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牛弯曲杆菌性腹泻的鉴别诊断与防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1-10  来源:《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438
  本病系由空肠弯曲杆菌寄生在肠内引起的以腹泻为特征的急性肠炎,不同年龄的牛均可发生。

  1、临床症状

  潜伏期2~3d。突然发病,特征症状是排出水样稀粪。传染性强,一个牛群常在一夜里约20%牛发生腹泻,并可在2~3d内波及80%的牛群。粪呈棕黑色,有腥臭味,粪中常伴有血液和血凝块。除少数严重病例外,多数牛体温、食欲无明显变化。乳牛可导致产乳量明显下降50%~95%。大多数病牛3~5d内恢复,很少死亡。腹泻停止后1~2d,产乳量逐渐回升。犊牛病初体温升高到40.5℃,腹泻呈黄绿色或灰褐色,2~3d后粪便中出现大量粘液和血液,后期呼吸困难。可于发病后3~7d死亡。

  2、病理变化

  肠道呈不同程度坏死性及出血性肠炎病变。

  3、类症鉴别
  
  弯曲杆菌性腹泻应与下列疾病相区别。

  3.1大肠杆菌病。主要侵害7~10日龄的犊牛。潜伏期很短,多数仅数小时。常以腹泻、败血症及肠毒血症形式出现,腹泻粪便伴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及凝血块。其中败血症型主要发生于未吮过初乳的7日龄以内的犊牛,病程短促,有的病例未见腹泻而在数小时至1d内死亡;肠毒血症型多发生在吮过初乳的7日龄以内的犊牛,常突然发病而死亡。病程稍长者常出现突然的腹泻症状及中毒性神经症状(沉郁、昏迷)。这些均与弯曲杆菌性腹泻不同。

  3.2副结核病。虽然临床上以腹泻为其特征,但腹泻可以从间歇性发展到持续性,由于持续性腹泻,病牛高度贫血和消瘦,并伴有下颌、胸垂、腹部水肿。传染性没有弯曲杆菌性腹泻强。此外,病理剖检,副结核病以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粘膜增厚为特征。对副结核病还可用副结核菌素进行皮内反应,应为阳性,此点也可加以区别。

  3.3沙门氏菌病。可引起各种年龄牛发病,病理变化主要是肝、脾、肾等实质器官有坏死灶,弯曲杆菌性腹泻以肠道呈现出血性及坏死性肠炎为主。流行范围面没有弯曲杆菌性腹泻大。

  3.4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口腔粘膜有坏死性病变,腹泻可呈现持续性,以此即可与弯曲杆菌性腹泻相区别。

  3.5犊牛梭菌性肠炎。以急性出血性和坏死性肠炎为特征,而且病理变化是以小肠粘膜出血、坏死为主,这些虽与弯曲杆菌性腹泻病变无明显差别,但弯曲杆菌性腹泻可引起各种年龄的牛发病,并能引起急性腹泻,不过全身症状轻微、病死率低,而梭菌性肠炎主要发生在犊牛,病死率高。实验室检查,可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弯曲杆菌菌体系革兰氏染色阴性、细长、弯曲、呈“S”形或“海鸥展翅”状弯曲,而梭菌性肠炎病原系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有荚膜。

  3.6寄生虫病。主要应注意与球虫病及隐孢子虫病的区别,这两种寄生虫病主要发生于犊牛.急性球虫病以出血性肠炎为特征,病程10~15d。某些慢性型病程可延绵数月,并致使患牛极度贫血和衰竭而死亡。病理变化以大肠粘膜肥厚,有出血性炎症为主。隐孢子虫病主要呈现轻度至重度的腹泻,便血,脱水,最后往往衰竭而死亡。剖检特征为空肠绒毛层萎缩和巨噬细胞增多。虽然从症状及剖检方面可以看出两种寄生虫病与弯曲杆菌性腹泻不同,但要做出对球虫病及隐孢子虫病的诊断,尚需借助于实验室诊断,即要从粪便和直肠刮取物中发现寄生虫卵囊。

  4、防制

  4.1预防。①严格执行兽医卫生防疫措施,除对病牛进行积极治疗外,要控制传染源及切断传播途径,如加强对粪便、垫草的清理及无害化处理,对流行地点要严格消毒等。②加强对屠宰场的卫生管理,尽量防止胴体被细菌污染。

  4.2治疗。主要是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有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庆大霉素、氟哌酸等。疗程3~5d,一般用药后3d左右可见效果。对症治疗可口服肠道防腐剂及收敛药物。为改善失水,补充电解质,可应用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注射。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