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猪病防治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6-26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25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养殖户,因用药策略不当而把小病搞成大病,把大病搞成疑难杂症。如看到猪发热,就使用退热的药物,头一两天往往一针见效,但过两天后,再怎么打退热药,地塞米松,抗生素,仍然不吃。再打针,就出现了所谓的“低温症。”一发现猪只腹泻,便想方设法要尽快止泻,一些兽药厂家也为了迎合这部分客户的需要,在治疗肠道疾病的药物制剂中加入抑制胃肠平滑肌蠕动的药物如阿托品,谛芬诺酯等。一针下去,痢止住了,但猪只仍然不吃,精神沉郁,全身发抖,于是继续打针,结果病没有好转,却发现肚子到一天天大了起来,出现腹部鼓胀。并出现肠毒血症的表现。 
  诸多控制疾病的“误区”。使我们损失的不仅仅是药费,更为严重的后果一是把简单的疾病搞成疑难杂症,二是延误了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而导致更大的损失。

  1、 机械性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1.1看到猪发热,马上打降体温的药;

  有相当多的养殖户,一看到猪有一点发热,马上使用安乃近、安基比林、双氯芬酸钠、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甚至使用强度较大的氯丙嗪。这样一来,头一两天往往一针见效,早上打针,中午即吃料,药效过后,晚上又不吃,再打退热药才又吃。但过两天后,再怎么打退热药,地塞米松,抗生素,仍然不吃。再打针,就出现了所谓的“低温症。”于是请来专家会诊,最后还是回天乏术,损失惨重。

  实际上,发热是机体在疾病压力下的一种病理性保护反应,是机体动员防御力量对抗病原入侵的一种方式。在体温不太高,不严重危害生理过程的情况下,我们不要急于使用降体温的药物。在明确诊断,分析病因,针对病原体选用敏感抗菌药物的基础上,采取如下退热措施,可以起到迅速缓解病情,标本兼治的作用。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们认为,体温在40℃以下,可以不使用退热药物,或仅使用既能增强生理机能,增强体质,又能增进食欲、缓和降体温的药物——牛磺酸类产品。

  体温在40~41℃时,使用既能增强生理机能,增强体质,又能增进食欲、缓和降体温的药物——牛磺酸类产品。

  体温在41℃以上时,才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纳、安乃近、甚至氯丙嗪等强退热药物(如热痛冰针、热毒康),并配合使用既能增强生理机能,增强体质,又能增进食欲、缓和降体温的药物——牛磺酸类产品和地塞米松。因为过高的发热对生理机能会造成较大的损害,甚至危及猪只的生命。

  牛磺酸具有广泛的生理和药理活性:(1)能调节体温,故有解热、镇静、镇痛、抗炎、抗风湿、抗惊厥等作用;(2)能增强心肌收缩力;(3)可促使胆汁分泌,有利胆保肝及解毒作用;复方牛磺酸还可减轻或抵消磺胺类、四环素类药物的毒副作用,并协同增效。在使用磺胺类、四环素类药物时可配合使用。

  1.2看到猪腹泻,马上使用止泻药物

  在临床工作中,有许多猪场技术人员和兽医技术人员,一发现猪只腹泻,便想方设法要尽快止泻,一些兽药厂家也为了迎合这部分客户的需要,在治疗肠道疾病的药物制剂中加入抑制胃肠平滑肌蠕动的药物如阿托品,谛芬诺酯等。一针下去,痢止住了,但猪只仍然不吃,精神沉郁,全身发抖,于是继续打针,结果病没有好转,却发现肚子一天天大了起来,出现腹部鼓胀。并出现肠毒血症的表现。这是由于肠道中病原微生物并未控制住,加之肠道细菌毒素、肠道坏死脱落组织、肠道腐败发酵产物不能排除,同时,这些肠道有害物质在肠道停留,又加重腐败异常发酵过程而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导致肠道胀气和肠毒血症。反而加重病情而导致加速猪只死亡。

