农民素质等条件,按照区域分布特点,提出了在不同生态类型区肉牛发展模式和规模以及“北繁南育”、“西繁东育”与“自繁自育”相结合的发展途径。 
  由河南省肉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承担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肉牛规模化养殖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取得了4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技术突破:快速高效胚胎冷冻解冻移植技术;肉牛猝死症快速诊断技术等4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技术突破和肉牛专用添加剂、牛肉专用腌制剂、肉牛三元轮回杂交模式、规模饲养环境调控技术、规模养殖疾病综合防治技术等16项技术创新成果。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主要畜禽规模化养殖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实施五年,建立了瘦肉猪、蛋鸡和肉牛规模化高效养殖技术体系和适合国情的规模化养殖模式,并应用于试验区和辐射区的1077.5万头瘦肉型猪、927.1万羽蛋鸡、663.5万头优质肉牛,项目区初步解决了制约养殖业的“四低一高”技术难题。试验区和辐射区猪出栏率分别达到168%-189%和152%-153%,远高于全国123%的水平,肉牛胴体重达260千克,超过全国143千克的水平,试验区蛋鸡死淘率由攻关前的39.9%降低到攻关后的15.1%,项目整体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和九十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五年攻关共获得重大成果16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2项(含省部级一等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获国家级新产品3项、国家级新兽药3项、国家专利6项、两个畜禽新品种(系)通过国家审定。在畜禽新品种(系)选育、饲料营养高效利用、疫病防治、环境控制和粪污处理等单项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创新。培育瘦肉猪新品种(系)12个,其中苏太猪通过国家品种审定,优选出21个杂交组合,满足了不同市场的需求;培育蛋鸡高产配套系10个,其中新杨褐壳蛋鸡通过国家品种审定,打破了进口种鸡垄断国内市场的局面;选出肉牛优化杂交组合16个,推广良种冷配达1167.17万头;反刍动物脲酶抑制剂预混料和肉牛高蛋白浓缩料获国家级新产品,成为饲料工业的新生长点。制定了瘦肉型猪、蛋鸡和肉牛规模化养殖场的综合防疫体系,研制成功新试剂盒、疫苗11个,其中猪伪狂犬病油乳剂灭火苗获国家一类新兽药,有效控制了规模化养殖业重大疫病的发生。项目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粪污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增加了技术储备。建立了快速准确鉴别猪氟烷基因型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培育出了瘦肉猪抗应激品系,研究了猪背膘厚和产仔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实现了肉牛胚胎“工厂化”生产;建立了规模化养殖场的信息管理系统;研究提出了高效实用的排泄物固液分离方式和粪污排放再生利用资源化处理的有效模式,污水排放达到了国家污水综合排放Ⅱ级标准。 
  “十五”科技攻关“瘦肉型猪育种与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设置了两个课题:优质瘦肉型猪新品系选育与繁育新技术研究、瘦肉型猪规模化养殖技术体系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瘦肉型猪新品系选育:按照统一遗传评估方法开展场内和场间遗传评估,加强瘦肉猪高产仔数新品系、优良肉质瘦肉猪新品系及各配套专门化品系的选育和持续选育,开展配套系优化和多元高效杂交组合的筛选。应用分子标记方法,重点在母系上研究了ESR、FSHβ基因与产仔数的关系,分析了不同基因型在产仔数上的差异;影响肉质的主效基因筛选及分子多态性研究,重点研究了与肌内脂肪沉积密切相关的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多态性,并对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广东示范区结合全国性的种猪遗传评估工作,初步建立了全省联合育种体系,湖北示范区组织开展了第二次种猪集中测定,为全省联合育种和良种登记奠定基础。开发设计的种猪场网络管理系统软件,大大提高了育种工作的有序性、预见性和时效性。猪营养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研究完成了断奶仔猪饲粮维生素A、蛋氨酸锌需求参数,设计了用糙米替代玉米的断奶仔猪饲养-屠宰试验,研究结果证明,糙米作为断奶仔猪能量饲料明显优于玉米。研究了双低菜粕在猪日粮中的用量和利用方式,开发了双低菜粕专用添加剂、预混料和浓缩料,并对双低菜粕酶制剂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展了肉猪无公害生产的营养饲养技术研究,重点对有机酸、益生素进行了应用效果比较研究。四川示范区还对啤酒糟等地方饲料资源进行了营养价值测定研究。 
