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丹毒是由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急性热性传染病。本病现已见于世界各地。人们发现该菌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其它动物,过去25年里火鸡发生丹毒较为常见,禽类如鸡、鸭、鹅、雉、鹤等也有感染丹毒病的报道。
1流行病学
红斑丹毒丝菌对各种环境条件有较强的抵抗力,并能在土壤中存活很长时间。人们认为,此病源于被污染的土壤或带菌者。如有动物和禽类发病治疗降低死亡率,但停药后易复发。禽类是本菌最大的贮存宿主,马、牛、羊、猪、犬、鼠类、昆虫等易感并可带菌、相互传播。该地区养殖业发展较快,禽类养殖数量比较多,养殖密度较大,个别场户饲养管理条件较差,因此,常有经消化道或损伤的皮肤感染本菌发病的病例发生。
2临床症状
近六年时间在该地区共见8群鸡,共3万只鸡发病,其中有后备肉种鸡和商品肉鸡,经治疗很快恢复。首先发病鸡精神沉郁,食欲逐渐减少,羽毛蓬乱,不爱运动、缩头、嗜睡,排黄褐绿、暗红色干粪便。急性型病鸡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有时腹泻下痢排黄绿色稀便。感染本病的鸡胸、腹、背、腿部肌肉皮肤有不规则大小不等的瘀血斑块水肿,呈暗紫红色,皮肤破溃后,渗出血水,羽毛脱落,大面积皮肤糜烂呈斑块状坏死。经儿天病程后死亡或突然死亡。局部皮肤易损伤破溃有红色血水渗出,多数出现在大腿部、翅膀腋下内外部、胸腹和背部,个别有出现在头面部。破溃皮肤边缘组织有液体渗出,向外周扩散浸润。
3剖检变化
病死鸡临床表现体壮一般,羽毛松乱,死后明显出现红斑块状病变糜烂,有胶冻样组织液渗出,病变区羽毛易脱落。慢性者出现皮肤条痕,关节炎、关节肿大畸形,并逐渐消瘦衰竭而死。剖检所见,内脏器官充血、瘀血、心包脂肪、心肌、肺出现水肿,腹腔脂肪出血,腹膜炎、肠炎、肝和脾肿大,并出现多条不规则的坏死带,腺胃、盲肠粘膜有坏死灶或溃疡。
4实验室诊断
4.1病原学诊断红斑丹毒丝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纤细杆菌,大小为0.2~0.4nm×0.5~2.5nm,直或稍弯,一般呈单个排列,部分呈短链或在白细胞内丛集排列。变异株可染成阴性,并呈现长丝状分支或非常细小的链球状排列,无鞭毛、荚膜和芽孢。本菌为需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但不茂盛。用马丁肉汤血琼脂上生长良好。选择用马丁肉汤血琼脂上形成S型小菌落,呈a型溶血,变异株形成R型菌落。肉汤中均匀混浊,无菌膜,经久形成沉淀,变异株有丝状物附管壁并且沉淀物较多。本菌菌体表面包被一层蜡质,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但对热较敏感,50℃,20min;70℃,5min 可死亡。
根据细胞壁可溶性耐热抗原,迄今可将本菌分为1、la,2、2a,3、4......24及N型(无特异性抗原)等29个血清型、1型菌的致病力较强,2型菌的免疫原性较好,弱毒株血清比较复杂。
4.2细菌学诊断 凡经过CKS选择后,在葡萄糖、核黄素琼脂(CTR)上长出符合本菌菌落特征,菌体形态和染色反应的菌株,一般可确认为本菌
5防治
发病后立即隔离病禽,清洁、消毒舍内外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及时选用对本病比较敏感的药物,如:青毒素、先锋霉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