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营销管理 » 经营管理 » 正文

如何让员工甘心情愿为公司卖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3-14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高强  浏览次数:296
      了解职工的需要, 不是激励的目的,在充分了解需要的基础上,适时、适当、适度地进行激励才是目的。如何让激励更为有效呢?看完下面三种典型的激励理论及其启示,你可能会找到答案。

   双因素理论管理心理学家赫兹伯格认为,工作动机涉及两个因素:一是保健因素,主要涉及工作背景,诸如薪水、工作条件及工作安全等;二是激励因素,主要涉及的是工作的内容或工作本身,诸如工作成就、社会认可和责任等。如果激励因素没被满足,职工则会特别不满意;保健因素即使没有满足,职工也不会产生不满意,但如果满足了,职工则会产生强烈的满意感。有些管理者不是经常抱怨:我们公司的薪金高、福利好,为什么还会出现大量员外流的现象呢?也有的抱怨:某某人,我们对他够好的了,分房、加薪都有他的份,为什么他的工作积极性还不高呢?等等。双因素理论给了这些疑问以最好的回答。激发人的动机并非易事,薪金、福利、退休方案等,这些东西只能使你的员工走进你的公司,但并不能保证他们为组织尽职尽责。这就对我们的企业管理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我们要注意保健因素,并设法满足,防止产生不良情绪;另一方面要通过丰富工作内容、扩大工作范围、委以重任等方式满足其内在需要,充分调动积极性。

  公平理论指出,每个人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所得的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和报酬相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与自己过去的劳动和报酬进行个人历史的比较。如当他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大于或等于他人的收支比例时,或现在的收支比大于或等于过去的收支比时,便认为是应该的,正常的,因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反之,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有满腔怨气。消除怨气,助长满意,便是企业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之一。

  期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有名的激励公式:激励力=效价×期望值。这个公式的含义是,当一个人判断出达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也很大时,那么,这个目标对他的激励作用就大。这一理论给激励提供了有益的启示:(1)企业管理者不要泛泛地抓一般的激励措施,而应当抓多数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2)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加大其效价的综合值。(4)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期望值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关键要适当。当实际概率大于期望概率时,会使人感到喜出望外;反之,则会令人大失所望。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