  其实,腹泻也是动物应付肠道感染及其他肠道应激因子的刺激而做出的适应性应答反应。从机体本身来说,是为了排除致病因子及其毒素,是一种潜意识下的本能反应。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腹泻对机体是有利的。当然,重度剧烈腹泻对猪只生理机能会造成极大损害,严重的可导致死亡,因为急性腹泻会导致机体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平衡被破坏。以致猪只衰竭死亡。

  因此,对于腹泻治疗的总体原则是“宜疏通,忌涩堵;补水、补盐、抗感染。”也就是说,对于轻度的腹泻,以缓泻,清理胃肠,抗菌消炎为主。不要使用抑制胃肠平滑肌蠕动的药物。对于较严重的腹泻,考虑使用抑制胃肠平滑肌蠕动的药物,但重点放在补液(供应充足清洁饮水)、补充电解质(饮水中添加口服补液盐或电解多维)、纠正酸中毒(饮水中添加小苏打或输液中加入5%碳酸氢钠)上面,必要时静脉注射或腹腔补液。并及时使用对肠道病原体敏感的抗菌药物。

  不过,针对增生性肠炎主要应针对病原采取措施。对该病治疗我们成功的经验是:

  ①重症猪清理出来单个治疗,药物组合为林可霉素和甲硝唑注射液静滴;经过药物治疗后,对少数猪仍机体瘦弱、贫血、食量少的,分别每头1次肌肉注射补血药1~3毫升,牛磺酸注射液5~10毫升。对增加食欲,恢复健康,促进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作用。

  ②全群药物控制。用复方林可大观霉素预混剂按每吨饲料加2~4㎏或每吨饮水中加1~2㎏,连用5~7天。减量再用7天。或用泰乐菌素、磺胺二甲预混剂按每吨饲料加1~2㎏或每吨饮水中加0.5~1㎏,连用5~7天。减量再用7天。对发病猪,最好饮水给药,且在此基础上酌情再加量。

  ③据在各规模猪场推广试验证明,在4~8周龄将复方林可大观霉素预混剂或泰乐菌素、磺胺二甲预混剂或强力霉素按说明书推荐剂量加入饲料中进行预防性治疗,效果最好。

  1.3看到猪咳嗽,即使用止咳药物;
 
  对于咳嗽,我们首先要找到引起咳嗽的病因,引起咳嗽的病因主要有病毒性的如感冒、流行性感冒、蓝耳病(PRRS)等,有细菌性的如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胸膜肺炎等,有寄生虫性的如肺丝虫、蛔虫等,还有物理化学环境因素等均可引起咳嗽。引起咳嗽的病因不除,单纯使用止咳药物,看起来也是一针见效,用药后即不见咳嗽,但不久即发现粘膜发绀,四肢末梢发紫,呼吸困难。对于病情无异于火上浇油,会使病情变本加厉,更加严重。

  咳嗽也是机体的一种病理性保护反应,是呼吸道受到病原因子刺激时,反射性引起分泌物增加,这些分泌物随着支气管粘膜纤毛不断向气管、喉头方向摆动,到喉头部位时,喉头粘膜受到刺激,即反射引起咳嗽动作。于是把分泌物及病理产物和细菌、病毒、尘埃颗粒等对机体有害的物质排出体外。就咳嗽本身来说,对机体是有利的。

  对待咳嗽正确的治疗态度应该是,消除病因(抗菌、抗病毒、改善环境条件)、先祛痰后止咳或祛痰止咳同时并进。单纯止咳实不足取。

  1.4看到猪呕吐,仅简单的止呕。

  引起呕吐的原因主要有,胃溃疡、病毒性疾病、T-2毒素中毒。呕吐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只有找到原发疾病,并针对原发疾病采取治疗措施,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单纯搞点胃复安、维生素B之类的药物治疗,无异于隔靴搔痒,于事无补。

