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养禽业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集约化饲养,越来越集中扩大饲养规模,这样对禽病预防,特别是对传染病的免疫防治就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一旦引起禽病的发生与流行,将给饲养者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能否预防好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是家禽饲养成败的关键。
禽病的免疫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它的目的是要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保证家禽免遭疾病侵害,尤其是传染病的感染。涉及到禽场建设、环境净化、饲养管理、卫生保健等各个环节。家禽疾病(传染病)的基本特点是家禽之间直接接触传染或间接地通过媒介物相互传染;即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及与疾病防治的关系。所以根据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特点,掌握流行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针对禽病采取综合免疫防制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禽病的发生和流行。
一、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一)防疫的基本原则
建立健全防疫机构和疫病防治制度。树立“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意识。搞好饲养管理、卫生防疫、预防接种、检疫、隔离、防毒等综合性防制措施,以达到提高家禽的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的目的,杜绝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只有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禽病防制处于主动,才能保证养禽发展。
(二)防治措施的基本内容
在制定免疫防治措施中,要根据每个禽病的特点,对各个不同的流行环节,分别轻重缓急,找出重点采取措施,以达到在短期内以最少的人力、财力控制传染病的流行。例如:对鸡新城疫等应以预防免疫接种为重点措施,而对传染性鼻炎则以控制病禽和带菌禽为重点措施。但是任何一项单独措施是不够的,必须采取包括“养、防、检、治”四项基本环节的综合性措施。即分为平时的预防措施和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
1.平时的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增强家禽机体的抗病能力,如做好“三定(定饲养员、定时、定量)”、“四净(饲料和饮水、禽舍、器具洁净)”。贯彻自繁自养原则、减少疫病传播;拟订和实施定期的预防接种计划,保证健康水平,提高抗病力;定期杀虫、灭鼠,消除传染源隐患。
2.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
及时发现疫病,尽快做出准确的诊断。迅速隔离病禽,对污染场舍进行紧急消毒;及时用疫苗(或抗血清)实行紧急接种,对病禽及时进行合理的处理和治疗;对病亡禽和淘汰病禽进行合理处理。
以上预防措施和扑灭措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配合和互为补充的。
二、科学的饲养管理
重视家禽饲养管理的各个环节,这对于培育健康鸡群,增强鸡的抗病能力作用很大。
1.合理配制日粮,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
根据家禽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合理配制日粮,确保家禽获得全面、充足的营养。健康、体壮的鸡群直接影响家禽的生长发育,也是对疫苗接种产生良好免疫反应的基础。疫苗接种后要产生高水平的抗体,不仅要注意饲料各营养成分、品种、生产阶段、季节需要量等发生改变,更要注意维生素(如维生素A、E、D)与微量元素(如硒、锗),因为它们与鸡体的免疫系统发育及疫苗的应答关系最密切,同时也要防止饲料中毒素(如黄曲霉、药物、毒物)的存在。确保家禽日粮营养全价,保证家禽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提高机体免疫机能。
2.加强管理减少应激,创造良好的环境
理想的鸡舍环境是减少疾病,培育健康鸡群,提高生产性能最有效的办法之一,而现代养禽生产中各种环境因素引起的应激,与禽病防治关系越来越密切。引起应激的环境因素常分二大类:一类静态环境因子的变化,包括营养、温度、湿度、密度、光照、空气成分、饮水成分不合格,也包括有害兽、昆虫、疾病的侵袭;另一类是生产管理措施,如转群、断喙、接种疫苗、选种、检疫、运输、更换饲料、维修设备等。而日常饲养管理是预防应激的最重要一环,日常饲养管理主要包括温度控制、通风换气、饲料和饮水供应、清洁卫生等项工作。冬季保温、夏季防暑、春秋两季注意气温骤变,加强通风换气,疏通舍内有害气体。育雏阶段“五防”:防寒、防潮、防挤压、防疫病、防脏;喂料要定时、定量、定质;饲养人员要“四勤”:勤观察、勤检查、勤清扫、勤消毒;光照时间、光照强度;料槽、水槽的维修与清扫等。
三、及时检查和诊断
