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外养猪不仅成本效益好,而且从有机农业和动物福利的角度来看,公众对舍外养猪的印象也很好。舍外养猪可当作农田轮作的一种很好的“中断作物”,养猪过程中可有效清除原种植作物,还能留下大量的粪肥,为下茬作物提供养分,减少了购买化肥的成本。
高密度
然而,对于全年舍外养猪的土地来说,环境影响也是一大挑战。按目前的商业化舍外养猪的饲养密度来看,有可能造成养分排放量过高的问题。干奶母猪和妊娠母猪的饲养历来采用单一日粮,- 为的是便于管理,- 这样的话,每年每公顷土地上的氮、磷排放量分别可达600kg和150kg。
排水良好的土地才适于舍外养猪,而这种土地上发生养分淋溶污染地下水的风险也更高。这样,就特别需要靠植物来吸收这些养分。然而,由于作物轮作管理和土地租赁安排的性质决定,秋天猪只常常不得不转到残茬地上饲养,这种情况下植被很难建立起来。即便有植被覆盖,也会因为猪的采食、拱掘而迅速被破坏,从而植被吸收养分的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裸土地上的氮在干热天气更容易以气体形态挥发损失,氮和磷在高降雨量的情况下都会发生淋溶。给猪上鼻环栓养可保护植被,降低养分损失和淋溶污染的风险,但这样又会影响动物福利,同样存在争议。
减少养分排放
没有简单的办法能够消除舍外养猪的环境影响。养猪生产者必须把营养、管理以及农艺学的方法结合起来,针对关键风险因素加以控制。
现代的营养专家可以更精确地按照猪的营养需要制作日粮配方,从而减少多余的养分排入土壤。过去,舍外养猪日粮配方的重点多放在便于管理和物理质量(耐保存)上,而没有关注养分排放的问题。这些目标有时是矛盾的。
现在,限制因素在于饲料原料成本、商品合成氨基酸种类的缺乏,以及搞不清楚该留多大的安全余量才不会影响生长性能。不过,通过饲料原料的选择、酶制剂的应用、按季节、繁殖阶段调整日粮标准,以及对于分胎次饲养的情况下按母猪胎次调整日粮,可以显著降低养分排放。
还可以通过减少饲料浪费来降低养分排放。
植被可降低养分淋溶,但不是总能找到有植被的土地,植被的保持也很困难。
舍外饲养条件下的饲料消耗会显著高于舍内,典型情况下会高10-1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温度变化、饲料撒在土地上造成损失以及野生动物偷食等。对于每种因素具体造成多大的浪费,目前还不清楚,但肯定可以通过改善饲喂技术来减少饲料损失。
但要想更精确地计算养分消耗量,必须知道动物的实际最大采食量是多少,这样才能把饲料浪费降到最低。
对养过猪的土地土壤养分分布进行的测定显示,明显的饲料浪费出现在喂料区附近的地方。采用料槽可提高饲喂效率,但对管理要求较高,需要注意控制攻击行为,确保每头猪都能吃到足够的饲料。
还可以控制其它的因素来降低环境影响。例如:
排粪行为 即便通过良好的日粮配方降低了养分排放,猪的排粪行为仍然会造成局部区域土壤当中的养分含量过高,形成污染。
理解动物天然的排粪行为,并对其加以调整,这样可以使粪便在空间上分布更均匀,更有利于下一茬作物的利用。
植被 植被可防止养分淋溶,但不是总能找到,保持也很困难。植被可吸收无机养分,并以缓释的形式固定有机养分,在养猪和农田轮作的情况下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短期养分流失,提高长期养分利用效率。
根茎和纤维 增加日粮的纤维含量可降低干奶母猪采食牧草的欲望,从而缓解植被破坏的速度,采用根茎型牧草也可起到同样作用。然后,还要根据猪只采食牧草所获得的养分量对日粮进行精细调整。这方面的数据很少,但有限的数据显示,牧草可以满足很大的一部分营养需要。
结论
要想对舍外养猪的营养和环境影响进行有效管理,并获得最佳的繁殖性能,就需要比过去更精细地制定营养供应目标,还要结合良好的系统管理与细心的轮作规划。
如果能实现这些,舍外养猪就能与农田轮作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不会危害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