  2、 重视单个猪病的治疗,不重视群体猪病的控制 

   一些规模不太大的猪场老板,治疗猪病没有全局观念,在一个猪场只有几头猪发病时,就只对那几头发病猪的治疗,结果,这几头猪治疗好了,过几天又有另外几头猪发病,他又只治疗发病猪,于是,过几天又增加新的发病猪,这样,循环往复,顾此失彼,忙得焦头烂额,最后还是全群发病,极大的增加药费损失尤其是生产性能的损失。

  我在这里并不是说,猪场里几头猪发病就一定要把所有的猪都打针,而是一出现发病猪,就要提高警觉,分析原因,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然后采取包括生物安全措施在内的全群药物控制措施。这样看起来增加了表观的治疗费用,实际上是防患于未然,是亡羊补牢。既可大大节省后续的治疗药费又节省人力劳力,还减轻了因疾病而产生的精神负担。

  所以,在猪病治疗学上,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控制群体发病,而不是单个猪病的治疗。因为,猪只作为经济动物,我们必须从经济的角度去考虑,吴增坚教授提出的猪病六不治,就是从经济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很有道理。实事上,“疾病”一词已不再是个体生理异常的涵义,而延伸成为猪群生产出现问题的意义。在现代兽医学中,我们应当以猪群(而不是猪的个体)作为判断“疾病”的对象,以正常生产情况下的性能指标作为判断猪群是否得“病”的依据。

  3、 崇拜临床“治疗”兽医,而不听信预防兽医专家的卫生保健方面的忠告。

  有一个关于古代神医扁鹊的故事。大意是,有人与扁鹊讨论有关医术的问题,扁鹊说:我有三兄弟,大哥治病在疾病未表现症状之前,名气仅限于村里;二哥治病在疾病初发之时,名气传到了乡里;扁鹊治病在疾病大发作之时,还可以做外科手术,场面血淋惊人,名气很大。其实,医术最好的是大哥,而二哥次之,我的医术最差。在这里,扁鹊当然是过于谦虚了,但他说明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医学道理,即高明的医生善于“治未病。”

  我们对动物疾病的治疗研究很多,但如何使动物不得病或少得病就研究得很少。尽管大家都在讲疾病预防很重要,但兽医师们仍然只忙于用药物对生病动物进行治疗,结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养殖水平也得不到提高。

  美国预防兽医专家Gifford等人(1987)建立了一个种猪场模型,模型运行结果表明,预防方面的开销既可以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又可以在发病的情况下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从两方面来看都是划算的。对于种猪场,假设某种严重疾病感染的风险是30%,那么采取预防措施的效益-成本比至少为3:1。对于致病性极高的病原,即使感染概率只有0.01,生物安全方面的投资也是值得的。比如针对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主要依靠预防措施进行防控,且根据多年的推广实践,凡是根据我们的建议实施了预防措施的猪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都控制的非常好,即良好的空气质量,小批量全进全出,严格的生物安全,策略性药物预防。

  4、  消毒观念淡薄。

  忽视消毒的原因:(1)不能直接见到效果,消毒不同于治疗性药物,像抗生素等等,立竿见影。(2)有时不消毒也不生病,这是你运气好,但终究要生病;也有消毒也生病,有可能是消毒剂质量有问题或消毒方法不对。(3)整体消毒剂质量差、大量低价、劣质的产品充斥市场,使广大用户无从选择。(4)有些养殖场为了节省费用。表面上节省了费用,实际上可能要化几倍或更多的治疗费用。真是小事聪明、大事糊涂。
     畜禽养殖消毒的误区

  误区一是:未发生疫病可以不进行消毒。

  消毒的主要目的是杀灭传染源的病原体,疫病发生要有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在畜禽养殖中,有时没有疫病发生,但外介环境存在传染源,传染源会释放病原体,病原体就会通过空气、饲料、饮水等途径,入侵易感畜禽,引起疫病发生。如果没有及时消毒,净化环境,环境中的病原体就会越积越多,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疫病大发生。因此,未发生疫病地区的养殖户更应进行消毒,防患于未然。
    误区二是:消毒前,环境不进行彻底清除。

