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红眼病)
本病是由嗜血杆菌、结膜炎立克次体等引起的主要侵害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眼结膜和角膜发生明显的炎症变化,伴有大量流泪,其后发生角膜混浊或呈乳白色。无性别、年龄差别,但幼年动物发病较多。常发生于温度较高,蚊蝇较多的夏秋季。本病一旦发生,传播迅速,多呈地方性流行。病轻者发生轻微角膜或结膜炎并在短期内恢复。病初一侧眼感染,后为双眼感染,一般无全身症状。多数病畜可自然康复,少数招致角膜云翳、角膜白斑和失明。
[预防]
发现病羊立即隔离,在发病季节注意做好防止和扑灭蚊蝇工作,同时要注意早期及时治疗。
[治疗]
(1)可用2%~5%硼酸水或0.01%呋喃西林冲洗患部,拭干后再用3%~5%弱蛋白银溶液滴入结合膜囊,每天2-3次。
(2)红霉素、氯霉素或四环素眼膏点眼。
(3)也可滴青霉素溶液(每毫升含5000单位)或2%可的松眼软膏可加速治愈过程。
(4)对已出现白内障的羊,可给眼睛滴入拨云散。
羊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发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各种家畜及人对该病都易感,羊的易感性高,多为急性,突然发病,患羊昏迷,眩晕,结膜发绀和天然孔出血,且不易凝固,数分钟即可死亡。病羊是主要传染源,濒死病羊体内及其排泄物中常有大量菌体,当尸体处理不当,炭疽杆菌形成芽孢并长时间污染土壤、水源、牧地,羊吃了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感染,也可经呼吸道和由吸血昆虫叮咬而感染,多发于夏季,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预防]
(1)预防接种。经常发生炭疽及受威胁地区的易感羊,每年均应用羊Ⅱ号炭疽芽胞苗皮下注射1毫升。
(2)有炭疽病例发生时应及时隔离病羊。对污染的羊舍、用具及地面要彻底消毒,可用10%烧碱水或2%漂白粉连续消毒3次,间隔1小时,羊群除去病羊后,全群用抗菌药3天。
[治疗]
(1)病羊必须在严格隔离条件下进行治疗,对病程稍缓的病羊可采用特异血清疗法结合药物治疗。病羊皮下或静脉注射抗炭疽血清30-60毫克,必要时于12小时后再注射一次。
(2)炭疽杆菌对青霉素、土霉素及氯霉素敏感。其中青霉素最为常用,剂量按每千克体重1.5万单位,每8小时肌肉注射1次。
山羊伪结核病
山羊伪结核病是由伪结核棒状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慢性传染病。该病在羔羊中少见,随年龄增长,发病增多。感染初期,局部发生炎症,后波及邻近淋巴结,慢慢增大和化脓,渐变为牙膏样、干酷样坏死。病羊一般没有明显症状,屠宰时才被发现,如体内淋巴结和内脏受波及时,则病羊逐渐消瘦,衰弱,呼吸加快,时有咳嗽,最后陷于恶病质而死亡。
[预防]
(1)平时须做好皮肤和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皮肤破伤应注意及时处理。
(2)发现病羊及时隔离治疗。
[治疗]
(1)伪结核棒状杆菌对青霉素高度敏感,但因脓肿有厚皮囊,疗效不好。早期用0.5%黄色素10毫升静脉注射有效。如与青霉素并用,可提高疗效。
(2)对脓肿按一般外科常规处理,在脓熟透皮未破之前,用刀切开,将脓排除,用浓碘酒消毒,创口内塞入浸有碘酒的纱布条,将脓汁清理深埋,地面用百毒杀消毒。
蓝舌病
本病是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以发热、白细胞减少,口鼻和胃肠粘膜的溃疡性炎症为特征,库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多发生于湿热的夏季和早秋。病毒可通过胎盘和精液传播。病羊发热达42℃,厌食、萎顿、口流涎、舌呈蓝紫,几天后、口舌粘膜糜烂、喉部水肿咳嗽,呼吸困难,有时发生蹄叶炎,严重跛行、便秘或腹泻、有时下痢带血,发病率30%~40%。
[预防]
(1)严格检疫,严禁从有此病的国家和地区购羊。
(2)夏季不在低湿草地放牧过夜,定期药浴防蠓类叮咬,排水消灭库蠓。
(3)国外有弱毒苗和灭活苗预防本病。
[治疗]
(1)对病羊精心护理,避免烈日暴晒、注意营养。
(2)用0.1%~0.2%高锰酸钾水清洗患病。
(3)对症治疗,可用磺胺药或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
皮肤真菌病(俗称脱毛癣、钱癣)
本病是由皮肤癣菌侵染表皮及其毛发、表皮角质所引起的真菌疾病,多发生在颈、肩、胸、背部和肛部上侧。病初有豌豆大小结节,后成界限明显的、并被覆有灰白色或黄色鳞屑的癣斑,大小不一,由银元大至手掌大,痂皮增厚,被毛易折断或脱落。病程持久,影响健康和美观。
[预防]
保持羊体皮肤清洁卫生,经常检查体表有无癣斑和鳞屑,及时洗刷被毛、发现病畜及时隔离。
[治疗]
(1)患病区剪毛、用温肥皂水洗涤,除去软化的痂皮,在患部涂擦5%碘酊、10%水杨酸软膏,制霉菌素软膏、5%硫磺软膏、灰黄霉素、达克宁霜,每日涂擦一次,直至痊愈为止。
(2)对病羊污染的畜舍、饲槽、用具,可用10%甲醛、1%过氧乙酸、5%~10%的漂白粉液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