  猪规模化养殖环境控制研究:课题开展了规模化养殖环境控制及粪污处理技术研究。湖北示范区利用CAD技术,设计了猪场“清洁生产”工艺,已经完成了三套设备的组装并部分投入试运行。四川示范区设计了成本低并合理资源的二次燃烧猪舍秸杆采暖炉,同时研究设计了新型猪舍喷雾降温器,筛选除了猪舍空气脱臭剂。湖北示范区开展了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处理猪粪等废弃物,生产新型高效有机肥的研究,并实现了“好氧堆肥温度-时间联合控制系统”软件自动控制。四川示范区研究设计了“除渣-酸化-厌氧-氧化塘”粪污处理工艺流程,并已在两个大型规模化猪场进行示范,产生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规模化猪场疫病控制技术研究:课题组针对规模化猪场危害严重的疾病,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研究措施。建立并完善了检测伪狂犬病病毒核酸的PCR诊断方法。进一步完善了检测猪瘟抗体水平的ELISA方法。开展了细菌耐药性研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大肠杆菌进行了深入研究。申报了伪狂犬病2套诊断试剂盒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猪细小病毒乳效凝集试验诊断试剂盒的新兽药证书。研究取得的成果已在各个示范区进行示范应用,如四川示范区进行示范的规模化猪场各种疫病总体死亡率控制在8%以下,常用抗菌素用药成本降低20%以上。技术组装与产业化研究示范:在课题研究中,各示范区采用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方式,及时将课题取得的成果应用于生产。三个示范区分别建立了网络服务体系,实现了远程咨询服务。 
  四川瘦肉型猪规模化养殖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突破:(1)结合我国养猪生产实际,将氟烷基因型PCRRFLP检测技术应用于种猪测定,并成功地研究建立起种猪生长发育测定与氟烷基因型DNA检测生物技术相结合,场内测定与中心测定相结合,种猪测定与种猪公开拍卖相结合,种猪测定与各育种场良种登记制度相结合的一整套技术规程和测定制度。能准确检测出含应激反应的有害基因型个体,充分反映种猪的生产性能和遗传潜力,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种猪场和规模化试验场种猪质量的提高,为国内其他省区的种猪性能测定站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技术。(2)研制出在常温条件下精液保存期达6天、精子活力达0.5级以上的最佳新配方,受胎率87.9%。与省内目前应用最广的EDTA稀释液相比,保存期延长3天。(3)饲料养份生物效价测定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了饲料利用价值,减少氮、磷对环境的污染。用可消化氨基酸取代总氨基酸,提出了饲料可消化氨基酸需要标准及配套的饲料可消化氨基酸参数。使饲料氨基酸的利用从80%提高到90%。用中、酸性洗涤纤维等饲料成分预测饲料的消化能(DE),预测的准确性优于NRC(1998)推荐的预测模型。NRC预测模型的R2为0.87-0.91,而本试验相应为0.95-0.99。用植酸酶预测饲料有效磷,使有效磷的预测准确性提高5%~20%。(4)研制出种猪产肉性能评估软件。论文在1998年澳大利亚召开的“第六届世界遗传学应用于动物生产大会”上发表,其评估软件由农业部举办培训班,在全国25个重点种猪推广,应用效果良好。目前,通过电脑信息网络收到国内5省12个种猪场共5178头场内种猪测定资料,达100kg体重的背膘厚和日龄,遗传上平均每年分别减少0.3mm和 1天。成为我国应用最广、进展最明显的种猪选育软件。(5)控制严重危害规模猪场的喘气病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提出首免用弱毒活苗,二免用灭活苗预防猪喘气病的免疫方法,240天的免疫保护率达91.7%,比常规免疫法提高16.5%~25%;使用这一新的免疫方法,在猪场配合监测、隔离、治疗、淘汰等综合防治技术,使发病率控制在2%以下。(6)确定了四川规模化猪场大肠杆菌主要流行血清型;研究建立了不同血清型大肠杆菌的质粒DNA、染色体DNA的结构图谱,为建立分子水平检测方法及研制DNA疫苗打下新的基础。(7)建立了规模化猪场与酒精厂生产废物循环利用的模式。酒糟加入添加剂预混料喂猪,猪粪尿及工厂废液入沼气池,沼气送锅炉燃烧供生产用,酿酒余热水循环到猪舍保暖。该场可日产沼气2万m3,相当于每天节约 1 5吨煤。沼液处理后作农灌。 
  四川农业大学王红宁教授主持的四川省“十五”畜牧科技重点研究项目“畜、禽规模化养殖主要病原菌耐药谱系调查及针对性疫苗研制”课题已取得多项阶段性研究成果。从规模化养殖场分离获得了300多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进行了血清型、质粒DNA指纹图谱和对16种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为规模化猪、鸡场提供了科学的用药指南,节约用药成本20%-30%。现已开发出畜禽用新型复方抗菌剂三种,用于治疗畜禽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巴氏杆菌病、鸭疫里杆菌病、葡萄球菌病等,具有高效、低残的特点,保证了食品安全。研制出畜禽针对性疫苗,包括猪的4种:仔猪大肠杆菌多价灭活疫苗、仔猪副伤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灭活疫苗、仔猪副伤寒沙门氏菌-猪水肿病大肠杆菌灭活疫苗和猪肺疫巴氏杆菌A-B灭活苗;禽的5种:鸡大肠杆菌多价灭活苗、鸡白痢沙门氏菌多价灭活苗、禽霍乱巴氏杆菌多价灭活苗、鸡葡萄球菌多价灭活苗、鸡副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 
  “十五”期间,863计划在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领域设立了四个主题,其中关于畜牧养殖的内容有:生物工程技术主题:旨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生物技术新药、环保微生物产品等的研究和开发,探索生物技术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不断提高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水平,促进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2001年,该主题在动物生物技术、农业重组微生物制剂和新型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研究、疾病与药物筛选动物模型、生物工程产品过程优化技术和生物安全分析与评价标准研究等13个专题方向,安排了第一批课题171项。基因操作技术主题:建立和完善我国规模化和高效率的功能基因研究开发体系,利用我国丰富的遗传资源,开展人类、重要动植物以及病原和特殊功能微生物的功能基因研究与开发应用,获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功能明确和有应用前景的重要基因。 
