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特性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是引起该病的病原,是一种单股RNA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具有囊膜,核衣壳呈对称螺旋状。该病毒对甲醛、氯仿、乙醚、碘、氢氧化钠、碳酸、次氯酸盐、去氧胆酸钠以及季铵化合物等比较敏感,且对光照具有较弱的抵抗力,如粪便中含有的病毒在阳光下照射6h就会失活,病毒细胞培养物在紫外线下经过30min就会失活。另外,病毒具有较弱的抗热性,如在56℃温度下作用30min就会快速失活,在37℃温度下作用4天会失去毒性,但能够长时间保存在低温环境中,如存放在液氮中经过3年依旧无法导致毒性减弱。
2、临床症状
哺乳仔猪。仔猪一般突然出现发病,主要表现出呕吐、腹泻,排出白色或者黄绿色的水样粪便,且会混杂凝乳块或者血液。精神沉郁,渴欲增强,严重脱水,体重快速下降。猪日龄越小,发病后的病程持续时间越短,具有越高的死亡率。例如,小于10日龄的仔猪通常在2-7天内发生死亡,而随着日龄的增长死亡率会不断下降。患病仔猪即使康复也会出现生长发育不良。
成年猪。通常具有2-7天的潜伏期,且随着猪日龄的增长,其抵抗该病的能力逐渐提高,从而不同个体会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症状,如部分采食后很快就出现呕吐,大部分开始发病时就会发生水样腹泻,通常可持续4-5天,短时只有2-3天,排出灰褐色的粪便,其中混杂大量没有消化的食物和泡沫状黏液,体温基本正常或者略有下降,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渴欲增强,脱水,机体严重消瘦,且只要停止腹泻,就不会再次复发,基本不会发生死亡;部分具有较轻的症状,只表现出采食量减少,且不会发生腹泻或者只排出软粪。另外,患病哺乳母猪还伴有减少泌乳或者完全停止,但妊娠母猪基本不会发生流产。
3、病理变化
病猪主要是小肠、胃发生病变,肉眼观察发现明显脱水。3日龄患病仔猪的小肠内存在黄绿色或者白色液体,且混杂没有消化的泡沫状小乳块,肠管扩张,肠壁变薄,失去弹性,肠系膜呈半透明状,且伴有出血;胃底部发生充血,或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患病哺乳仔猪主要是胃处于满胀状态,且积聚没有完全消化的乳块,发生腹泻后肠系膜淋巴结存在轻度或者重度充血、肿大,肠上皮细胞发生脱落;纵向剪开空肠,并将肠内容物用生理盐水冲出,铺平后再添加少量的生理盐水,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胞存在变性,绒毛明显缩短且发生脱落。成年猪的病变程度相比于仔猪明显减轻。
4、实验室诊断
免疫荧光试验。取病猪空肠绒毛的上皮细胞进行抹片,在4℃条件下使用丙酮进行固定,30min左右后再添加适量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荧光抗体,再经过30min使用进行磷酸盐漂洗,持续15min,然后待其干燥后进行观察,发现胞浆内存在黄绿色的特异性荧光。
血清学诊断。取处于急性期、康复期病猪的血清样品各一份,置于56℃条件下进行30min的灭活,接着采取二倍法稀释,使该病毒悬液与各稀释度相混合,放在37℃条件下静止th,然后取适量混合液接种到PK15细胞进行单层培养,经过1-2天观察。如果康复期的血清滴度达到急性期样品5倍时,就可判断为阳性。细菌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淋巴结、肝脏以及脾脏等,并分别在肉汤培养基、普通琼脂上接种,放在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没有长出细菌。猪病预警;冬季高发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及防控方法!
5、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在老疫区和规模养猪场,猪群可免疫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冻干疫苗来预防该病。一般来说,妊娠母猪适宜在产前20-30天进行免疫,每只注射2mL疫苗;初生仔猪每只注射o.5mL疫苗,体重为10-50kg的猪每只注射1mL疫苗,体重超过50kg的每只注射2mL疫苗。
药物治疗。对于中大猪,即体重超过20kg,且体况良好,没有明显脱水,适宜采取饥饿疗法,只供给温热饮水,并在其中添加适量的口服补液盐或者自配糖盐水,同时添加干姜和陈皮煎水,以及抗菌素,如在每千克饮水中添加2g土霉素原粉,或者添加喹诺酮类药物,如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氟哌酸等,任其自由饮用。如果病猪精神状态较差,往往卧地,拒绝运动,伴有比较严重的脱水,或体重在20kg以下的仔猪,整个猪群饲喂量都要减至正常喂量的1/4,同时根据体重大小灌服10-500mL温热的口服补液盐,并配合按体重肌肉注射1.5万IUjkg庆大霉素、30mg硫酸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注射液)以及1mL维生素C,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