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瘟热,又名犬麻疹、狗瘟等。犬瘟热病毒属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本病对幼犬为高死亡率之传染病。其早期病症为眼睛及鼻腔的脓样分泌物,呼吸及消化系统的异常,末期则有神经系统损害。其中少数病例其鼻镜及足垫会因过度角质化而呈现硬固,俗称硬胝症,而成为本病临床上之特异性病症。
1流行病学
自然宿主为犬科动物(犬、狼、豺、狐等),鼬科动物(貂、臭助、黄鼠狼等),浣熊科动物(浣熊、小熊猫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寒冷季节多发。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犬均可感染,幼犬、纯种犬易感性高,病情严重,死亡率高。本病呈高度接触性传染,患犬为主要传染源,患犬的鼻液、唾液、泪液、呼吸道飞沫、组织器官、血液中有大量病毒存在并能通过尿液长期排毒。有些病犬临床恢复后,可长时间向外排毒,成为带毒犬,也是不为人们注意的传染源。试验表明:其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其次是消化道。
2症状
犬瘟热之临床症状及其病程之长短不一,个体间差异也很大,故难经由个别临床症状的资料而加以确诊。病犬在感染后约第四天体温升高,持续1-2日并伴随有稍微厌食及眼结膜炎;此时病犬体内若未能产生有效之免疫抗体,则会因遭到二次细菌性病原的感染,而会出现体温再度提升、精神不佳、厌食、呕吐、下痢、肠炎及鼻炎、支气管肺炎等消化及呼吸系统的症状。急性型病犬常因明显的厌食、严重脱水、失重或伴随有全身抽搐的神经症状最后而死亡。但也有些病犬虽有严重的上述病状,经治疗后并获得改善,但仍有遗留下神经性的功能不良后遗症。由于本病毒特性是对中枢神经具有亲和力,造成神经细胞破坏而使病犬出现如:抽搐、四肢不协调的共济失调、原地打转、震颤、麻痹及痉挛等多发性的症状。
犬瘟热可造成高死亡率的原因多为病毒在颅内所引发的脑炎,因破坏白血球及血小板的制造功能,而造成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致使病犬易并发肺炎及肠炎的二次性感染,因此如能对于二次性感染症予以适当的防范,可有效的降低病犬的死亡率。
3诊断
临床上犬瘟热确诊较为困难,因为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有一定局限性。故一般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作出初步诊断。根据临床经验,若同时出现以下症状的二种,就要首先怀疑犬瘟热:
3.1双相热即发病初期体温升高(39.5℃-41℃)1-2天,后趋于正常,3-4天后又再次发热。
3.2病情久治不愈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如初期轻微的咳嗽、流涕症状。通过消炎治疗收效甚微、恶化、甚至转归肺炎;呕吐、拉稀通过多日输液消炎,仍无法彻底控制(但必须先排除犬细小病毒)。
3.3双眼结膜炎,黏性脓性分泌物。
3.4神经症状
即使是严重犬瘟热病例,以肉眼观察其病灶病变,胸腺体积缩小是比较典型的特征,二次感染病犬则可见其肺部区域性充血及肺炎病灶,多数病犬并有出血性肠炎。在慢性病例中,可见足垫及鼻镜过度角质化病变;中枢神经系统上通常不会呈现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在组织病理变化上可见神经组织软化及髓鞘脱失的现象。
4治疗
4.1犬瘟热必须以防为主,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4.2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疫情扩大蔓延。
4.3早期应大量应用高免血清或免疫球蛋白、强力犬康、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等做好紧急被动免疫。
4.4对症治疗:初期用抗感染、抗病毒、抗休克的药物:如氨卞西林钠、小诺霉素、卡那霉素、犬病康、病毒吟、双黄连、清开灵、宠物百病消、穿虎宁、地塞米松、辅酶A及维生素类、补液等药物进行肌注或静注(用量根据体重及药品说明来定)。
4.5输血:采取患过犬瘟热而康复了的犬的全血经静脉输给患犬(血型必须相合)。发病初、中期采取输血疗法,配合输液和抗感染治疗,治愈率较高、、犬瘟热后期,脱水严重,机体处于衰竭状态.要及时输血、强心、补液,口服补液也能挽救。
4.6犬瘟热晚期,出现神经症状,应用上述治疗方法,往往就不奏效了,要配合中药“瘟灵汤”(犬瘟热抽风2号)羚羊角注射液、牛黄安宫丸等。
4.7针灸:最好用天门、人中、命门,陶道、大锥等穴,经过统计,犬瘟热的治愈率低,兽医界普遍认为治愈率低与治疗时间的早迟、治疗用的血清或抗体等生物药品效价的高低以及犬只的血统和年龄有直接关系。即早期病例可望治愈,中后期病例治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