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禽梭菌性疾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6-10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60
  一、溃疡性肠炎(Ulcerativeenteritis,UE)

  溃疡性肠炎也称鹌鹑病(quaildisease)。该病的特征为突然发病和迅速大量死亡,呈世界分布。

  (一)病原学

  溃疡性肠炎是由大肠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colinum,又称肠梭菌)引起的。该菌呈杆状,为革兰氏染色阳性;菌体长3~4μm,宽1μm,平直或稍弯,两端钝圆,芽胞较菌体小,位于菌体近端,人工培养时,仅少数菌体可形成芽胞。

  该菌能发酵葡萄糖、甘露糖、棉子糖、蔗糖和海藻糖,微发酵果糖和麦芽糖。发酵的主要产物为乙酸和甲酸。不发酵伯胶糖、纤维二糖、赤癣糖、糖原、肌醇、乳糖、松三糖、蜜二糖、鼠李糖、山梨醇和木糖等。能水解七叶苷,不水解淀粉,不产生亚硝酸盐,对牛乳无变化,不液化明胶,不消化酪蛋白。

  本菌营养需要丰富,要求严格厌氧。其最适培养基首选为含0.2%葡萄糖、8%无菌马血浆和0.5%酵母抽提物的色氨酸磷酸琼脂或胰蛋白示磷酸盐琼脂;最适pH值为7.2;最适生长温度为35~42℃。
  本菌能形成芽胞,因此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芽胞对辛酰及氯仿具有较强抵抗力。其卵黄培养物在-20℃能存活16年,70℃能存活3h,80℃1h,而在100℃时仅能存活3min。肠梭菌在厌氧条件下培养的纯培养物具有极高的致病性。

  (二)流行病学

  大部分禽类都可感染本病,鹌鹑最敏感,且实验室人工感染获得成功,其他多种禽类都可自然感染。该病常侵害幼龄禽类,4~19周龄鸡、3~8周龄火鸡、4~12周龄鹌鹑等幼龄禽类较易感,成年鹌鹑也可感染发病。本病常与球虫病并发,或继发于球虫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传染性法氏囊病及应激因素之后。

  自然情况下,本病主要通过粪便传播,经消化道感染。

  (三)临床症状
  急性死亡的禽几乎不表现明显的症状。鹌鹑常发生下痢,排出白色水样稀粪,精神委顿,羽毛松乱无光泽,如果病程1周或更长,病禽胸肌萎缩、机体异常消瘦。幼鹌鹑死亡率100%,鸡的死亡率2%~10%。鸡抵抗力较强,常可痊愈。

  (四)病理变化

  急性病鹌鹑的肉眼病变特征是十二指肠有明显的出血性炎症,可在肠壁内见到小出血点。病程稍长,发生坏死和溃疡。这种坏死和溃疡可以发生于肠管的各个部位和盲肠。早期病变的特征是小的黄色病灶,边缘出血,在浆膜和粘膜面均能看到。当溃疡面积增大时,可呈小扁豆状或呈大致圆形的轮廓,有时融合而形成大的坏死性假膜性斑块。溃疡可能深入粘膜,但较陈旧的病变常比较浅表,并有突起的边缘,形成弹坑样溃疡。盲肠的溃疡可有一中心凹陷,其中充填有深色物质,且不易洗去。溃疡常穿孔,导致腹膜炎和肠管粘连。肝的病变表现不一,由轻度淡黄色斑点状坏死到肝边缘较大的不规则坏死区。脾充血、肿大和出血。其他器官没有明显的肉眼病变。

  (五)诊断

  溃疡性肠炎根据死后肉眼病变较易获得诊断,根据典型的肠管溃疡以及伴发的肝坏死和脾肿大出血,便可做出临床诊断。确诊需进一步作病原学检查。

  (六)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球虫病、组织滴虫病、坏死性肠炎以及包涵体肝炎等病相鉴别诊断。

  七、防制

  1.预防作好日常的卫生工作,场舍、用具要定期消毒。粪便、垫草要勤清理,并进行生物热消毒,以减少病原扩散造成的危害。避免拥挤、过热、过食等不良因素刺激,有效的控制球虫病的发生,对预防本病有积极的作用。

  对本病污染场要及时隔离带菌、排菌动物,对病禽进行隔离治疗。对同场健康禽要采取药物预防措施,控制本病蔓延。

  2.治疗链霉素、杆菌肽、氯霉素、痢特灵对本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首选药物为链霉素和杆菌肽,可经注射、饮水及混饲给药,其混饲浓度为链霉素0.006%,杆菌肽0.005%~0.01%,链霉素饮水浓度为每g链霉素加水4.5Kg,连用3d。

