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的代谢产物,具有致癌作用,可导致畜禽和人类肝损害和肝癌,对人畜危害极大。由于黄曲霉菌最适宜的繁殖温度为24—30摄氏度,相对湿度为80%以上,夏秋多雨季节最易感染黄曲霉菌的玉米、豆类、花生饼等畜禽主要饲料极易发生霉败。用霉败饲料饲喂畜禽后,可导致畜禽黄曲霉毒素中毒,且奶牛食入黄曲霉毒素后,可由奶中分泌黄曲霉毒素,危害人体健康。现将畜禽黄曲霉毒素中毒发病状况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症状
猪常在食入发霉饲料5—15天出现症状。急性病例,可在运动中发生死亡,或发病后2天内死亡,病猪表现精神委顿,不吃食,后躯衰弱,黏膜苍白,体温正常,粪便干燥,有时呆立。慢性病例,表现为精神委顿,走路僵硬,出现异嗜癖;也有的呈现兴奋不安,体温正常,黏膜黄染;有的病猪眼鼻周围皮肤发红,以后变蓝色。
乳牛多呈慢性经过,表现厌食,消瘦,精神沉郁,角膜浑浊,出现腹水,间歇性腹泻。奶牛产乳量减少或停止,发生流产。少数病牛呈现中枢神经兴奋症状,突然转圈运动,最后昏迷死亡。
幼鸡、幼鸭一般为急性中毒。幼鸡多发生于2—6周龄,食欲不振,生长不良,衰弱贫血,冠苍白,排出血色稀粪。幼鸭食欲消失,脱毛,常叫鸣,步态不稳,严重跛行,死亡时头颈角弓反张,死亡率极高。成年鸭的耐受性比雏鸭强,急性中毒时和雏鸭相似;慢性中毒时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食欲减少,消瘦衰弱和贫血。
剖解变化
猪急性病例主要是贫血和出血。胸腹腔大出血,浆膜表面常有淤血斑点,大腿前、肩胛下的皮下肌肉出血,其他部位有时也有出血。肠出血,肝脏有时有针尖或淤斑状出血,脾脏无变化,心内外膜常有出血。慢性病例主要是肝硬变、黄色脂肪变性及胸腹腔积液,肾苍白、肿胀,淋巴结充血、水肿。
病牛可视黏膜苍白,肠炎,肝脏苍白、坚硬,表面有灰白色坏死区,胆囊扩张,有腹水。
家禽主要病变在肝脏。急性中毒时肝肿大,色淡至苍白,有出血斑,病程较长的,可发现结节。
防治
本病无特效解毒药,重在预防。饲料存放室要保持干燥通风,饲料收取时要充分晒干,切勿放置阴暗处而至发霉,多雨季节应经常检查,减少损失。已被黄曲霉菌污染的场所可将门窗密闭,采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水溶液熏蒸每立方米空间用福尔马林25毫升,高锰酸钾25克,水12.5毫升的混合液)进行消毒。已发现中毒时,所有动物都应立即停喂发霉饲料,并在新加工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E。对于出现神经症状的可采取对症疗法,注射硫酸镁、溴化钾等镇定解痉剂。严重发霉的饲料应全部废弃;轻度发霉饲料,可先进行磨粉,然后加入清水浸泡,反复换水,直至浸泡的水呈现无色为止,经此处理过的饲料仍须与其他精饲料配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