  由于养殖场存在大量的有机物,如粪便、饲料残渣、畜禽分泌物、体表脱落物,以及鼠粪、污水或其 它污物,这些有机物中藏匿有大量病原微生物;这会消耗或中和消毒剂的有效成分,严重降低了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浓度,所以说彻底清扫是有效消毒的前提。这里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就清扫消毒在清除病原中的份量来看,清扫占70%,消毒只占30%。也就是说,要重视清扫,要清扫之后才消毒。一位有经验的场长说过,不允许任何脏物通过母猪带进产房,甚至耳朵眼和蹄缝里。这位场长不但明白上床前母猪冲洗消毒的重要性,更强调了冲洗操作到位的重要性。所以要求母猪从妊娠舍转入产仔舍时要对母猪进行彻底的冲洗,上床后再对母猪和产床进行一次喷雾消毒,这样通过母猪带病的可能性就小了许多
    误区三是:已经消毒畜禽就不会再发生传染病。

  尽管进行了消毒,但并不一定就能收到彻底的消毒效果,这与选用的消毒剂品种、消毒剂质量及消毒方法有关。就是已经彻底规范消毒后,短时间内很安全,但许多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飞禽,老鼠等媒体传播,养殖动物自身不断污染环境,也会使环境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所以必须定时、定位、彻底、规范消毒,同时结合有计划地免疫接种,才能做到养殖动物不得病或少得病。

  误区四是:消毒剂气味越浓、消毒效果越好。

  消毒效果的好坏,主要和它的杀菌能力、杀菌谱有关。目前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好的消毒剂没有什么气味的,如季氨盐络合碘溶液、聚维酮碘、聚醇醚碘,过硫酸盐等;相反有些气味浓、刺激性大的消毒剂,存在着消毒盲区,且气味浓、刺激性大的消毒剂对畜禽体呼吸道、体表等有一定的伤害,反而易引起呼吸道疾病。

  误区五是:长期固定使用单一消毒剂。

  长期固定使用单一消毒剂,细菌、病毒也可能对此会产生抗药性;同时由于杀菌谱的宽窄,可能不能杀灭某种致病菌,使其大量繁殖,对消毒剂也可能产生抗药性;因此最好用几种不同类型的消毒剂轮换使用。

  复配的季胺盐络合碘、酸化浓戊二醛,这种消毒剂对猪的各种病原具有广泛的杀灭效果。而且对人、畜来说,这种消毒剂都没有任何危害。因此,这种消毒剂既可用于消毒程序中最后的空气消毒,更由于无毒、无刺激性,特别适合带猪消毒。尤其是最需要呵护的产房消毒。

  5、 驱虫搞不搞无所谓

  寄生虫的危害不仅仅是严重影响生长猪的生长速度,更为恼火的是可以引起仔猪顽固性腹泻甚至死亡。导致母猪的繁殖障碍,传播血液感染性疾病。尤其是还可以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不重视驱虫的原因主要是:寄生虫的危害不像传染病那样“来的急”,但要明白一个道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寄生虫所造成的损失没有一般疾病那样“看得见”,寄生虫所造成的损失主要是生产性能上的损失,如生长速度下降,饲料报酬降低,隐性的损失更为惊人;驱虫药物没有一般药物“见效快”;

  驱虫上的误区主要有:重视肥猪驱虫而不重视母猪的驱虫,母猪是一个猪场寄生虫的带虫者和传播源,重视母猪驱虫尤其是母猪产前驱虫就能更好地阻断寄生虫由母猪向仔猪的传播;驱虫药的用量上总认为一次大剂量比小剂量长时间添加要好,目前国际上广谱、高效、安全的驱虫药往往小剂量长时间添加比一次大剂量添加效果要好;认为伊维菌素还是目前最好的驱虫药。伊维菌素是由阿维链霉菌发酵产生的半合成大环内酯类多组分抗生素,对体内外寄生虫特别是线虫和节肢动物有良好的驱杀作用。不足之处:对绦虫、吸虫、原生动物无效。对线虫,尤其是节肢动物产生的驱除作用缓慢。有些虫种,要数天甚至数月才能出现明显疗效。

