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组织滴虫病又叫盲肠肝炎,传染性肝炎,或叫黑头病,是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原虫病。主要特征是盲肠发炎和肝脏表面产生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坏死溃疡病灶。鸡异刺线虫病,又称盲肠线虫病,是异刺科异刺属的鸡异刺线虫寄生在禽类的盲肠而引发的寄生虫病。讷河市讷河镇一养殖场的鸡发生了黑头病和异刺线虫病混合感染,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发病情况及症状
2005年10月中旬以来,讷河市讷河镇南郊养殖场草甸养殖的本地鸡,6月龄,体重1.0~1.5kg 2500多只,陆续出现眼半闭、头下垂、精神萎顿、步态蹒跚、食欲减退、饮欲增加,以后食欲废绝,羽毛粗糙、翅膀下垂、身体蜷缩、怕冷、打瞌睡,下痢,排出多量水样或硫磺色、黄色或淡绿色稀便,有的严重的病鸡排出的粪便带血或完全是血,逐渐鸡的面部皮肤变成紫兰色或紫黑色。到11月下旬发病320多只,并陆续死亡167只。
2、病理变化
剖检死亡鸡,病变主要在盲肠和肝脏。盲肠或一侧,两侧受到损害。严重的盲肠肿大如小手指粗,触之坚硬,肠壁肥厚坚实,如香肠一般,剖开肠壁,内容物干燥坚实,变成一段干酪样的凝固栓子,堵塞在盲肠腔内。横断切开栓子,切面呈同心圆状,中心是黑红色,外面包裹着灰白、或灰黄或褐黑色的渗出物和坏死组织;有的盲肠肠腔内含有粘稠黑紫血液,血液中带有许多絮状物;有的盲肠浆膜和腹膜有纤维素样絮状物,肠管与腹膜发炎粘连;有的鸡盲肠部分粘膜肥厚,在盲肠的盲端有30~67条异刺线虫,虫体呈乳白色,长7~15mm。
肝脏体积增大,表面形成数个到十几个圆形或不规则近圆形的边缘稍为隆起中央稍下陷的溃疡病灶。有的圆形病灶呈淡黄色或淡草绿色,中央稍下陷,有的圆形呈现几个直径大小不同套在一起的同心圆形病灶。这些病灶大小不同,数量也不等,有的还互相连在一起成串、成片或融成大的溃疡区。
3、化验室检验
取病死鸡新鲜盲肠内容物,或肝脏病变病灶组织,用35.0℃~38.0℃生理盐水稀释做成悬滴标本,在显微镜下检查,镜下检查出数量不等的呈现卵圆形或形状不定的变形虫样本大小为6~30μm,有一根鞭毛(有的见不到),有的能作节律性钟摆运动,有的病料可见有灰褐色异刺线虫虫卵,壳厚65~80μm×35~40μm。
4、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镜检结果可诊为滴虫病和异刺线虫混合感染。
5、防治方法
5.1 立即将病鸡隔离治疗。用甲硝唑(灭滴灵)按250mg/kg配成0.05%水溶液连饮7d,间隔3d再饮7d,或200~250mg/㎏混入饲料中,连用3d,停3d,再用下一疗程,连续3~5个疗程。饮水中添加维生素k315㎎/㎏、VA10万单位/㎏和电解质。
5.2 治异刺虫(异刺线虫的虫卵能携带组织滴虫卵)应用丙硫咪唑10~20mg/kg.bw,混入饲料中饲喂,间隔7d重复一次。
5.3 控制继发感染,在饮水中加入5%氟哌酸,供鸡自由饮用。连用3~5d,或用氟苯尼考,环丙沙星等药物拌料饲喂3~5d。
5.4 鸡舍、场地、用具、饲槽、饮水器等进行清扫、清洗和用2~3%氢氧化钠消毒。
5.5 无病鸡应用甲硝唑(灭滴灵)按200㎎/㎏或丙硫咪唑10㎎/㎏混入饲料中连用3d,停药3d,再用下一疗程,连续2~5个疗程。
5.6 驱虫后,将鸡转移到新舍或新场地,将原鸡活动的鸡舍及场地彻底清扫,将粪便及污物运出堆积发酵处理。
应用上述方法20d后,无死鸡发生,病鸡恢复健康。
6、讨 论
6.1鸡异刺线虫寄生在鸡、鸭、鹅、火鸡等肠内,是家禽最常见的一种线虫病。特别是平地散养、草甸散养,据有关资料报道,黑龙江省农村散养鸡感染率为37.9%,大型老养殖场病害更为严重。
6.2 当同一鸡场内有组织滴虫和异刺线虫寄生时,组织滴虫可侵入异刺线虫的虫卵内,并随之排出体外,并得到异刺线虫卵壳的保护,不受外界因素的损害而生存。当鸡吞入这种虫卵时,便同时感染了异制线虫和组织滴虫,会引起混合感染,造成病情严重,危害损失巨大。
6.3防治措施,要每年定期驱杀异刺线虫,又要定期用药驱杀组织滴虫,同时还要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