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原料)在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和使用过程中,极易发生霉变,饲料霉变不仅降低饲料营养价值、影响适口性,还会损伤动物机体、导致免疫抑制,引起动物腹泻、流产、死胎、假发情甚至死亡等中毒症状,严重影响动物生产性能。
因此,霉菌毒素成为所有养殖业者心头之痛,他们对饲料脱霉的投入毫不吝啬,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们试想想,对霉菌问题到底该防霉还是脱霉,该治标还是治本。清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就不难理解有效预防饲料霉变才是减轻霉菌毒素污染的最佳途径。
一、霉菌生长条件
霉菌的生长受温度、湿度、水分含量、PH值、通风条件等的影响。
温度:
大多数霉菌属于中温型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繁殖产毒的最适温度25-30℃。
湿度:
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5%时,霉菌生长受到抑制,在80%-100%时快速生长。高温高湿的环境下,霉菌的生长繁殖最旺盛。
水分:
当饲料水分超过13-14%时,利于霉菌生长;当饲料水分大于15%时,霉菌大量繁殖生长。
pH值:
霉菌繁殖的最适pH值4.5-5.5,pH值1.5-8.5都可以生长,pH值在 0-1.5 和8.5-14能抑制霉菌生长。
二、如何预防饲料霉变,控制霉菌污染
要预防饲料霉变,必须从阻断霉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入手。
1)严把原料关
只要条件适宜,霉菌就会生长、繁殖。特别是玉米,由于胚占全粒体积的三分之一,占全粒重量的10%~12%,而胚的呼吸作用大,吸湿性强,呼吸强度是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的8~11倍。因此,在相同的温度、湿度条件下,玉米比水稻、小麦等粮食更容易发生霉变。
霉菌往往在玉米的生长阶段便已经产生,即所谓的田间霉变,原因是灌浆成熟期出现持续阴雨天气,导致穗部含水量大而发生霉变。新玉米含水量高,收获后如不及时脱粒烘干也极易发生霉变,特别是遇到持续的高温降雨天气就更易引发霉变。
资料表明,近年来中国玉米受霉菌污染非常严重。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原料
质量,杜绝霉变原料入厂。有条件的最好对每批原料进行检测,严格控制原料水份和霉变率,玉米水份不超过14%,豆粕、麦麸等原料水份不超过13%;水份过高不但会引起霉变,而且会增加粉碎成本。
2)做好运输管理
经常看到饲料因运输过程中被雨淋、浸湿而发生霉变。也经常看到饲料运输途中暴晒,饲料温度升高,饲料内的水分蒸发出来,当环境温度下降时,环境与饲料之间形成一个温差,从而使饲料包装袋边缘形成一层“汽水”,导致饲料包装袋内边缘水分升高从而导致霉变。
因此,在饲料运输过程中,不论天晴天或下雨,都要盖好雨布,以防雨淋或避免太阳直晒。同时,搬运饲料时应轻搬轻放,以免挂坏包装物或使内膜破损。
3)做好储存工作
原料(饲料)仓库要求空间高,通风良好、阴凉、干燥;最好用木板架隔离地面约10厘米高放置;地面要有防水材料的处理或覆盖;一般室内最适宜温度控制在15℃左右,湿度控制在70%以下。
原料(饲料)按先进先出原则使用,根据原料特性确定适宜储存期,自配料最好当天配当天用,确保原料(饲料)新鲜,以免储存期过长而发霉变质。
4)确保加工质量
配合饲料加工过程中,控制成品的温度和水分出机颗粒的温度一般控制在不高于室温3℃~5℃,含水量在高湿季节应控制在12.5%以下。当饲料水分超过13%,饲料发霉风险升高。另外,保持料仓和管道清洁,定期清除各料仓、管道中的积料,防止饲料生产过程中受霉菌污染以及霉料脱落进入成品仓、包装袋,引起整包饲料发霉。
5)添加防霉剂
防霉剂种类很多,分为接触型和气化型两大类。气化型使用较少,接触型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有机酸及其盐类,主要有丙酸及其盐,双乙酸钠、甲酸及其盐、山梨酸、富马酸、柠檬酸等。以丙酸及其盐最常用,它不仅能在霉菌细胞外形成高渗透压,使细胞内脱水,失去繁殖力,还可穿透霉菌细胞壁,抑制酶活性而阻止霉菌繁殖,添加量为0.1%~0.2%。
不同种类的防霉剂作用机理和使用效果不一样,不同温度、湿度、水分含量和保质期对防霉剂的使用量也不一样,我们要从适口性、防霉效果、性价比、刺激性和腐蚀性等方面选择合适的防霉剂,根据具体情况需要决定适宜的用量。使用防霉剂时必须混合均匀,若混合不均匀,则可能因部分饲料没有防霉剂而霉变,部分饲料因防霉剂过多而影响畜禽的适口性。
6)做好饲养管理工作
喂料要做到少量多餐,特别是教槽料和保育料,极易发霉变质。还要经常清洗料槽,防止霉菌污染,特别是自动喂料系统,储料罐和料线要定期清理,防止积料霉变。
霉菌控制工作要前移,关键在于预防,要从原料、加工、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入手,防止霉变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控制霉菌毒素污染的效果;使用脱霉剂,那是饲料霉变后不得已的补救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