  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的感染,不仅仅是蛔虫的感染,鞭虫(毛首线虫)、结节虫(食道口线虫)、球虫的感染率在上升。体表寄生虫如疥螨对母猪的危害(发情、母性)也不可小视。

  目前市面上的抗寄生虫药物,参差不齐,鱼目混珠。有些是单纯的阿维菌素、伊维菌素;有些由于原辅料选择不当,或者含有杂质;有些含量不足;导致驱虫效力差,驱虫谱窄(有些寄生虫驱不下来),副反应大,适口性差,分散性差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研发抗寄生虫药物,必须考虑如下因素:

  对猪体内外寄生虫都要有驱虫效果;对寄生虫的各发育阶段都要有杀灭作用;要能克服寄生虫对目前用量较大较普遍的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多拉菌素产生的耐药性;稳定性要好;分散性要好;适口性要好。

  湖南农大药业研发的驱虫药物“全驱”,采用伊维菌素、芬苯哒唑、莫西菌素、中药提取物及增效剂复配而成。充分考虑了目前规模猪场寄生虫感染情况和抗寄生虫药物的耐药情况,对体表、体内寄生虫均有强大驱杀作用。同时可杀灭各个生长阶段的虫体,甚至对虫卵都有杀灭作用。

  6、 免疫知识缺乏,打疫苗跟着感觉走。

    有些猪场老板由于不懂免疫学知识,打疫苗跟着别人的感觉走,存在着很多误区:一是认为疫苗打得越多越好,认为打了某种疫苗,就能预防这种疾病;二是免疫程序不当;三是打疫苗前后使用抗菌药物及其其他具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如抗病毒化学药物、地塞米松等皮质激素;四是消毒不严,打疫苗成了传播疫病;五是打疫苗的方法存在问题,没有把疫苗确实有效的注射到肌肉里面去,认为疫苗打到猪皮下就有效;六是图注射速度快,打“飞针”,一方面疫苗仅打到皮下,疫苗不起作用,有时还导致过敏反应,另一方面,疫苗可能只注射到皮下组织,则仅产生微弱的免疫应答反应,还有些根本连皮下都没有注射进去,造成漏注。七是对需要冷藏的疫苗没有严格执行冷冻储藏运输,或者疫苗反复冻融使用,或稀释的疫苗使用时间过长,所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疫苗失效。

  7、 用药图便宜,好新奇,要“一针见效”。

  目前由于猪场疾病复杂,猪场管理者急切想要猪病恢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一针见效”的药物不一定是好药。比如我看到市场上有一种粉针,商品名比较新奇,叫“先锋××”。共装5g,其中只有3g是青霉素,另外2g是安乃近。用这种药治疗猪发热性疾病,确实可以“一针见效”。因为它可以短暂退热,热退后,猪自然会吃。但可能会“好景不长”,头一两天有效,两天过后,再怎么打,也不见效了,还打,就出现了所谓的“低温症”。什么原因呢?一是安乃近这种药物不可以长期大量使用,否则会导致粒细胞减少,导致贫血,导致胃溃疡(这几年母猪胃溃疡比例明显上升,与这些猪场经常使用此类含退热成分的抗生素有关),导致抵抗力低下(这几年“低温症”出现的比例明显上升,也与这些猪场经常使用此类含退热成分的抗生素有关);二是用这种复方治疗某些猪病,起作用的可能不是青霉素,而是退热药安乃近,这样一方面导致药物的浪费,另一方面耽搁了疾病的有效治疗;三是对于这种复方,我们有时想只用青霉素不用安乃近还不行,导致退热药滥用。

      (作者简介:1988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兽医专业,兽医硕士,长期从事兽医专业教学和研究,经常到全国各地猪场实地走访和临床诊疗,经常在全国各地进行技术讲座和技术推广,对兽药研发,猪病的预防控制有较高的认识。)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