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雏鹅非典型性副粘病毒病的诊断与防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5-05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41
  2002年秋冬,我县几个孵化场生产的苗鹅都几乎同时发生以初生雏拉稀,具有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一种传染病,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县养鹅生产的健康发展。由于临床症状、解剖病变均不典型,经多方请有关专家进行临床诊治,实验室细菌分离,历时数月,反复试验,最终诊断为非典型性副粘病毒病,并通过强化免疫成功地控制了该病。
      1、发病情况  2002年秋后,种鹅陆续开产,从孵化第三批苗鹅开始发病,初生雏表现拉白色稀粪,肛门周围毛粘有粪便,潮湿,形成“水屁股”。病鹅食欲不振或不食,很快消瘦,萎缩,3—7日龄为死亡高峰期,死前有神经症状,扭头,角弓反张,站立不稳,死亡率从50—90%不等。如一周龄后开始发病,则病程较缓,发病率从10—50%,15日龄前每天都有发病,15日龄后逐渐平息。病鹅垂尾,有的发出怪叫,乱窜,尤其是在采食后半小时内表现明显,有的导致皮下气肿,有一定食欲。拉稀病鹅部分可自愈,在改善饲养条件如提高育雏温度,使用抗菌抗病毒药物后成活率明显提高,可达75—93%。
      2、解剖病变 颅骨出血,气管出血,极少数腺胃出血。胰脏有坏死灶,肠道普遍出血,尤以十二指肠和直肠为重,肠壁水肿,内容物充满,通常内容物糊状带粘液,有的形成栓塞,栓子有软有硬。肝脏出血,出血点多位于边缘,有的呈红黄相间带状出血。
  3 、诊断 
  3.1由于病鹅肠道有栓塞,开始怀疑为小鹅瘟,用抗小鹅瘟血清治疗无疗效。
      3.2有观点认为是孵化中胚胎感染细菌,如沙门氏菌感染。但有的孵化场种蛋、孵化各个环节上消毒甚为严格,胚胎染菌的可能性也不大。
      3.3 实验室诊断 送病料到高校用血琼脂平板做细菌培养,分离到细菌,药敏试验,依敏感性依次为利福平、氨苄青霉素、新霉素、丁胺卡拉,使用敏感抗菌素全群用药不能减少发病,但降低了死亡率。
      3.4 用鸡新城疫高免卵黄抗体给初生雏每只皮下注射1毫升,配合改善育雏条件,育雏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
      3.5用抗鹅副粘病毒高免血清每只初生雏皮下注射0、5毫升能有效控制,大群饲养不再发病。对早期发病雏鹅每只皮下注射1毫升治愈率达90%以上。综上所述,诊断为鹅副粘病毒病。
      4、防制情况  对种鹅每只皮下注射鸡新城疫油乳剂苗3毫升,半个月后留种蛋,孵化的苗鹅未再有上述疾病发生。
      5、小结与讨论
      5.1多组药物治疗试验中,以抗鹅副粘病毒高免血清给初生雏鹅注射预防和治疗效果均最好,鸡新城疫抗体效果次之,说明雏鹅发生的是副粘病毒病。
      5.2具有非典型性  以往我们在临床见到的鹅副粘病毒病发生在青年鹅及种鹅,临床上表现拉稀、跛行、呼吸困难,解剖上有腺胃出血、脾脏坏死、肠道出血、栓塞等特征。而初生雏发病尚属首次见到,由于发病日龄小,死亡快,未表现副粘病毒病全部特征性临床症状和解剖病变,同时其种鹅群在开产前已注射了鹅副粘病毒疫苗,种鹅群无异常,开始未怀疑该病,又由于病鹅解剖肠道有栓塞,发病在15日龄内,与小鹅瘟比较吻合,导致初期将注意力集中在小鹅瘟病上,拖延了诊治时间。
      5.3种鹅免疫效果不理想  苗鹅出壳即有发病,说明在孵化场已经感染,就是说种蛋中母源抗体低,不能对雏鹅提供有效保护,提示我们要科学进行免疫,有条件最好对母源抗体进行检测。
      5.4 分析种鹅免疫效果不理想原因可能与使用的鹅副粘病毒油苗质量不确切有关,考虑鸡新城疫病原也属副粘病毒,所以采用鸡新城疫油苗对种鹅进行免疫,实践证明其下一代也能得到有效保护,效果很好。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