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牛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方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9-14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56
    牛的大肠杆菌病主要发生在犊牛,并且以10日龄以内的初生犊牛较为多见。
    凡密集饲养,场地阴暗潮湿,粪溺没有及时清除,环境肮脏的牛场,犊牛容易发生这种疾病。
    本病的病原是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犊牛发生大肠杆菌病的血清型有O3、O8、O9、O15、O26等10多种。大肠杆菌对外界一些不良因素的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剂易于将它杀灭。致病性大肠杆菌能产生内毒素和肠毒素。内毒素有抵抗高热的能力。
    犊牛感染病菌后,潜伏期一般很短,只有几小时就发病。病型有以下三种:
1.败血型:疾病经过很急促。突然发生高热,精神沉郁,拒食,偶有血样腹泻。几小时至24小时死亡。剖检见各器官组织浆膜和粘膜出血,肠内有胶样血性的稀薄内容物,淋巴结出血与水肿。
2.肠型:犊牛食欲废绝,高热,精神沉郁,发病后不久即出现腹泻、粪便初为水样或粥样,颜色灰黄,后转为灰白,混有血液与气泡,带酸臭气味。因腹痛常常回望自己的腹部,或用足踢腹。病程稍长时,下痢次数减少,但不能停止,且可继发肺炎和关节炎。剖检主要的病变为肠粘膜充血、出血和粘液性肠炎。
3.肠毒血型:此型不多见。病原为O78、O101等产肠毒素的血清型。发病后出现兴奋,而后沉郁、昏迷等神经症状。多突然死亡。剖检主要病变是脑膜和脑充血与出血。
    根据发病牛的日龄、症状与剖检变化,可对疾病作出初步诊断。确诊要通过实验室检查。
    本病以肠型治疗效果较好,可用土霉素(每公斤体重10毫克)、痢特灵(每公斤体重5—10毫克)、磺胺脒或琥珀酰磺胺噻唑(每公斤体重0.1克)每日两次内服。败血型或肠毒血型病例,由于病程短促,大多不能及时救活,后果不良。
    防止犊牛发生大肠杆菌病的主要措施是:认真改善环境卫生条件,犊牛要吃到母乳,特别是初乳。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