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初步探讨了草鱼的烂鳃病、肠炎 病和赤皮病 “三病”并发与经络学说和藏象学说的相关性基础上,以二龄草鱼种为试验对象,用浮萍防治草鱼“三病”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果,并根据中药药理学和浮萍的有效化学成分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为今后有效防治草鱼“三病”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浮萍;防治;草鱼“三病”;作用机理
浮萍是芜萍(wolffia arrhiza)、青萍(Lemna minor )和紫背浮萍(Spirodela polyrhiza (L) Schleid.)的总称,广布于全国各地, 常生长在静水水沟、水田、池塘等小水体水面上,清明前后开始繁殖,5~10月为繁殖盛期,生长最盛时,每平方米可有植物体100万之多。浮萍由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为34%~45%,糖1.1%~1.2%,脂肪9%~14%,并且易于消化,多年来,在水产养殖方面一直被用作草鱼、鲂、鲤和幼鱼的饵料,未见有用作药物的报道。在中医院校的教学大纲中,浮萍仅作为一般了解药物,不要求重点掌握,并且鱼病学在使用中药时与中医学理论完全脱节,因此,浮萍在防治鱼病中的药用作用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988~1992年,我们在甘肃省靖远县东湾乡瓜园村推广池塘高产养鱼技术时亦把浮萍用作饲料进行投喂,在此期间未发现一例草鱼罹患烂鳃病、赤皮病和肠炎病(简称草鱼“三病”,下同)。而于1988年的6~8月 ,在与瓜园村相毗邻的大坝村(位于瓜园村黄河上游)却大规模暴发了草鱼“三病”,死亡率高达80%以上,给当地养殖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草鱼为当地的主养品种)。位于大坝村下游的瓜园村,其部分二龄草鱼种从大坝村购进,并且存在着养殖水体有被大坝村排放的养殖污水所污染的危险,但所幸的是,在瓜园村仍未发现草鱼“三病”。由于我们当时缺乏中医学理论和中药药理学知识,对这一现象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年来,我们通过对中医学理论的研究发现,草鱼“三病”并发与经络学说和藏象学说高度相关(朱彤,草鱼烂鳃病、肠炎病和赤皮病并发与经络学说和藏象学说的相关性初探,待发表)。在此基础上,笔者根据药物归经理论和浮萍的性味、归经、功效以及通过对浮萍的有效化学成分和药理学作用分析和研究,发现了浮萍具有防治草鱼“三病”的功效。本文拟对浮萍在防治草鱼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中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条件
1.1.1池塘 Ⅰ类池塘一口,净水面积1.7亩,池水深1.5 m,土质为壤土,南北走向(限于地理条件,应为东西走向),东西与〖JP〗稻田毗邻,北为水渠,南为道路。 Ⅱ类池塘九口,净水面积85亩,池深1.2~2.1 m;土质为砂壤土,东西走向 ,东西为道路,北面100 m以外为黄河,以南为稻田。
1.1.2养殖用水 水源:黄河水;pH值:7.5;透明度:30 cm;水温: 10~28 ℃。
1.1.3试验鱼品种 当地生产的二龄草鱼种210尾,平均规格:350 g; 总重量:73.5 kg,另搭配一定数量的鲢、鲂、鲫、鲤等。Ⅱ类池塘:主要为当地生产的二龄草鱼种,部分草鱼种从大坝村购进。平均亩投放二龄草鱼种35 kg,规格:350~480g。另搭配一定数量的鲢、鳙、鲫、鲤等
1.2方法
1.2.1在鱼种投放前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常规消毒。
1.2.2将二龄草鱼种用20 mg/l的KMnO4消毒15~20 min后入池。
1.2.3用麸皮、苜蓿、菜叶、杂草等进行日常投喂。
1.2.4每隔半月用生石灰对池水进行消毒。使池水pH值∈(8.5~9.0 )为宜。
1.2.5每3~7 d从稻田捞取鲜浮萍25~30 kg,对Ⅰ类池塘的草鱼进行投喂;从附近稻田不定期、不定量捞取鲜浮萍对Ⅱ类池塘的草鱼进行投喂。
1.2.6对试验池塘采取轮捕轮放,捕大留小的养殖方式。
1.2.7每7~10 d 向试验池塘注入黄河水10~20 cm,发现鱼有浮头迹象,可利用潜水泵原池增氧,同时及时注入新水。一旦出现浮头现象,全池遍洒武汉农药厂生产的速效鱼浮灵(2 kg/亩),可在一分钟之内全面消除浮头现象。
2结果与分析
2.1结果
2.1.1Ⅰ类池塘草鱼平均成活率为95%,平均增重5倍,个体重在1.4~2.1 kg。无草鱼“三病”及死亡发生。
2.1.2Ⅱ类池塘草鱼平均成活率为96%,平均增重5.1倍,个体重在1.5 ~2.3 kg之间。草鱼“三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为0。
