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行情况
我乡中果村有3户牧民的牦牛群中,3户牧民共存栏牦牛154头。2002年11月3日晚突刮大风,气温剧降。翌日早上出牧时一户发现3头 体质较差的牦牛卧地不起,停止反刍,呼吸困难,并于当日下午相继死亡。之后5日内,临近2户牧民的牛群中也出现类似症状的病牛,至疫情扑灭时,共发病98头,发病率63.6%(98/154);死亡52头(其中治疗前死亡34头,治疗过程中窒息死亡18头),死亡率33.8%(52/154);致死率53.1%(52/98);治愈46头,治愈率46.9%(46/98)。
本病呈散发型,病牛无年龄、性别差异,发病突然。在同一草场放牧的125只绵羊和883只山羊均未见发病。
2 临床症状
大多数病例体温升高到41℃以上,病牛饮食欲减退或废绝,行走摇晃不稳,有的卧地不起,心跳加快,节律不齐;眼结膜发绀,咳嗽,鼻流黏稠液;颌下及喉肿胀、坚硬发热,有的肿胀延伸到耳根和胸前,呼吸极度困难,严重者喉内有拉锯声,伸头吐舌发喘,呻吟,流涎;可视黏膜呈蓝紫色,伴有粘脓性结膜炎;部分病牛继发瘤胃臌气,出现腹痛和下痢症状,排出带血且伴有恶臭气味的液状粪便。少数症状较轻的病例(23头)主要呈现胸膜肺炎的症状,呼吸困难,干咳;鼻内分泌物增多,病初流出泡沫样鼻汁,后呈脓性鼻液;肺部听诊支气管呼吸音粗厉,有的可听到胸膜摩擦音,叩诊有浊音区。
3 病理变化
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呈暗红色;咽喉部黏膜水肿,皮下及肌肉组织有较为严重的出血性胶样浸润,切开后流出淡黄色透明液体;气管内有大量泡沫状黏液,肺脏呈明显的纤维素性肺炎特征,大面积充血、出血、瘀血,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红色肝变区,切面呈大理石状胸膜有纤维素性附着物;胸腔和心包内大量积液,心耳和心内、外膜广泛出血;肝脏体积增大、质地较软,胆汁潴留,呈墨绿色;大网膜和肠系膜上有大面积弥漫性点状、片状出血真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水肿、增厚、出血,结肠呈紫红色,有的发生坏死。
4 实验室检验
(1)采取病死牛血液、淋巴结、肝、肺、脾等病料,分别制成涂片,用碱性美蓝染色镜检,结果在各病料涂片中均可见两极浓染的球杆菌。
(2)将无菌采取的淋巴结、肝、脾等病理材料制成1∶10的生理盐水混悬液,分别接种4只小鼠(0.2 ml/只,〖JP1〗皮下注射),结果均在24~48 h内死亡。采取肝、脾涂片染色后镜检,均发现两极着色的球杆菌。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细菌学检验和动物实验,诊断为牦牛巴氏杆菌病。
5 防治
(1)立即转移草场,并及时隔离病畜与可疑病畜,在采取抗菌消炎、对症治疗的同时,加强饲养管理,避免牲畜拥挤、受寒。增强机体抗病力,尽量消除可能降低抗病力的因素。厩舍、用具等用10%石灰乳或5%氢氧化钠液严格消毒。垫草等污染物焚烧处理。粪便堆积后用5%氢氧化钠液表面消毒后生物热处理。尸体外表消毒后深埋。
(2)对假定健康牛群和半径2 km以内的牛群紧急免疫接种,注射牛出败疫苗(100 kg体重以上肌肉注射6 ml,100 kg以下注射4 ml)。
(3)重症病牛治疗: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青霉素钠盐800万IU、0.5%氢化可的松注射液500 mg、40%乌洛托品注射液80 ml,静脉注射,2次/天;10%磺胺嘧啶钠200 ml、40%乌洛托品80 ml,生理盐水500 ml,10%维生素C 40 ml,静脉注射,2次/天,呼吸困难者加入氨茶碱注射液20 ml;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914”3 g,混合后避光静脉滴注,1次/天。
(4)轻症病牛治疗:肌肉注射青霉素400万IU、链霉素500万μg,3次/天;静脉注射20%磺胺注射液100 ml(加入5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内),2次/天。
(5)肠炎症状病牛治疗:在用上方治疗的同时,氯霉素注射液300万IU,肌肉注射,3次/天;盐酸黄连素注射液20 ml,3次/天;氯霉素和黄连素交替使用,到症状消失为止。
(6)对心律不齐、脱水症状明显者,在用上方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辅以强心补液的方法,效果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