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气温变化大,各种病原体容易滋生繁殖,是畜禽疫病多发季节。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秋季防疫是防治秋季畜禽疫病的关键。
一、易发疾病
1、禽霍乱
禽霍乱由巴氏杆菌引起,是家禽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最急性型往往无任何症状,晚间一切正常吃得很饱,次日却死在禽舍内,或突然倒地拍翅抽搐而死。急性病程1~2天,病禽体温达43℃以上,尾翅下垂,饮水增多,严重腹泻,口、鼻流泡沫样液体,鸭常甩头,称为“摇头瘟”。防制:加强饲养管理,经常保持禽舍干燥,定期消毒,每年定期进行巴氏杆菌苗预防接种;病禽用各种抗生素或磺胺药都有效,常用的喹乙醇效果较好,也可用敌菌净,以上药物每公斤料用4片,连喂5天即愈。
2、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病由大肠杆菌引起,病禽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饮欲增强,严重的出现呼吸困难。产蛋母禽患此病时,粪便中常含有蛋清,凝固蛋白、蛋黄,公禽阴茎肿大,部分外露。防制:禽舍及用具等进行消毒,平时每2周消毒1次,发现病情则每周消毒2次;病禽用氯霉素和诺氟沙星,每50公斤饲料各加100克,连喂3天~5天,即见好转或治愈;“百病清”口服液,每50公斤加250毫升,饮水2次~3次即可好转或痊愈;庆大霉素按公斤体重1万单位肌肉注射,1天1次,连用3天,或按每公斤体重2万单位加入饮水中服用,连用3天;氟哌酸预混剂按药品使用说明用药,连用3天;中药禽菌灵、复方穿心莲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3、蠕虫病
秋初,鸡、鸭、鹅等家禽最易患寄生虫病,平均感染率为95%以上,尤以蠕虫病为最多,蠕虫包括吸虫、绦虫、线虫,家禽感染后,表现为食欲不振,羽毛松乱、贫血、下痢、生长缓慢、消瘦、产蛋减少或停止产蛋,幼禽发病最重,常大批死亡。防制:采取整批进整批出的饲养方式,杜绝几代同堂,老幼混合,或鸡、鸭、鹅混养,以防相互感染;经常清除禽粪,定期消毒,杀灭寄生虫卵;及时消除舍内和场上污物、低洼坑,减少禽与虫、苍蝇、蜘蛛、蜗牛、蚂蚁、蜻蜓、螺蛳、蚯蚓等中间宿主接触机会;鸭、鹅不在死水中放养,以免吃到剑水蚤,感染剑带绦虫;在1月、2月、4月龄时用药物进行预防性驱虫;病禽用丙咪唑片,1公斤体重用100毫克,一次灌服,最好在晚上服,早晨清除粪便,以防再次感染。
4、鸡新城疫(鸡瘟)
鸡新城疫是由鸡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败血,呼吸困难,下痢,神经机能紊乱,粘膜和浆膜出血。防制:用Ⅰ系疫苗大剂量喷雾,喷雾时要注意鸡的密度要大,雾滴要小,门窗封闭要严,喷后闷半小时,一般24小时即减轻,病情不见好转的再注射抗体0.5毫升~1毫升,3天~4天即愈。
5、鸡痘
鸡痘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疾病,以皮肤(尤其以头部皮肤)的痘疹,继而结痂、脱落和口腔、咽喉粘膜的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形成假膜为特征。防制:用刺种法在鸡的翅膀内侧无血管处的皮下接种鸡痘弱毒疫苗;病鸡可用病毒灵、VC、土霉素同时内服,一般这三种药物各一片,每天1次~2次,连服5天~7天即愈。
6、鸡法氏囊病
鸡法氏囊病是由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病鸡羽毛蓬松,采食减少,畏寒打堆,精神萎顿,不愿走动,喙自己肛门,排白色或水样稀粪,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后期体温低于正常,脱水,极度虚弱而死。防制:用鸡胚弱毒疫苗对母鸡进行饮水免疫;病鸡用卵黄抗体,每只每次注射0.5毫升~1毫升,一般1次~2次即愈,不愈的加用“酮安合剂”,疗效可达100%。
7、鸭瘟(大头瘟)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以体温长高,两脚发软无力,下痢,流泪和部分病鸭头颈肿大为特征,春、夏、秋三季多发,发病率、死亡率均高。防制:在10日~15日龄注射鸭瘟疫苗;每100只成鸭用川芎、党参各15克,滑石、肉桂、甘草各20克,双花10克,郁金12克,花椒8克,煎水取汁,加入50度白酒200克调匀,给鸭饮服,不能自饮的灌服,每只4毫升~5毫升,连用2剂可治愈。
二、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畜禽抗病力。饲喂的饲料要新鲜、无腐败、无霉味,饲料中要适当增加维生素、微量元素、抗氧化剂的含量。圈舍要通风干燥,秋季早晚温差大,要设法减小白昼温差,夜间适当保温。
2、搞好环境卫生,畜禽圈舍要勤清扫,粪便要勤清除,定期对环境、用具消毒。
3、按免疫程序防疫,做到免疫程序化。严格贯彻执行“预防为主”方针。
4、畜禽发病,要及时进行治疗,病死畜禽要作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