  生物信息技术主题:该主题的设置旨在实现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结合,提高基因组、蛋白质组的生物信息分析、处理、利用水平,解析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和功能,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点,为我国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和源头创新、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奠定基础。2001年,该主题在生物信息的获取与开发、生物信息加工和利用、结构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研究、高通量药物筛选及相关技术、小分子药物设计和分子设计、生物芯片和化学创新药物与新剂型7个专题方向,安排了第一批课题36项。现代农业技术主题:“十五”期间,863计划增设了现代农业技术主题。该主题的设置旨在突破一批对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高技术产业开发带动性强、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重点开发一批农业高科技产品,获得一批国内外专利,建设一批农业高科技中试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形成一批新兴农业科技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一批农业高科技企业,大幅度提升我国农业高技术研究和开发水平,力争5年内初步建立我国农业高科技创新体系。2001年,该主题在农作物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培育、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与新产品、优质高效特色畜禽、水产(淡水)新品种选育、扩繁及现代养殖关键技术、优质高抗专用林草新品种选育技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与精准农业、农产品安全生产与检测技术、可控环境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相关食品新型制造技术及产品开发、动植物无特定疫害生产关键技术和木基复合材料先进制造技术10个专题方向,安排了第一批课题共81项。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健康养殖的研究也已起步。这主要是由于近几年淡水鱼类、海养虾类、贝类等的暴发性死亡的出现,使人们开始认识到健康养殖技术的必要性。我国淡水鱼类养殖中的综合养殖技术,包含了许多健康养殖的内容。近几年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逐步深入,例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在池塘动力学和微生物生态学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在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研究,以及养殖系统内部的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治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对湖泊中不同养殖方式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技术、模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水产大学李思发教授长期以来一直从事鱼类种质遗传改良、健康亲本、苗种的选育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他选育出的“浦江一号”,初步估计无形资产达10亿元。在我国的海水养殖业中,近几年也已经提倡实施健康养殖管理并发展了一些相应的技术,特别是疾病预防体系的建立及诊断技术的开发。水产药物使用与开发逐步走向规范化,海水养殖品种的育种问题已引起人们重视。养殖容纳量的研究以及生态养殖的开发均有一些初步成果。鱼虾类病害防治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国目前在水产健康养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非常不够。 
  4我国动物健康养殖与国外发展的差距 
  4.1基础设施、设备差距 
  我国畜牧养殖业尤其是工厂化养殖过程所用的设施条件还不够完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够高。而国外的先进工厂化养殖如微机控制技术,一切环境监测管理和饲料、饮水、药物投喂均为自动化。 
  4.2养殖技术差距 
  目前我国畜牧养殖技术普遍落后,国外大多采用转化效率高的人工优质配合饲料,不易传染疫病,饲料供应来源稳定,受自然因素影响的程度低。 
  4.3管理差距 
