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雏鹅沙门氏茵病的诊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1-03  来源:《吉林畜牧兽医》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196
  鹅沙门氏菌病,是一种主要侵害幼鹅的传染病,常引起雏鹅的大批发病和死亡。该病是对养鹅业危害较大的细菌性疾病。2007年4月下旬,白城市某鹅养殖场7日龄鹅群感染沙门氏菌病,病例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症状
    病鹅表现体质软弱,羽毛松乱,垂翅,离群蹲伏,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腿软无力,不愿走动,排黄白色或淡黄色稀便,泄殖腔周围绒毛粪便污染严重,干涸后封闭泄殖腔,有的病鹅两眼流泪、有粘性分泌物,常见下痢、颤抖和共济失调,有时出现角弓反张、抽搐等神经症状,多在病后3—5d内死亡。
    2 剖检变化
    肝脏肿大,呈红色或古铜色,肝实质有针尖大出血和细小灰黄色坏死灶;胆囊肿胀,充满胆汁;脾脏肿大,伴有出血条纹或小点坏死灶:肾发白,输尿管中含有尿酸盐;肠黏膜呈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肠系膜淋巴结肿胀,盲肠肿胀,有干酪样团块物质形成的栓子堵塞肠腔。有的病例呈现心包炎、心包积液、肺炎、肺水肿、腹膜炎等炎性变化。
    3 实验室诊断
    3.1 涂片镜检 无菌采取病死鹅的心血、肝、脾组织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稍圆的细长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
    3.2 细菌培养 无菌采取病鹅的心血、肝、脾组织分别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平皿上,置于37℃培养箱内培养24h。观察结果:两种培养基上均生长出圆形,微隆起,表面闪光,边缘光滑,直径1—2mm左右菌落。挑取单个菌落染色镜检,形态同上。
    3.3 生化试验 该菌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木糖、山梨醇并产酸产气,不分解蔗糖、乳糖,M.R、H2S试验阳性,V-P、靛基质、石蕊牛乳试验均为阴性,符合沙门氏菌的特性。
    3.4 血清学试验 在玻片上放1滴生理盐水,挑选培养基上菌落与玻片上的盐水混匀成菌液,取沙门氏菌多价诊断血清1滴,滴加于菌液上,将二者相混后轻轻摇动,于1—2min内出现凝集现象。
    3.5 药敏试验 用纸片法检验,该菌对氯霉素、环丙沙星、氟哌酸高敏,对氧氟沙星、氟苯尼考、磺胺二甲氧嘧啶中敏,对青霉素、土霉素、庆大霉素不敏感。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确诊该病为雏鹅沙门氏菌病。
    4 防治措施
    4.1 隔离病鹅、严格消毒。把鹅群中表现异常、疑似患病的鹅立即挑出隔离,对禽舍及饲养用具用0.1%的百毒杀溶液进行全面彻底消毒,病死鹅销毁进行无害化处理。
    4.2 对全群假定健康鹅,在饲料中按0.05%的比例添加环丙沙星药物,连喂5d。
    4.3 对病鹅应用药物治疗。氯霉素12~15mg/只,肌肉注射,2次/d,连用3d;同时用电解多维、环丙沙星拌料,连喂5d,以控制继发感染,促进康复。
    经上述处理后,第3天后鹅群病情得到控制,5d后全群鹅得到痊愈。据统计,整个病程共有近半数的鹅雏发病,死亡雏鹅340只,病死率34%。
    5 小结
    5.1 沙门氏菌病是养鹅场中最为广泛流行的传染病,本病主要危害3周龄之内的雏鹅,引起发病、死亡,成龄鹅感染通常成为隐性带菌者,不表现发病症状。病鹅和带菌鹅是传染源,其排泄物含有病菌,经消化道及呼吸道感染,带菌母鹅可经蛋传至下一代,带菌种蛋和孵化器、育雏器的污染是雏鹅群中传播的重要来源。此外,鼠、蝇及人类等也是本病的传播媒介。饲养管理不当、鹅群密度过大、育雏室温度过高或过低、场地潮湿、环境污秽等是本病发生的诱因。
    5.2 本病预防措施是加强对种鹅群的监测,淘汰带菌鹅,培育健康鹅群;搞好孵化消毒工作,消灭种蛋及孵化器上污染的病菌;对雏鹅加强饲养管理,防鼠灭蝇,禁止非饲养人员进入鹅舍,注意育雏室卫生,保持清洁、干燥、通风和保暖,定期消毒,减少不良刺激,降低饲养密度,配合敏感药物进行防治。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