当家禽突然死亡或怀疑发生传染病时,应立即通知并配合兽医人员,根据疫病的特点和具体情况,从常用的方法: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诊断、病理学诊断、微生物学诊断和免疫学(血清学)诊断等中确定某一方法或几种方法,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及时而正确的诊断是防疫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能否有效地组织防疫措施。
同时,为了控制传染源,防止健康家禽继续受到传染,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予以就地扑灭,应用前述各种诊断方法,对家禽进行疫病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根据诊断结果将禽分二类:可疑感染家禽和假定健康禽群。对病禽和可疑感染禽群进行隔离,针对不同情况、不同程度进行处理、药物治疗、紧急免疫接种或预防性治疗;对假定健康禽群严格隔离饲养,加强防疫消毒和相应的保护措施,并立即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当爆发某些重要传染病时,除严格隔离外,还必须遵循“早、快、严、小”的原则,采取划区封锁措施以防止疫病向安全区扩散。
值得一提的是,对患传染病病禽,采用特异性高免血清治疗和抗生素治疗结束后,还应隔离一段时间观察疗效,同时对隔离场所再进行一次彻底清扫、消毒。
四、检疫
检疫是指用各种诊断方法对禽类及其产品进行疫病检查,及时发现病禽,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作为禽场,检疫的主要任务是杜绝病禽入场,对本场禽群进行监测,及早发现疫病,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1.引进禽群和种蛋的检疫
从外面引进雏禽或种蛋时,必须了解该种禽场或孵化场的疫情和饲养管理情况,要求无垂直传播的疾病如白痢、霉形体病等。有条件的进行严格的血清学检查,以免将病带入场内。进场后严格隔离观察,一旦发现疫情,立即进行处理。只有通过检疫和消毒,隔离饲养20~30天确认无病才准进入统舍。
2.平时定期的检疫与监测
危害较大的疫病,根据本场情况应定期进行监测。如常见的鸡新城疫、产蛋下降综合症(EDS76)可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鸡群的抗体水平;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禽霍乱采用琼脂扩散试验检测;鸡白痢可采用平板凝集法和试管凝集法进行检测。种禽群的检疫更为重要,是禽群净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如对鸡白痢的定期检疫,发现阳性鸡只立即淘汰,逐步建立无白痢的种鸡群。除采血进行监测之外,有实验室条件的,还可定期对网上粪便,墙壁灰尘抽样进行微生物培养,检查病原微生物的存在与否。
3.有条件的,可对饲料、水质和舍内空气监测
每批购进的饲料、除对饲料能量、蛋白质等营养成分检测外,还应对其含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霉菌及其有毒成分检测;对水中含细菌指数的测定;对禽舍空气中含氨气、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浓度的测定等。
五、药物预防
群体化学预防和治疗是防疫的一个较新途径,某些疫病在具有一定条件时采用此种方法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所谓群体是指包括没有症状的动物在内的禽群单位。群体防治采用安全而价廉的化学药物,也是综合防治措施的内容。
六、免疫预防
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定期接种疫(菌)苗,增强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这也是综合性防治措施的一部分。
七、集约化饲养场综合防制措施
近年来由于集约化、规模化养禽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趋向采用自动化控制和机械化大型集中饲养管理方式。由于饲养密度的增大,增加了疫病发生的可能性。在这种条件下,强调搞好卫生防疫工作,制订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是有力保证养禽业发展的关键。
1.场址的选择和卫生管理制度
场址应选择地势高、供电、通讯和交通方便、水源丰富、水质好,但要远离居民点、医院、铁路线;同时还要周围无污染源,防止有害气体和城市工厂污水的侵害以及传染性疾病的感染。养禽场生产区和生活区要严格分开。
2.养禽场卫生管理制度
养禽场周围不得养畜、养鸟,搞好环境卫生,防鼠防虫,杜绝各种传播媒介;养禽场建成后四周用铁丝网或围墙围起,并进行一次全面消毒;饲养管理人员和车辆进出口应设有消毒池,人员出入处设有消毒更衣室;兽医室、病死鸡处理场、粪便处理池应设在整个禽场的下风向;场内外车辆和工具应严格分开、划区专用;禽舍内保持适当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禽群的更新采用“全进全出”制,整批出售后,禽舍要彻底消毒,间隔一段时间后方可再进。
3.养禽场卫生防疫措施
建立完善的检疫制度;对禽舍及其周围环境定期进行消毒,(消毒剂的选择和消毒方法见下节);定期及时清除鸡粪;日粮中添加一些保健添加剂(抗菌药物)饲喂,防止病原微生物感染;及时合理对病禽和尸体进行处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