  我国畜牧产业管理落后,表现于病害比较严重,养殖环境自家污染程度高。管理方面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原因主要是:(1)对养殖品种的养殖生物学、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盲目追求高产;(2)环境控制手段落后,动物药品使用混乱,某些兽用药物残留问题严重,疫苗开发落后;(3)饲料技术在畜牧养殖中,大多数养殖品种的营养及饲料研究薄弱;(4)畜牧养殖健康管理急待认识和普及。 
  4.4意识差距 
  国外发达国家的畜牧产业把动物养殖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注重人类生存环境与畜牧养殖的协调,早已形成健康养殖意识,并且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也很早。而我国的畜牧产业普遍还处于粗放型养殖状态,养殖户的素质普遍还比较低,不注重养殖技术的提高,并且环保意识不够,健康养殖的概念根本得不到体现,而一味地蛮干。 
  5我国动物健康养殖应解决的问题 
  5.1进行畜牧养殖品种的选育工作,培育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 
种质是动物健康养殖的物质基础,是基本的生产资料,选育和推广动物良种养殖,既不增加劳力、饲料和生产设备,又可获得增产,提高品质。因此,在大力提倡科学养殖的同时应积极开展良种引种、选育、自育、自繁和提纯复壮工作,为畜牧养殖打下坚实的基础。解决人工圈养条件下动物的疾病,基本上遵循着两条技术路线,一是让养殖环境条件满足动物的生理生态要求;二是培育和选择适应于高密度集约式养殖条件的养殖品种。因此,必须选育和改良适应于各种养殖方式的的养殖品种,使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配套。具有较强的抗病害及抵御不良环境能力的养殖品种,不但能减少病害发生机会,降低养殖风险,增加养殖效益,同时也可避免大量用药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培育开发抗病、抗逆的养殖品种对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5.2提倡健康养殖模式、开展科学饲养 
  养殖模式是影响养殖效果和环境生态效益的重要技术关键。养殖模式包括养殖品种选择、饲养密度、投入产出水平以及畜牧养殖和其它生产方式的结合等诸多方面。许多现行的动物养殖模式多从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出发,品种搭配不够合理,养殖生产方式单一,结果非但达不到所追求的高产高效,反而造成了自身养殖环境的恶化,影响了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还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可持续的健康养殖模式应当是品种选择合理,投入和产量水平适中,种植业、禽畜养殖业和加工业有机结合,通过养殖系统内部的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达到对各种资源的最佳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养殖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在取得理想的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达到最佳的环境生态效益,形成适合各种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文化、经济特点的健康养殖模式。养殖设施是开展养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养殖设施的结构和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畜牧养殖应用以及养殖效果和环境生态效益。要开展健康养殖,达到养殖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现行的养殖设施结构进行改造,新型的养殖设施,除了具有提供动物生长空间和基本的防疫功能之外,还应具有较强的环境调控和净化功能。在各种养殖模式中,应重点研究多元养殖、生态养殖低耗、高产的健康养殖技术工艺,开发环境清洁技术、生物降解技术等。 
  5.3进行高效饲料的开发及科学合理的饲料投喂技术 
  饲料是畜牧养殖生产中的重要投入,饲料质量的好坏和饲料投喂技术是否合理,是影响畜牧养殖效果和环境生态效益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饲料的质量不但决定了饲料本身的转化效率,而且对养殖环境起到决定性的影响,饲料质量低下不仅影响动物的正常生长,而且会在养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恶化养殖环境,增加了病害发生机会。此外,养殖生产中饲料多采用人工投喂、技术粗糙、随意性大,常常造成饲料的浪费,恶化养殖环境。应加强动物采食行为学的研究,应用采食生态、采食行为的特性,提高投饲的科学性。大力研究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饲料投喂技术,如计算机控制的饲料投喂技术、自动投喂技术等,保证动物生长需要,尽量减少饲料的浪费和对养殖环境的污染。 
  5.4健康管理和病害控制技术 
  畜牧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问题目前已成为制约我国畜牧养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畜牧养殖中的健康管理和病害控制技术的研究远远滞后于生产的发展,再加上大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形成了养殖环境恶化,病害增多,用药量增加,药效降低,用药量又加大的恶性循环。不但养殖成本增加,效益下降,而且大量用药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对动物健康、畜产品安全甚至对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因此畜牧养殖中健康管理和病害控制技术是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其研究内容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养殖生产过程中的健康管理 
