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包虫病是由于多头绦虫的幼虫一多头蚴寄生于羊的脑、脊髓内引起脑炎、脑膜炎及一系列神经症状,甚至死亡的严重的寄生虫病,多头蚴还可危害黄牛、牦牛、猪、马甚至人类。成虫寄生于犬、狼、狐、豺等肉食兽的小肠。该病散布于全国各地,并多见于犬活动频繁的地方,多发于春季。
1 诊断要点
1.1 临床症状
该病呈急性或慢性型,症状表现取决于寄生部位和病原体的大小。
1.1.1 急性型 以羔羊表现最为明显。体温升高,脉搏、呼吸加快,甚至有强烈的兴奋,患畜作回旋运动,前冲或后退及痉挛性抽搐等,有时沉郁,长时间躺卧,脱离畜群。部分病羊在5~7d内因急性脑膜炎死亡,或转为慢性型。
1.1.2 慢性型 患羊耐过急性期后,症状表现逐渐消失,经2~6个月的缓和期,再次出现明显症状,除向被虫体压迫的同侧作转圈运动外,还常造成对侧的视力障碍乃至失明。虫体寄生在大脑正前部时,常见羊头下垂向前作直线运动,碰到障碍物时则头抵物体呆立不动。脑包虫在大脑后部寄生时,主要表现为头高举或作后退运动,甚至倒地不起,并常有强直性痉挛出现。虫体寄生在小脑时,患畜站立或运动常失去平衡,易跌倒,对外界干扰和音响易惊恐。后肢麻痹,小便失禁。此外,患羊还表现食欲减退,甚至消失。多次发作后陷于恶病质死亡。
1.2 剖检变化
急性死亡的羊见有脑膜炎和脑炎病变,还可见到六钩蚴在脑膜中移行时留下的弯曲伤痕。慢性期的病例则可在脑、脊髓的不同部位发现1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囊状多头蚴;在病变或虫体相接的颅骨处,骨质松软、变薄、甚至穿孔,致使皮肤向表面隆起:病灶周围脑组织或较远的部位发炎,有时可见萎缩变性和钙化的多头蚴。
1.3 实验室检查
国内已有许多应用变态反应进行研究诊断的报道,即用多头蚴的囊壁及原头蚴制成乳剂变应原,注入羊的上眼睑内。患畜于注射1h后出现直径1.75~4.2cm的皮肤肥厚肿大,并保持6小时。
2 防治措施
2.1 治疗
该病可实施手术摘除寄生在脑脊髓表层的虫体,即在多头蚴充分发育后,根据囊体所在的部位施行外科手术开口后,先用注射器吸去囊中液体,使囊体缩小,然后完整地摘除虫体,药物治疗可用吡喹酮,病羊按每公斤体重50mg,连用5d;或按每公斤70mg,连用3d。据临床验证,这样用药可取得80%的疗效。
2.2 预防
该病的主要预防措施是防止犬等肉食兽吃到带有多头蚴的脑、脊髓;对患畜的脑、脊髓应烧毁或深埋,对护羊犬应进行定期驱虫;注意消灭野犬、狼、豺、狐等终末宿主,以防病原进一步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