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气温回升,有时出现反常天气,忽冷忽热,细菌、病毒容易孽生繁殖,仔猪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又低,很容易发病和死亡,即所谓“春乏”,必须重视仔猪疾病的防治。
猪瘟:老病新面孔,非典型化占据主流
猪瘟仍然是危害养猪业的罪魁祸首。不要总认为,猪打了疫苗就万事大吉了。疫苗质量不佳,免疫程序不合理,注射剂量不足或操作不规范,即便是打了猪瘟疫苗照样也发瘟。不过,近年来临床上见到的猪瘟,温和型、非典型化占据主流,往日猪瘟的些许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已没了踪影。因此,误诊现象十分普遍。
一般如果没给母猪打过猪瘟疫苗(单联苗、二联苗或三联苗),哺乳期仔猪很可能就发生无名高热,便秘,皮肤发绀,喝脏水,食欲时好时坏,后期下痢。母猪打过猪瘟疫苗的,没断奶的仔猪不会发生猪瘟;如果仔猪出生后6周以内打疫苗,反倒因母源抗体干扰,造成免疫失败,待长到小猪、架子猪、肥育猪时,就有可能发生非典型猪瘟。
因为对猪瘟没有特效治疗药物,所以唯一的办法是以毒攻毒:以大于平时预防量10倍以上的猪瘟疫苗注射,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干扰猪瘟病毒复制,使其产生免疫力。猪瘟常发地区实行超前免疫:即初生仔猪吮初乳之前注射疫苗1头份,3小时后再哺乳;双月龄时二免;50天~60天注射疫苗4头份,即可终身获得坚强免疫力。
仔猪水肿病:生长越快、膘情越好,越不能大意,尤其断奶前后
仔猪水肿病主要发生于断乳仔猪,尤以断奶后5天~15天的生长快、膘情好的仔猪发病最常见。主要因断奶后饲料突然改变,引起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此外,生活环境和气候的变化,饲料中单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等也都是致病因素。
本病的特征是发病突然,暴发初期,常见不到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发病稍慢的,早期表现为精神沉郁,不食,眼睑、头部、颈部和肛门等部位水肿,有时全身水肿,指压留痕。病初有神经症状,表现为兴奋,转圈,心跳增快,震颤,共济失调,叫声嘶哑。后期发生后肢麻痹。急性病例4小时~5小时死亡,多数在1天~2天内死亡。年龄稍大的猪,病程可长达5天~7天。
预防仔猪水肿病,要注意补饲含硒和抗菌素的添加剂,给断奶仔猪喂大蒜或大蒜粉。断奶时适当减少配合饲料饲喂量,一周后再添加足量等,均有预防效果。本病治疗方法很多:安维糖腹腔注射。即用安维糖注射液,每头猪腹腔注射40毫升~60毫升,在注射过程中,药液要加温至与体温相近。在治疗的同时,停喂精料,加喂青料,加强运动。选用地塞米松磷酸钠、磺胺嘧啶及维生素C注射液,大剂量注射。同时应用痢菌净拌料饲喂,起预防作用。缺硒是发生水肿病的一个诱因,可采取补硒预防水肿病。即用0.1%亚硒酸钠按每公斤体重1毫升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配合利尿缓泻排毒,用速尿针剂肌注;灌服盐类泻剂如硫酸镁、硫酸钠、人工盐和大黄末、碳酸氢钠,每日1次~2次,连续5天。
蓝耳病———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PRRS):新病危害大,要切实搞好防疫
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是由病毒引起猪发生的一种新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发病率和死率高,对养猪业的危害极大,是目前养猪业重点防范的疫病。常呈地方性流行,且各个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得病,但以妊娠母猪和2日龄~28日龄的仔猪最易感染。
目前,对该病还没有研制出成熟的疫苗,主要是采取综合防治方法。一是从外地引进的生猪要严格检疫,并至少观察隔离饲养8周,对确系健康的猪才能合群饲养,严防疫病传入。二是要严格养猪场内的清洁卫生和消毒、转群制度,落实配套的疫病综合防疫制度。三是加强对母猪的精心护理,冬春季节舍温应保持在22℃~26℃,并保证母猪饲料全价营养,确保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供应,同时注意喂给母猪青绿多汁饲料。四是对发生该病的猪场和病猪死亡的栏舍,可采用2%~3%火碱消毒圈舍,或用0.2%过氧乙酸带猪消毒。五是对已发生该病的患猪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法缓解病情和防止继发感染:肌肉注射抗菌素类药物或内服磺胺类药物并配以等量的碳酸氢钠,以防患猪发生继发感染;保持猪舍内清洁、通风干燥,以促进病猪康复。六是对病弱仔猪及早淘汰,死亡的病猪作深埋处理,以减少病源的传播。
流感:是百病之首,小病可别小看猪流感是由猪流感病毒所引起,有传染性,常全群同时感染,其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病猪体温升高40℃以上,有时高达42℃。眼鼻常流出黏性分泌物,鼻汁有时带有血色,常呼吸急促,呈明显的腹式呼吸,夹杂有间断性咳嗽,少食或不食,粪便干硬,也常见肌肉和关节疼痛,喜卧,多头猪挤在一起。
流感虽是小病但不能小看。实际上,猪得了这种病以后,往往成为“百病之源”,特别是体温升高,咳嗽等症状,会成为许多疫病的先兆或诱因,如不及时控制,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发现后一般可用解热镇痛药如复方氨基比林、30℅安乃近进行对症治疗,使用抗生素或磺胺药控制继发感染。中兽医疗法以解热镇痛,祛风散寒为原则,可用银翘散、荆防败毒散等方剂。
仔猪副伤寒:早春更多见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侵害20日龄至4月龄的小猪,一般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寒冷的冬季或早春多发。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主要传染源。仔猪采食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可经消化道感染。仔猪断奶过早,突然更换饲料,营养不当,长途运输,冷湿阴雨以及气温突变等,都可成为本病发生的诱因。
该病的潜伏期由数天至数月不定,下痢为其主要症状。根据病情轻重和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多见于断奶前后的仔猪,表现为体温升高,腹痛腹泻,粪便恶臭,有的突然发病而死亡。本型病程短,死亡率高。慢性型较为多见,表现为逐渐消瘦,食欲减退或废绝,贫血,持续或周期性下痢,粪便灰白、黄绿或暗绿色,眼结膜炎,病程2周~3周,死亡率20%~50%,愈后猪多生长发育受阻,成为僵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