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管理学者,培训大师余世维曾经讲过:一流企业靠文化,二流企业靠创新,三流的企业看利润。在当今社会,企业的文化越来越被提高到决定企业发展命运的高度。而企业的管理人和所有人对于文化的影响又是至关重要的。
“小胜靠智,大胜于德“这句话,最早是听一位老师说起过的,当时就感觉有道理,但还不是很明白,于是记到脑子里了。在后来的营销和管理中,接触了一些企业家,又把这句话仔细的分析后,得出了同样的判断。近几日,与自己做企业的朋友谈到这个话题,感到很沉重。朋友很聪明,也很勤奋,事业是越来越好。我和他探讨企业的发展之道。我的观点是:一个企业的发展是要分阶段的,当初期资金和规模都小的时候,重视的应该是利润,什么赚的多做什么,有利润就做,迅速积累资产。这时候需要的是听话勤奋的人;当到了中等规模的时候,重视的点要改变为规模,搞多元化,找机会联合,优化自身,尽快的扩大影响力。这时候需要的是有销售技能的人,销售不只看利润率,还要看量;企业到了大型以后,就要重点放在品牌上了,也就是把有形的资产转化为无形,这时期最难,因为有的时候是要赔钱做的,那也要咬牙上,突破了这关,企业就成就了。这时候需要的人就是有执行力的人,能按照企业长远策略去做。
在谈到智与德的问题的时候,出现了分歧。朋友认为他现在就是在做品牌,整个市场里数他的价格最低,品种最全,客户来了肯定选择的是他的货。这点我也同意,但问题是让利是不是他企业的文化,或者说价格竞争是他创建品牌的“智”还是“德”?
我想就此表达一下我的观点,“德”必须是开始就存在于营销过程中的。就象一位剑客,如果他开始学习用剑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够打败市井的无赖,可以学一些速成的招式,靠自己的一些聪明智慧,完全可以做到“称霸集市”。但,如果剑客学习剑术是为了成为一代宗师,或是挑战江湖上的顶尖剑客,那只有从根本的马步学起,从一开始就抱着这样的决心和毅力去学习,才有可能会成功。从商亦如此。古来就有“无奸不商”的话,其实这里的“奸”还是当精明讲,也可以理解为智力高。利用自己对某件事物的熟悉,来最大限度的攫取利润,这仅仅是商人的最低层次。做人如此,做企业难道就不会这样吗?
小胜靠智,大胜于德,这句话,后来我知道了,是蒙牛的牛老板说的一句话。我想也正是这样的一个信念,一种文化,才造就了中国第一大乳品企业。一个企业要壮大,要发展,根基很重要,而根基的建立正是文化的所在。诸葛孔明对于孟获的七擒七纵,正是一种德的表现,而这也都源于他对大势的研判和自身的修行。
智力是一种外在的表现,而德是内部的素质,是内因。看看优秀的企业,他们的文化无不包含着“德”的理念。诺基亚的“以人为本”,海尔的“真诚到永远”,再到蒙牛的“诚信换诚心”,国内的企业先行者们,已经在用自己的“德”向人展示,我们的企业可以做大做强,是因为我们拥有古老的,博大的,传统的“德”。有“德”之师,才能无往而不利。现实中,确实有很多这样那样的例子,在证明着有“智慧”的人,在事情的初期得到很多的好处,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功。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他们只是昙花,会很快的被人超过并且消失。而这也正是德与智的明显差别。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现在的学校里已经没有了这段很经典的眼保健操的小喇叭了。而我也不是把智和德对立着来看的。做业务就是做人,做企业也同样是在做人。说到底还是文化的作用。那么如何让我们能保持大胜?就是仅仅靠一句话,一种文化,一个德吗?我想企业要想保持在众多竞争中的不败乃至更健康的发展,有几点是必须坚持的。
一. 有明确的远大的目标
这个目标必须是从德的意义上出发的。而且能给予员工以信心和鼓励的。我们每天做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的衣食住行,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创造着价值,对于社会和历史的。
二.有带有企业独特性的原则
企业的文化会要求员工,什么是企业提倡的,什么是企业反对的,什么是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所特有的精神。
三.清晰的发展思路和实施
企业的发展会遇到挫折和困难,这是绝对的,而如何去处理问题,解决困难,这是要靠智力的,但这个“智”必须遵从“德”的安排,并服务于“德”,如果偏离了,或者天真的认为,暂时的偏离下以解决目前所遇到的困难,等困难消除了再走回正道。到那时候,整个企业的价值观已经被破坏,企业的文化就不会被坚持和遵守了。 一个好的企业,企业的管理者或者说掌门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层面讲,管理者的文化就是企业的文化。一个谦虚好学的管理者,他的部下必是低调勤奋的;一位果断精干的掌门人,他的徒弟也多是能力强处理事情干脆的;而一个孤傲冷面的领导人,他的下属也多会是这样的个性。企业里的人都是这样,企业的外貌也就渐渐成了这样。
多从德的定位出发,辅佐一些智的因素,企业会更加成功,也会走的更远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