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病情况
我县荫平镇养羊专业户杨某有南江黄羊148只,6月27日又从外地购回27只南江黄羊,29日开始陆续发病,到7月底,先后有170只羊发病,经积极治疗,仅死亡2只,其发病率为97.14%,病死率1.18%。
2 临床症状
病羊初期在口角、上唇、鼻镜等处出现散在的小红斑,然后逐渐变为丘疹,最后形成水疱、脓疱。绝大多数脓疱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痂块,痂块逐渐变硬、干燥,约2周左右,痂块脱落而恢复正常。病情严重的羊,在口腔黏膜、舌黏膜、口角、上唇、鼻镜等处都有水疱、脓疱或痂垢,痂垢下伴有肉芽组织增生,口唇肿大外翻,呈桑椹样外观。病羊采食困难,营养不良,消瘦。个别病羊在乳房、阴部等处皮肤上也有水疱、脓疱发生。
3 诊断与防治
3.1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诊断为羊传染性脓疱病,且以唇型为主,个别病羊是唇型与外阴型混合感染。
3.2 防治
(1)隔离消毒。将病羊挑出,白天放牧时与健康羊各放一片山林,晚上收牧时将病羊圈在隔离舍内。用1∶200倍复合酚液对羊舍及主要通道进行消毒,对羊群以1∶600倍复合酚液带体消毒。
(2)局部治疗。用0.1%KMnO4液冲洗软化患部,并除去坏死组织,对糜烂面涂布碘酊甘油(碘片7g,碘化钾5g,洒精100mL,溶解后加入甘油900mL)或2%龙胆紫或土霉素软膏,每日2次,也可用冰硼散撒布患面(冰片150g,硼砂1 500g,芒硝180g共为细末)。
(3)全身治疗。为了缩短病程,防止继发感染,可用祛毒五疫康(主要成分为利巴韦林、恩诺沙星),按每千克体重肌注0.1mL,每天1次;氨苄青霉素按每千克体重3万U,每天2次,连用3~5d;还可使用庆大霉素、病毒唑、鱼腥草及地塞米松等治疗。
4 小结与讨论
(1)本次发病是由于引种不慎,未进行严格检疫,将病羊从外地引回而造成该场发病。
(2)羊传染性脓疱病在我县属首次发病,由于该羊场是以放牧为主,且发病后畜主以隔离病羊易死亡为由,未注重隔离,直到我们反复强调隔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畜主才采取了并不太严的隔离措施,从而造成了几乎全群羊发病的现象。
(3)消毒困难。由于以放牧为主,山林、草场的面积太大,且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病毒在阳光下曝晒30~60d以后才失去传染性),从而导致无法有效地消毒,起不到消毒灭源的作用。
(4)准确诊断、治疗积极是防治该病的关键。该羊场虽有很高的发病率,但因诊断准确及时,治疗积极,死亡率却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