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鸡病类型较为复杂,且各种新病层出不穷,使对鸡病的防治难度增加。因而应充分加强对鸡病的预防,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纵观鸡病中常见的呼吸道病以及大肠杆菌病等,其传染快,发病重,提高了鸡的病死率,给养鸡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存在鸡群中的多发性疾病,主要是由致病性大肠肝菌引起的,当鸡的抵抗力下降时容易突发出来。
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和症状:
1、鸡大肠杆菌病可通过呼吸道感染:由于禽类的特殊生理结构,鸡大肠杆菌病由肠道感染的较少,大部分情况下是由于呼吸道感染,在气囊内形成病变,不久侵害到各个脏器。因此鸡大肠杆菌病与呼吸道病又称为“姊妹病”,主要有两种方式:
①呼吸道粘膜受损,清异能力下降。当鸡群发生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等疾病时;或舍内通风不良,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蓄积;这些因素均会造成呼吸道粘膜受到损伤,粘膜表面的生理性排异物技能下降,助长大肠杆菌在气管、肺及气囊中定居繁殖。
②舍内通风不良,环境卫生差,经常不消毒,舍内有大量粉尘。大肠杆菌对干燥的抵抗力很强,附着在粪便、土壤、鸡舍内尘埃的病原可长期存活,鸡群通过呼吸吸入大量含有病原的尘埃,引发鸡大肠杆菌病。
2、鸡大肠杆菌病可经消化道感染:饮水、饲料被大肠杆菌污染,鸡群采食大量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饮水或饲料而感染鸡大肠杆菌病,尤以水源被污染引起发病最为常见。
3、鸡大肠杆菌病继发性感染:当鸡群发生法氏囊、禽流感等疾病时,往往会引起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生,这是因为这些疾病的发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免疫抑制,机体抵抗力下降造成鸡大肠杆菌病病发。
4、鸡大肠杆菌病的应激因素:当气候突变、转群、断喙、饲料突然改变等应激因素发生时,机体抵抗力下降,肠道内菌丛失去平衡,致病性大肠杆菌大量繁殖,造成鸡大肠杆菌病发生。
5、鸡大肠杆菌病可经蛋传播:患有鸡大肠杆菌病输卵管炎的母鸡,在蛋的形成过程中大肠杆菌进入蛋内;或种蛋产出后为粪便等赃物污染,蛋壳表面的大肠杆菌进入蛋内;这两种情况均造成经蛋垂直传播的鸡大肠杆菌病。
在众多的传播途径中,各地区各鸡场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找出主要传播途径,加以控制,对本病的防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病常易成为其他疾病的并发病或继发病。例如,鸡群中如果存在有慢性呼吸道病、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葡萄球菌病、黑头病(盲肠肝炎)或球虫病时,常并发或继发大肠杆菌病,其中又以慢性呼吸道病并发或继发本病最为常见。
鸡大肠杆菌病不同年龄段患病鸡的症状:
1、初生雏鸡脐炎,俗称“大肚脐”。其中多数与大肠杆菌有关。病雏精神沉郁,少食或不食,腹部大,脐孔及其周围皮肤发红,水肿。此种病雏多在一周内死亡或淘汰。
另一种表现为下痢,除精神、食欲差,可见排出泥土样粪便,病雏1-2天内死亡。死亡不见明显高峰。
2、在育雏期间其中包括肉用仔鸡的大肠杆菌病,原发感染比较少见,多是由于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所致。
尤其是当雏鸡阶段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过程中,或因饲养管理不当引起鸡慢性呼吸道疾病时常有本病发生。
病鸡食欲下降、精神沉郁、羽毛松乱、拉稀。同时兼有其它疾病的症状。育成鸡发病情况大致相似。
3、产蛋阶段鸡群发病,多由饲养管理粗放,环境污染严重,或正值潮湿多雨闷热季节发生。这种情况一般以原发感染为主。
另外可继发于其它疾病如鸡白痢、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和慢性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过程中。
主要表现为产蛋量不高,产蛋高峰上不去,产蛋高峰维持时间短,鸡群死淘率增加。病鸡临床表现有如鸡冠萎缩、下痢、食欲下降等表现。
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措施:
1、首先要选择质量好、健康的鸡苗,这是保证后期大肠杆菌病少发的一个基础。有的养殖户为了鸡苗价格的差异而选择便宜的,岂不知是丢了西瓜拣芝麻,少花了鸡苗钱却多用了药费。
2、大肠杆菌是条件性致病菌,所以良好的饲养管理是保证该病少发的关键。例如温度、湿度、通风换气、棚舍粪便处理等都与大肠杆菌病的发生息息相关。
3、适当的药物预防。适当的药物预防也是防止大肠杆菌病发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措施。药物的选择可根据鸡只的不同日龄进行多种选择,切不可滥用。因为预防性用药和治疗性用药有所区别,尽可能的避免耐药性的发生。
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措施:
首先要弄清该鸡群发生的大肠杆菌病是原发病还是继发病,是单一感染还是和其它疾病混合感染,这是成功治疗本病的关键。
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高敏的大肠杆菌防治药物作为首选药物。
增加维生素的添加剂量,提高机体抵抗力。改善棚舍条件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总之,肉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综合进行,养殖户不能只靠用药对其防治。
鸡大肠杆菌病有较高的传染性,加之鸡群具有全体性、共养性,一旦出现,病情将难以控制,且会对整个鸡群的饲养造成严重的影响。
对此需定期加大疫苗集中力度,保持鸡舍的干净,做好消毒工作。饲养员应提高养殖技能,对鸡病予以及时观察和防范,可有效控制鸡病的患病率,促进鸡场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