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白痢病也叫羔羊大肠杆菌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脱水和酸中毒,最后衰竭而死亡,也有败血症的表现。
病因:主要是一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引起的。羔羊大肠杆菌病发生在生后10日龄以内的羔羊,特别是生后1-3日龄内。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冬春舍饲时期,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在放牧季节很少发生。本病的感染通过消化道,其次是脐部,部分有通过呼吸道感染的,其感染源为污染的垫草、奶桶、粪便及饲养管理人员的卫生不洁。引起羔羊抵抗力降低的各种因素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或使病情加重,例如母羊在分娩前后营养不足,饲料中缺乏足够的维生素、蛋白质、乳房部污秽不洁、幼犊生后未吮食初乳、哺乳不及时、哺乳过多或过少、厩舍阴冷潮湿、通气不良、气候突变等,都与本病的发生流行有关。
症状:根据症状和发病机理分三型:
1、败血型:常在出生后4天内发病,呈急性经过。病犊表现精神不振、虚弱、发热和食欲废绝,常于发病后1—2天或数天内死亡,病死率达80%以上,有时不见腹泻。耐过羔羊,一周后可能出现关节炎、脑膜炎或肺炎。
2、肠毒血型:病程短(2-6小时),很难见有症状而突然死亡。如病程稍长,则为典型的中毒性神经症状,先是兴奋不安,之后精神沉郁,直至昏迷而死亡,体温稍高、正常或稍低,脉搏和呼吸增数,腹泻通常不明显。
3、肠型:此型临床上比较常见,以最先出现腹泻症状为特征,病初排出的粪便为浅黄色,呈粥样,恶臭,继而呈水样,浅灰白色,混有凝血块、血丝和气泡。中期肛门失禁、粪水自由流出,污染后躯及腿部,常伴有腹痛。后期高度脱水、衰竭及卧地不起,有时出现痉挛,如不及时治疗,一般经1-3天死亡。但有出现发育迟缓的病例。
羔羊大肠杆菌病很少单独发生一个病型,最常见的是一个病型转变为另一个病型,呈现复杂化。
病理变化:败血型和肠毒血型死亡的羔羊,常见明显的病理变化。肠型的病犊死后剖检,胃内有凝血块,黏膜有大量不规则的坏死灶和出血点,肠道内有黄色粘稠恶臭的粪便,黏膜呈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肠系膜上有胶冻样浸润和出血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膀胱黏膜、呼吸道黏膜和心外膜上有出血点、斑;肝脏肿大呈淡黄色,并有坏死灶;肾脏表面有出血点和小的坏死灶,病程长的病畜在关节和肺脏也有病变。
诊断:经现场的调查,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细菌学检验及治疗效果进行诊断。
治疗:(1)补液:补偿丢失的体液和电解质,要及时足量。
静脉注射:
A、0.5%葡萄糖100ml+樟脑1-2 ml +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0.1ml/kg)。
B、10%NaHCO3100ml,解除酸中毒。
C、NaCL100ml,补液开胃。
口服:A、乌梅散或苍术香连散三天一袋,一天一次。
D、链霉素、磺胺咪片,一天一次。
肌肉注射:神五/抗毒奇兵/神芪仔猪救命针(0.1ml/kg),一天一次。
预防:
①合理饲养怀孕后期母羊,保证有足够数量的胡萝卜及足量的蛋白质。
②母羊分娩前后应保持乳房清洁。
③羔羊及早喂上初乳。羔羊生后0.5-1.5小时喂上初乳,5-6小时一次,每次按10-20ml/kg计算奶量。温度应该控制在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