健康养殖管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养殖环境管理;b.加强对能引起养殖动物应激反应的生态因子和自然因素的监控;c.合理的养殖密度是维持动物健康养殖的物质基础;d.加强养殖环境安全研究,提供科学的数据,是动物健康生态管理的基础。 
  (2)病害的控制技术 
  畜牧养殖中的许多病害(尤其是由微生物引起的病害),不仅与病原生物的存在有关,而且和养殖环境的微生物生态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通过对养殖环境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关系的深入研究,就有可能找到通过维持养殖环境微生态平衡来消除某些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的有效途径。微生物生态技术和微生物制剂将成为健康养殖中病害防治的重要途径。研究对动物免疫机理方面的研究,从而研制出新型免疫增强剂和疫苗,达到动物免疫及抗病的效果。 
  (3)研制无公害动物药品 
  所谓无公害动物药品,是指安全无害的动物专用药品,这种药是在确保动物健康、畜产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前提下,与农业科学、环保科学、营养科学、卫生科学等相结合的高科技产物。也即利用天然药、自然药和有益生物种群,采用现代制药先进技术,用于养殖动物所患疾病的防治和改善养殖动物所处环境恶化的药品—通称为“无公害动物药品”。其作用特点是:a.不破坏养殖动物的生态平衡;b.不会产生药物残留;c.防治效果较好;d.既能防治疾病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药品。为了畜牧养殖的持续发展以及从人类健康角度出发,研究出针对性强、低毒、无残留、无公害动物药品已成为当务之急,尤其是中草药制剂的开发研制应成为工作的重点。 
  6我国动物健康养殖发展的方向 
  6.1进行绿色畜牧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研制和开发:绿色畜牧饲料是指使用对动物和人类均安全的饲料,生产出的畜产品是安全的。开发酶制剂,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后,补充了动物体内自身内源酶的不足,促进了饲料中营养成份的分解,进而加速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微生态制剂饲料添加剂简称生物添加剂,其成份包括菌体、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促生长因子等,可以补充饲料营养成份的不足,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饲料口感,提高饲料适口性,促进动物正常发育和快速生长,还具有明显的防病效果。 
  6.2提高养殖粪便和废弃物处理技术。逐步发展工厂化养殖,采用高效节能技术,实现控制温度和光线,全部使用配合饲料,粪便和废弃物推行无害化处理,养殖粪便和废弃物指标达到排放标准。 
  6.3提高我国动物养殖的集约化养殖技术。完善其养殖技术的配套性,如饲养技术、环境保护技术、防疫体系、养殖设备的可控性等。 
  6.4加速发展集约式养殖方式及健康养殖技术的研究。研究适宜于大面积推广的健康设施及其配套粪便和废弃物再处理技术;研究适合于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可持续养殖模式及其配套技术;培育出能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养殖品种的抗病、抗逆新品种;开发出适合大面积推广的无公害动物药品和疫苗;开发出适合于不同养殖条件下,不同养殖品种的系列优质饲料、饲料饮水投喂设备及投饲技术。 
  6.5积极推广应用健康养殖技术。按照无公害畜产品质量标准和养殖技术规范,严格执行生产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切实抓好无公害畜产品生产。 
  6.6建立和健全检疫系统和质量监控系统。加强畜禽疫病监控和测报工作及防疫检疫,在全国范围形成一个能适应大流通、大规模、集约化现代养殖特点的动物防疫检疫网络。建立和健全畜产品质量监控系统,主要包括法律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行政执法体系等三大体系。 
  6.7加强宣传、执法,规范行业管理,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机制。由于我国畜牧业的生产现状,从业者的质量安全生产意识淡薄,不合格饲料、禁用动物药品等在生产中仍在使用,严重制约了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宣传、执法,规范行业管理,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机制: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逐步树立无公害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建立无规定疫病区和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示范区,全面推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严格执法,全面建立和推进准人制度;加快制订无公害畜产品运输、加工、销售等方面的行业标准,推行无公害、绿色营销,真正实现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无害化。让人们吃上优质、安全、无污染、无公害的畜产品,确保人类生命健康,促进畜牧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