  二、坏死性肠炎

  坏死性肠炎(Necroticenteritis)是一种散发病,主要引起鸡和火鸡肠粘膜坏死。

  (一)病原学本病的病原为A型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又称魏氏梭菌。革兰氏染色阳性,长4~8μm,宽0.8~1μm,为两端钝圆的粗短杆菌,单独或成双排列,在自然界中形成芽胞较慢,芽胞呈卵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在机体内形成荚膜,是本菌的重要特点,但没有鞭毛,不能运动,人工培养基上常不形成芽胞。其最适培养基为血液琼脂平板,37℃厌氧培养过夜,便能分离出魏氏梭菌。魏氏梭菌在血液琼脂上形成圆形、光滑的菌落,直径2~4mm,周围有两条溶血环,内环呈完全溶血,外环不完全溶血(多用兔、绵羊血)。

  可用鉴别培养基进行魏氏梭菌的鉴定。魏氏梭菌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和蔗糖,不发酵甘露醇,不稳定发酵水杨苷。主要糖发酵产物为乙酸、丙酸和丁酸。液化明胶,分解牛乳,不产生吲哚,在卵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显示可产生卵磷脂酶,但不产生脂酶。毒素与抗毒素的中和试验可用于鉴定魏氏梭菌毒素的型别。

  A型魏氏梭菌产生的α毒素,C型魏氏梭菌产生的α、β毒素,是引起感染鸡肠粘膜坏死这一特征性病变的直接原因。这两种毒素均可在感染鸡粪便中发现。试验证明由A型魏氏梭菌肉汤培养物上清液中获得的α毒素可引起普通鸡及无菌鸡的肠病变。除此之外,本菌还可产生溶纤维蛋白酶、透明质酸酶、胶原酶和DNA酶等,它们与组织的分解、坏死、产气、水肿及病变扩大和全身中毒症状有关。

  (二)流行病学在正常的动物肠道就有魏氏梭菌,它是多种动物肠道的寄居者,因此,粪便内就有它的存在,粪便可以污染土壤、水、灰尘、饲料、垫草、一切器具等。另外发病的鸡多为2~3周龄到4~5月龄的青年鸡,它们受体内外的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如球虫的感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肠粘膜损伤,口服抗生素,污染环境中魏氏梭菌的增多等都可造成本病的发生。

  (三)临床症状2周到6个月的鸡常发生坏死性肠炎,尤以2~5周龄散养肉鸡为多。临床症状可见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不愿走动,羽毛蓬乱,病程较短,常呈急性死亡。

  (四)病理变化病变主要在小肠后段,尤其是回肠和空肠部分,盲肠也有病变。肠壁脆弱、扩张、充满气体,内有黑褐色肠容物。肠粘膜上附着疏松或致密的黄色或绿色的假膜,有时可出现肠壁出血。病变呈弥漫性,并有病变形成的各种阶段性景象。实验感染病变显示,感染后3h十二指肠呈现肠粘膜增厚、肿胀,充血;感染后5h肠粘膜发生坏死,并随病程进展表现严重的纤维素性坏死,继之出现白喉样的伪膜。肝脏充血肿大,有不规则的坏死灶。

  (五)诊断临床上可根据症状及典型的剖检及组织学病变作出诊断。进一步确诊可采用实验室方法进行病原的分离和鉴定及血清学检查。

  (六)鉴别诊断本病应与溃疡性肠炎和球虫病相区别。溃疡性肠炎的特征前已述及,大肠杆菌与魏氏梭菌在培养特性上是有区别的。球虫病与魏氏梭菌病可以并发,可通过细菌培养与球虫检查来加以区分。

  (七)防治

  1.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工作,避免密饲和垫料堆积,合理贮藏饲料,减少细菌污染等,严格控制各种内外因素对机体的影响,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本病的发生。

  2.治疗杆菌肽、土霉素、青霉素、痢特灵、弗吉尼亚霉素、泰乐菌素、林肯霉素等对本病具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一般通过饮水或混饲给药。