2.1.3 1988~1992年,浮萍只被用作饲料,其药用作用尚未引起注意。1994~1998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凡投喂浮萍的池塘均未发生草鱼“三病”。2001~2002年,笔者在靖远县东湾乡和白银区水川乡对能采集到浮萍的池塘进行了试验,选择未发生草鱼“ 三病”和已发生草鱼“三病”的池塘进行投喂浮萍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前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为0;后者病死率为0,未发生传染和流行情况。这一结果证实了10年来我们对浮萍可能具有防治草鱼“三病”功效的假设。
2.2分析
2.2.1浮萍的性味、归经、功效及应用 浮萍性味辛,寒, 归肺(鳃)、膀胱经。具清热解毒、透疹、利水消肿等功效。主要用于外感风热等证。本品能辛散发表,“主暴热身痒,下水气” (《本经》)。“治热毒风热疾”(《日华子本 草》)。“其性轻浮,入肺经,达皮肤,所以能发扬邪汗也”(《本草纲目》)。“发汗祛 风,利水消肿”(《本草从新》)。草鱼“三病”一般从5月上旬(水温在20 ℃以上)开始流行,中兽医学阴阳学说认为,这个时期是阳气上升阶段,热邪渐盛,故草鱼易外感热邪出现烂鳃病。由于草鱼鳃与大肠是通过经脉的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因此,烂鳃病的热邪通过太阴鳃经直接传到大肠导致肠炎病的发生。因鳃在体合皮,故又易诱发赤皮病。草鱼摄食浮萍有利于除热邪,可避免了烂鳃病的发生,从而杜绝了热邪的传变,防止了肠炎病和赤皮病的发生。
2.2.2 浮萍的有效化学成分及其作用机理探讨 浮萍全草主含荭草素(O rientin)、牡荆素(Vitexin)、芹菜糖(Apiose)、木犀草黄素-7-葡萄糖甙(Luteolin- 7-monoglycoside)。尚含醋酸钾、氯化钾、碘、溴、叶绿素、鞣质及类脂化合物(亚麻酸 、棕榈酸、亚油酸)等。其中,鞣质是一类复杂的酚类化合物,有涩味及收敛性,能与蛋白质、黏液、生物碱盐、重金属盐结合生成沉淀。酚类具有抗菌作用,它对细菌的有害作用可能主要是使蛋白质变性,同时又有表面活性剂的作用,破坏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胞内含物外溢。当浓度高时是致死因子,反之则起抑菌作用。故常用作为收敛止血、止泻 、抗菌消炎。此外还可作为生物碱和重金属的解毒剂(与重金属结合生成配位化合物,而排出体外)。叶绿素的可溶性盐类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和促进肉芽生长的作用。碘是强杀菌剂,能杀死细菌、真菌,并使病毒灭活。醋酸钾是强碱弱酸盐,呈碱性,可不断中和细菌产生的酸,强碱对革兰氏阴性细菌与病毒比革兰氏阳性细菌作用强。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的病原体是鱼害黏球菌(Myxococcus piscicola),赤皮病的病原体是萤光极毛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均为革兰氏阴性茵。肠炎病的病原体是条件致病菌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 F. intestinalis)和病毒。因此,浮萍不仅可抗草鱼烂鳃病的鱼害黏球菌和赤皮病的萤光极毛杆菌,而且可抗病毒。另外,浮萍还含有亚麻酸、棕榈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C 18∶2n-6)是鱼类最重要的不饱和脂肪酸,可合成前列腺素。当饲料中必需脂肪酸不足时,加入C 18∶2n-6能改善鱼类生长和食物转化率。可见,浮萍不仅可用于草鱼“三病”的防治,还可加快鱼类生长,提高食物转化率,改善草鱼肉质的营养价值。
3讨论
草鱼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但由于草鱼“三病”的发病率(平均50%左右, 有时高达90%以上)、病死率(一般在90%以上)很高,流行甚广,对渔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为了解决草鱼“三病”的防治问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在20世纪50~70年代对草鱼的“三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查清了病原体和致病原,制定了防治方法。在我国部分省、市、区采用土法免疫和人工免疫方法预防草鱼“三病” 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注射疫(菌)苗有操作麻烦、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鱼体损伤严重、疫(菌)苗价格昂贵且不易保存等缺点,故在我市尚未推广。而浮萍不仅具有防治草鱼“三病”的功效,而且具有操作简便,来源广泛,成本极低等特点,更符合农业部无公害化水产品生产要求,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