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规模化鸡场疫病流行特点和防制策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6-10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13
  一 鸡场疫病发生现状及流行特点
  1 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高
  养鸡生产中引起鸡只发病和死亡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还是由于发生传染病和管理不善造成的,目前不少养鸡场采用的仍是非标准化模式。
  (1)病原的快速交互传播:
  随着养鸡生产经营主体多元化,一些养殖单位为扩大生产盲目引种,由于检测手段不健全,防疫队伍不稳定,致使流通领域的疫病管理疏漏,鸡场不时受到外来病原的侵袭而暴发传染病。
  (2)耐药菌株和强毒株的普遍存在:
  由于忽视检测手段在生产中的应用,长期大范围盲目滥用抗菌药物,人为造成了养殖场中一些常见的细菌产生广而强的耐药性。而强毒株在免疫鸡群中长期存在,一旦鸡群中某些个体抵抗力低下或遇到应激时,就可引起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3)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偏低:
  从业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集约化饲养管理经验不足,对大规模控制疫病的认识不够,对鸡病未能做到以防为主;加上片面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使用低劣饲料、兽药、疫苗,不能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等,导致疫病难以控制。
  2 鸡病的种类多,防治难度大
  由于养鸡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流动频繁,防疫卫生技术跟不上等原因,鸡病在各鸡场不断发生和流行,据有关资料不完全统计,对我国养鸡业构成威胁和造成危害的疫病已达80余种,涉及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和中毒性疾病。鸡病中以传染病为最多,约占鸡病总数的75%以上,且防治难度增大。
  (1)病毒性疾病是养鸡生产中最主要的威胁:
  在已经发生的传染病中以病毒性传染病最多,约占传染病总数的70%-75%,所造成的损失也是最大。在规模化养鸡生产中,病毒性疾病的发生越来越严重,控制难度越来越大,新的疫病又不断出现。对鸡场构成主要威胁的病毒性疾病有:禽流感(A1)、鸡新城疫(ND)、鸡马立克氏病(MD)、鸡传染性支气管炎(1B)、鸡传染性喉气管炎(1LT)、鸡传染性法氏囊病(1BD)、产蛋下降综合征(EDS--76)、鸡传染性贫血(CIA)、传染性脑脊髓炎(AE)、鸡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RE)、由里奥病毒(REO)感染所引起的病毒性关节炎(VA)等。 
  (2)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加大:
  随着集约化养鸡场的增多和规模的不断扩大,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明显增多,如慢性呼吸道病(CRD)、传染性鼻炎(1C)、鸡白痢、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鸡球虫病等。其中不少的病原体广泛存在于养鸡环境中,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由于饲养密度过大,通风换气条件差,各种应激增多等不利因素,使得鸡只的抵抗力降低,直接导致了鸡对致病菌感染加强。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多重耐药菌株的普遍存在,诸多抗菌药物都难以奏效,某些鸡场因细菌性疾病造成的损失高达30%。
  (3)疫病的监管乏力:
  近年来,随着境外大量种鸡的引进和活疫苗产品多渠道进入我国市场,由于没有得到严密的检测和监控,配套的防疫卫生技术不完善等原因,导致一些新的传染病不断传人和发生。同时也由于国内的畜禽交易面的扩大,致使一些疾病长期存在,不断流行。
  3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随着养鸡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饲养密度的不断增加,加上鸡自身免疫系统的特点,决定了呼吸系统疾病必然成为规模化养鸡场的一类常见的和多发性疾病。
  4 免疫抑制性疾病增多 
  免疫抑制性疾病是鸡场控制和消灭疫病的主要障碍,在养鸡生产中危害巨大,可导致免疫失效和生产的重大损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此类疾病主要包括MD、IBD、CIA、VA、BE、淋巴白血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多重感染同样是养鸡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5 混合感染不断出现,多病联发或并发增多
  随着疫病的增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多重感染,继发感染或病原的混合感染在许多养鸡场变得很普遍,特别是当病毒性疾病和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过程中鸡群的发病率、死亡率、淘汰率都要超过任何一种原发病。目前,生产中发生的鸡病许多是多因子引起的疾病,常见的多因子引起的鸡病包括:①病毒+病毒(如ND+lB);②病毒+细菌(如IB+大肠杆菌病);③病毒+寄生虫(女~ND+IB+球虫病);④菌+寄生虫(大肠杆菌病+球虫病)等。由于多病原因子的相互作用,给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6 发病非典型化及病原出现新的变化
  在疫病的流行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病原的毒力常发生变化(减弱或加强),出现亚型株且变异速度明显加快,加上鸡群中免疫水平不高或不一致,致使某些鸡病一方面在流行、症状和病变等方面出现非典型变化,另一方面表现出临症加剧或出现新的类型、发病日龄越来越广等特征,使原有的旧病以新的形式出现:①如各地免疫鸡群中的非典型性ND,可导致产蛋鸡不明原因的产蛋下降、呼吸道综合征加重就是明显的例证;②MD在1960年以前,仅中毒型(经典型);1960-1980年以前,为强毒型(vMDV);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出现超强毒型(vvMDV);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又出现超超强毒型(w+MDV);③IBD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4~6周龄鸡最易感染;上世纪90年代至今,早可提前到3-4日龄,晚可推迟到25周龄的鸡照常发病;④IB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仅见呼吸型;上世纪80年代后增加了肾型;上世纪90年代至今,又增加了腺胃型、脑肌型。
  二 规模化鸡场疾病防制策略
  1 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对于规模化鸡场而言,鸡病防制工作的着眼点,应该是预防群发性疫病的发生,防重于治;应以鸡的群体为对象,而不是以个体为单位。必须建立预防为主、防检结合、以检促防的综合配套的防制工作运行机制,一方面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制定适合本场具体情况的兽医防疫卫生措施,确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降低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另一方面疫病控制要从源头抓起,必须完善严格的检疫检验措施,防止疫病传人。特别要提醒的是,自1998年以来,在鸡群中流行最为严重的疫病是AI,其变异性强、高发病率、高致死率可给养鸡生产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
  2必须稳定地控制病毒性疾病
  其中首要的是控制鸡场的ND发生。目前在我国ND,尤其是非典型性ND还得不到有效控制,净化鸡场非典型性ND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与此同时还要控制好能够控制的呼吸系统疾病及免疫抑制性疾病(如IB、ILT、IBD、MD等)。要密切注视CIA、J—亚型鸡白血病发生、流行的动态,强化鸡场的生物安全措施,严防该病的侵入。
  3 最大限度地减少细菌性疾病造成的损失
  关键是强化饲养管理措施,做好隔离、消毒、卫生、防疫工作,采用合理的投药方法和科学的免疫程序,在稳定地控制病毒性疾病的基础上减少CRD的发生,降低种鸡霉形体的卵传率,持之以恒地做好白痢病和大肠杆菌病的净化工作。这样可明显降低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以及继发症、并发症、混合感染的出现。
  4 控制环境污染,实行生物安全措施
  环境污染是引起疫病流行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养殖业的发展,规模化养鸡场饲养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强调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在鸡病防治中更具有现实的意义。虽然我国有些集约化养鸡场养殖条件好一些,但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控制环境污染,实行生物安全措施刻不容缓,鸡场应该按照控制传染病的原则,逐步推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并对鸡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遵守防疫制度,严格限制人员、动物和运输工具的流动和进入养鸡场;对引进的种鸡要进行严格的检疫;对发病和病死鸡只,要严格处理,防止疫病扩散。同时还要注意进行疫病的检测和日常的消毒工作。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