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痘的病原体为绵羊痘病毒,是各种家畜痘病中最为典型和最严重的一种急 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笔者采取中西结合方法共治疗绵羊痘病240余例,治愈率95%.1 流行特点 所有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绵羊均可感染,羔羊较成羊敏感,病死率高。本病主要流 行于春季 .天气寒冷和饲养管理不良等因素均可诱发本病或加重病情。病羊为主要传染源。该病毒主 要存在于病羊皮肤和黏膜的痘疤中,既可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 侵入 机体而感染。污染的空气、饲料、饮水、用具、饲养管理人员、寄生虫等都可成为传播媒介 . 2 症状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6~8 d.病初体温可达41~42 ℃,病羊流泪和鼻液,后变为脓性 分泌物。 呼吸迫促,眼结膜充血,食欲减少乃至废绝,精神萎靡,全身不适,病后1~4 d发痘, 多在唇、鼻、颊眼、尾和四肢内侧、乳房、阴唇、阴囊、包皮等少毛或无毛处,其它部位较 少。先出现红斑,继成结节,突 出于皮肤表面,几天内变为豆大水泡,再变为脓疱,往往可 见 痘脐,后逐渐干涸,痂块脱落遗留一个红斑。咽和支气管亦常有痘疹。体温仅在病初和脓疱 期升高。严重时可并发肺炎、肠炎或败血症,造成大批死亡 .孕羊常因此造成流产,羔羊 死亡率较高。另外,常见细菌性败血症变化,病羊常因继发感染而死亡。3 治疗 一旦羊群发生羊痘,应立即将病羊隔离,封锁疫区,严格消毒。对尚未发病羊群, 用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注射。
对局部可采用对症疗法: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2%硼酸溶液洗涤痘区,再涂以碘甘油或1% 紫药水等。皮肤病变涂擦5%的碘酊。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可应用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和 磺胺类药物等进行治疗。有条件可早期注射高免血清,按每千克体重1 ml注射,对羔羊疗效 明显。中药治疗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如下任一方法:① 用板蓝根10 g,栀子6 g,黄芩6 g,黄柏6 g,金银花10 g,连翘10 g,知母10 g,龙胆 草10 g,元参6 g,荆芥15 g,防风15 g,甘草6 g(剂量依体重、年龄而定),煎汤灌服,每 天1剂,连服2~3 d.若配合青霉素及氨基比林则疗效更佳。
② 用西河柳、葛根各15 g,炒牛蒡子12 g,蜜知母、元参、荆芥、薄荷、麦冬(去心)、蝉蜕 、竹叶各9 g,甘草6 g.痘疹初期上药加紫草、升麻、桔梗各9 g;出痘期若化脓、高热 则加板蓝根、地丁、连翘、石膏、花粉、黄芩各9 g,去荆芥、薄荷、水煎2次,共计300 ml (中等羊250 ml,小羊150 ml),用酒适量分早晚各1次灌服;结痂期药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扁 豆、玉竹、花粉、甘草各9 g,粪干者加火麻仁9 g,不食者加焦山楂、谷芽各9 g),水煎灌 服。③ 用升麻9 g,葛根12 g,赤芍6 g,薄荷4 g,牛蒡子6 g,黄芩9 g,木通6 g,金 银花8 g ,连翘8 g,炙甘草6 g(每只羊剂量20~30 g),煎汤或碾细末冲调灌服,每天1剂,连服2~ 4 d为一疗程。如未愈可继续服药至痊愈为止。④ 用葛根20 g,紫草20 g,苍术20 g,黄连15 g,白糖50 g,绿豆50 g,水煎,候温灌服。 ⑤用僵蚕、当归、茯神、薄荷、赤芍、防风、金银花、升麻各8 g,佩兰、板蓝根、连翘各1 0 g,水煎,候温灌服。4 典型病例 定州市某个体养殖场混群饲养绵羊120余只,个别羊采食减少,体温高达41 ℃,流泪,当地兽医按感冒进行治疗无效。2 d后全群发病,个别羊在四肢内侧等少毛或无 毛处出现水疱和痘疹,并出现呼吸症状。遂来我院就诊,经诊断为绵羊痘,并按上述方法① 配合西医对症治疗,同时加强消毒工作,5 d后,除2只羔羊体虚死亡外,其余患羊全部康复 .并在一周后全群按说明剂量接种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至今未见复发。
5 预防 保持羊圈清洁干燥,冬、春季节适当补饲精料,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流行期到来之前应进 行预防注射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尾内皮下或股内皮下注射0.5 ml,4~6 d后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可达1年。加强环境的消毒工作。对病死羊尸体应深埋或烧毁,圈舍常用3%石碳酸、2 %福尔马林、2%火碱溶液、30%热草木灰水或20%石灰乳彻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