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牛双腔吸虫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3-11  来源:齐鲁牧业报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431
  双腔吸虫病是由双腔科双腔属的矛形双腔吸虫及中华双腔吸虫寄生于牛的肝脏,胆管,胆囊中引起的。人也可感染本病。 

  一、 病原: 

  虫体活时棕红色,药液固定后灰白色。虫体大小为:矛形双腔吸虫为6.67-8.34×1.61-2.4毫米,长宽比为3-5:1,中华双腔吸虫为3.54-8.96×2.03-3.09毫米,长宽之比为1.5-3.1:1.虫体扁平呈柳叶状或矛头状,其中矛形腹腔吸虫更尖锐些。故得此名。两种吸虫卵相似,多为不对称卵圆形,咖啡色。 

  二、 生活史: 

  双腔吸虫的发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个是陆地螺,第二中间宿主是蚂蚁。 

  卵被吞食→螺体内孵出→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形成尾蚴囊群→体外植物上吞食→蚂蚁体内→囊蚴 吞食蚂蚁进 入 →牛体内脱囊→幼虫经总胆管→胆管胆囊内→成虫排卵到外界→卵虫体在螺体内发育时间为82-150天,尾蚴在外界一般只有2-3天,虫体在羊体内的发育天数是72-85天。该病适宜的条件是温暖潮湿的气候和潮湿、松软的土壤。在北方地区可形成春秋两个感染高峰,一个在5-6月份,一个在8-9月份。 

  三、 致病作用与症状 

  本病可引起胆管发炎,管壁增生肥厚,肝肿大,肝被膜肥厚。严重感染的患畜可见粘膜黄疸,逐渐消瘦,颌下水肿,下痢,最后陷于恶病质死亡。 

  四、 诊断: 

  粪检查找虫卵,结合流行病学症状可以做出初步诊断。尸体剖检到虫体可以确诊。亦可借助于药物驱治进行诊断。 

  五、 防治: 

  防治的主要方法是药物预防性或治疗性驱虫。预防性驱治时间为两次,每年10-11月份一次,每年7月一次,主要药物为:①丙硫咪唑按4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 

  ②吡喹酮:按30-5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 

  ③海涛林(三氯苯丙酰嗪),按40-50毫克/千克体重,配成2%悬浮液口服。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