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盘吸虫病是由前后盘科各属的多种前后盘吸虫寄生于瘤胃内引起的。
一、 病原:
病原有前后盘属、殖盘属、腹袋属、菲策属及卡妙属等多种前后盘吸虫。其形态大同小异,基本上近似于大米粒样或圆锥、圆柱状,粉红色、深红色或白色,长多在10毫米左右,最短4毫米左右,最长23毫米左右,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腹吸盘位于虫体后端。虫卵与肝片吸虫卵相似,但颜色不同。
二、 生活史:
生活史与肝片吸虫相近,也是卵在水环境中卵出毛蚴,毛蚴钻入淡水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离开螺体变为囊蚴,牛吃囊蚴后感染。童虫在小肠、胆管、胆囊中移行、寄生数十天,最后到瘤胃内发育为成虫。本病多发于多雨的年份以及湖滩地附近。
三、 致病作用与症状
成虫寄生于瘤胃内时危害轻微,但童虫在小肠、胆管、胆囊和真胃内寄生,且数量较多时,可造成严重危害,并能引起死亡。主要症状是顽固性拉稀,粪便呈粥样或水样,常腥臭,剖检可见出血性或坏死性和纤维素性肠炎,胆管、胆囊膨胀等。患畜消瘦、贫血、颌下水肿,最后因衰竭而死亡。
四、 诊断:
根据症状、流行病学情况进行初步判断,粪检查到虫卵或死亡剖检查到虫体可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