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引起断奶仔猪和保育猪的纤维素性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和脑膜炎。副猪嗜血杆菌是猪鼻黏膜常在菌,为革兰氏阴性菌,有15个以上血清型,不同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性不强或无交叉保护力。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只感染猪,可以影响从2周龄至4月龄的育成猪,主要发生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最常见于5~8周龄的小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在50%左右,各种应激因素易诱发本病,常作为继发、并发感染出现在保育舍和生长舍,使猪群的死淘率大大增加。在肺炎中,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典型的“机会主义”病原,只在与其他病毒或细菌协同时引发疾病。如猪蓝耳病毒、圆环病毒、猪流感病毒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等。
(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症状表现
1. 急性型
往往首发于膘情良好的猪,发热、体温升高至40.5℃~42.0℃,精神沉郁,反应迟钝,食欲下降或厌食不吃,咳嗽,腹式呼吸,体表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部分病猪鼻流脓液,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跋行或一侧性跋行,腕关节、踏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也会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严重时母猪流产;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母猪,分娩后往往会引发严重病症;哺乳母猪发病表现慢性跛行,可引起母性行为极端弱化。在发生关节炎时,可见1个或几个关节肿胀、发热,初期疼痛,多见于腕关节和附关节,起立困难,后股不协调。
2.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皮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发育不良,甚至衰竭而死亡。
(三)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
该病的治疗效果不好,在猪场的生产实践中,预防该病的暴发才是上策。本病免疫效果不很理想。但在副猪嗜血杆菌病严重的猪场,必要时仍需对猪群进行免疫,由于该病的血清型多,商品苗效果不确定,自家苗有一定预防效果;可选用副猪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初次免疫母猪产前40d一免,产前20d二免。曾经免疫过的猪群母猪产前30d免疫1次即可。受该病严重威胁的猪场,小猪也要进行免疫,根据猪场发病日龄推断免疫时间,仔猪免疫一般安排在7~30日龄内进行,每次1ml,最好一免后过15d再免疫1次,二免要有10d以上间隔。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实行统一日龄断奶以及严格的全进全出制,杜绝将各生产阶段的猪或不同来源的猪混群饲养。在猪群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前后可在饮水中加一些抗应激的药物如维生素C等,同时在饲料中添加药物以防止该病的发生。药物保健以阶段性投药预防为主,在饲料中添加针对支原体有特效的药物组合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手段。
(四)副猪嗜血杆菌病防治方案:
全群治疗:母猪产前7天与产后7天每吨饲料中连续添加支原净+金霉素+阿莫西林;仔猪断奶前、后各7天于每吨饲料中连续源加头孢噻呋钠+TMP ,或支原净+金霉素+阿莫西林,或支原净+氟甲碱霉素。
个体治疗:一般应在发病初期尽早用药,并活当加大用量,以保证药物公时渗透到脑脊髓液及关节中,有条件的最好先做药敏试验,以选量敏感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