  三、坏疽性皮炎

  坏疽性皮炎(Gangrenousdermatitis)是一种细菌性散发病,可引起鸡和火鸡的皮肤、皮下组织及肌肉的坏死。

  (一)病原学坏疽性皮炎的主要病原为腐败梭菌、A型魏氏梭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后两者分别在葡萄球菌病及坏死性肠炎中叙述,在此主要介绍腐败梭菌。

  腐败梭菌为专性厌氧菌,呈细长的两端钝圆的大杆菌,其大小为3~10×0.6~1.0μm,在肝脏表面触片的标本中,本菌呈长丝状或长链状,在组织内侧呈膨大的柠檬状。芽胞呈卵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有鞭毛,能运动,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

  本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均可生长,而加有葡萄糖的培养基可促进生长。可采取病变肌肉、皮下组织等病料作为分离培养材料,将病料直接划线接种于葡萄糖琼脂平板上,37℃厌氧培养24h,菌落不规则,边缘不整齐,呈粗的树枝状,突起的、有分枝的孤立菌落,初期透明,逐渐变为灰白色,不透明。若平板潮湿,也可长成薄膜状。

  本菌分离的最适培养基为含2.5%琼脂的血琼脂培养基。将病料划线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上,37℃厌氧培养1~2d,则在平板表面形成薄膜状生长。若培养时间较长,则开始几天有α型溶血出现,以后转变为β型溶血。

  腐败梭菌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和水杨苷,不发酵蔗糖和甘露醇。糖发酵实验的主要产物为乙酸和丁酸。能液化明胶,使牛乳产酸凝固,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不产生靛基质,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不产生吲哚。不产生卵磷脂酶和脂酶,能产生致死毒素、坏死毒素、溶血毒素和透明质酸酶等,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此菌繁殖型的抵抗力不大,常用浓度的普通消毒剂在短时间内可将其杀死。但芽胞的抵抗力强大,在腐败尸体中可存活三个月,在土壤中可以保持20~25年不失去活力,煮沸2min即可杀死,0.2%升汞、3%福尔马林在10min内可将其杀死,对磺胺类及青霉素敏感。

  (二)流行病学17d到20周龄的鸡和火鸡常爆发坏疽性皮炎,而4~8周龄的肉鸡更为多发,土壤、粪便、灰尘、污染的垫料和饲料以及肠道内容物中均有梭菌分布,金黄色葡萄球菌更是无处不在,正常鸡的皮肤、粘膜、养禽场舍、畜产品加工厂以及各种用具均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布。所有这些及患病禽、带菌禽均可成为传染源。

  本菌常继发于某些引起机体抵抗力或免疫力降低的疾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腺病毒感染、呼肠孤病毒感染及鸡贫血因子等。至少,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是诱发坏疽性皮炎的一个重要条件。鸡、火鸡均可试验感染坏疽性皮炎,皮下或肌肉注射三种细菌混合物或单一细菌培养物均可引起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病理变化。混合感染较单一细菌引起的感染更为严重。实验证明,火鸡肌肉注射鸡源分离到的腐败梭菌培养物,可在24h内导致死亡,并伴有局部组织的明显病变。

  (三)临床症状发病自然病例常无典型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沉郁、腿软、共济失调或运动障碍、厌食等。病程短,多在24h内,常不表现任何明显症状而呈急性死亡。死亡率1%~60%不等。

  (四)病理变化常见翅下、胸、腹、腰部、腿部及末梢部位皮肤呈现黑色湿性坏疽,患部皮下呈血样水肿,或有气体产生,病变深部肌肉呈灰色或灰褐色,肌束间有水肿或气体。少数病例表现肝脏病变,肝呈浅绿色或棕色,并可见有白色的灶性坏死区。
其特征性组织学病变为皮肤及皮下组织水肿、气肿、坏死,并伴有大量嗜碱性大杆菌,有时也可见小球菌。骨骼肌常见充血、严重出血和坏死。肝脏有时可见凝固性灶性坏死,在坏死组织中可检出病原菌。

  (五)诊断根据症状及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

  (六)鉴别诊断坏疽性皮炎常发生于鸡感染其他疾病之后,因此有必要进行病原学研究。Allen,Howard等认为其他梭状芽胞杆菌也能引起坏疽性皮炎。

  (七)防制

  1.预防坏疽性皮炎常继发于某些能导致家禽免疫力降低的疾病,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可减少坏疽性皮炎的发生。

  2.治疗在饮水中加入适量的氯霉素、土霉素、红霉素、青霉素及硫酸铜,或饲料中拌加氯霉素、痢特灵等,对坏疽性皮炎可起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