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某村统一从市场上买回一汽车从四川贩运来的长白仔猪70头,重10~15 kg,分给42家农户散养,从第2天开始陆续发病,主要表现为腹泻,体温升高,耳尖青紫,背部出现紫斑,3天内发病率高达90%,经用青霉素、庆大霉素、氟哌酸、红霉素、黄连素、安痛定、维生素C等治疗,疗效不明显,至第7天开始出现死亡,发病后12天内死亡率达65%。经剖检及实验室检验,诊断为沙门氏菌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现报告如下。
1 临床症状 病初仔猪精神沉郁,体温升高至39.5~40.5℃,眼结膜潮红,有黏脓性分泌物及眼屎,严重腹泻,粪便呈水样,其中混有黏液,迅速消瘦,后耳尖发紫,背部出现形状不规则的紫斑,经用抗生素治疗,体温稍降低,腹泻未见减轻,不食或只食少许菜叶,喝少量水,日渐衰弱,不愿走动,背部、臀部出现丘疹,破溃后成为圆形、边缘整齐的、直径约1 cm的溃疡,上面覆盖白色黏稠的脓状渗出物,多数衰竭而死。少数病猪后期便秘腹泻交替发生,成为僵猪。
2 剖检 尸体消瘦,肺局部小叶充血、出血、坏死;心肌松软,表面粗糙;部分回肠、大肠黏膜充血、潮红,局部肠黏膜脱落形成溃疡,深达肌层;有的病猪部分肠管严重坏死,肠系膜淋巴结充血、出血、肿大,呈条索状;肝瘀血肿大,有绿豆大凹陷的坏死灶,周围有直径约1 cm的白色圆环;脾小叶充血突出,肾肿胀,呈灰色。
3 实验室诊断 无菌操作取仔猪肝、脾、肠系膜淋巴结于麦康凯琼脂平皿,37℃培养24 h,长出两种不同颜色的菌落。一种为透明无色、露珠状的小菌落;另一种为红色中等大小的菌落。无色菌落涂片、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中等偏小的短杆菌,接种于三糖铁琼脂斜面并穿刺,37℃培养24 h,培养基斜面仍为红色,底部穿刺线周围产生黑色的硫化亚铁沉淀。经生化试验,该菌分解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不分解乳糖,不产生靛基质,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判定该菌为沙门氏菌。红色菌落涂片、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均匀、中等大小的杆菌,接种于三糖铁琼脂斜面并穿刺,37℃培养24 h,培养基全部变黄。经生化试验,该菌分解葡萄糖、乳糖、甘露醇、麦芽糖,产生靛基质,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不产生硫化氢,不能利用枸橼酸盐,判定该菌为大肠杆菌。
依据上述检验结果诊断为沙门氏菌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4 药敏试验 用药敏试纸检验,大肠杆菌对卡那霉素、先锋Ⅴ、恩诺沙星敏感;对庆大霉素、四环素、氟哌酸、链霉素不敏感。沙门氏菌对先锋Ⅴ敏感;对青霉素、庆大霉素、氟哌酸、红霉素、磺胺嘧啶、卡那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不敏感。
5 治疗和消毒 (1)用先锋Ⅴ按20 mg/kg体重颈部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续3天。(2)饮水中加入恩诺沙星,浓度为10 mg/L,连续1周。(3)圈舍、环境、用具用1∶200百毒杀溶液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