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夏季谨防猪场消化道疾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8-22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微尘  浏览次数:193
核心提示:夏季,全国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给很多致病菌提供了一个适宜生长的条件,猪场消化道疾病发病率明显提高,成为影响夏季猪群健康的关键因素,控制夏季猪场的消化道疾病爆发成为了猪场疾病防控的关键。猪场常见消化道疾病主要有:按照治病原因分:主要有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营养性等四大类。细菌性腹泻的致病菌主要有大肠杆菌、魏氏梭菌、胞内劳森菌等;引起病毒性腹泻的原因主要有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等;寄生虫性腹泻主要由蛔虫、球虫、鞭虫、结肠小袋纤毛虫等;营养性腹泻主要由温度、低血糖、

夏季,全国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给很多致病菌提供了一个适宜生长的条件,猪场消化道疾病发病率明显提高,成为影响夏季猪群健康的关键因素,控制夏季猪场的消化道疾病爆发成为了猪场疾病防控的关键。

猪场常见消化道疾病主要有:

按照治病原因分:主要有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营养性等四大类。细菌性腹泻的致病菌主要有大肠杆菌、魏氏梭菌、胞内劳森菌等;引起病毒性腹泻的原因主要有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等;寄生虫性腹泻主要由蛔虫、球虫、鞭虫、结肠小袋纤毛虫等;营养性腹泻主要由温度、低血糖、日粮、非病原性白痢等。

下面介绍几种夏季发病率较高的细菌性猪消化道疾病及应对措施:

1

仔猪梭菌性肠炎

 

仔猪梭菌性肠炎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仔猪急性传染病,又叫仔猪红痢或仔猪传染性坏死肠炎。一般急性发病,多见于5日龄以下小猪,引起血便,比较容易鉴别诊断。排红色水样粪便,小肠粘膜弥漫性出血和坏死。慢性型发生于5-21日龄,症状不明显,不易鉴别诊断。

药物选择一般选择青霉素类或四环素类药物。

2

仔猪大肠杆菌病

猪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常见的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三种。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1-7日龄左右的仔猪发生的一种急性、高死亡率的疾病。临床主要症状见剧烈腹痛、排黄色水样稀粪、迅速死亡。

 

仔猪白痢多发生在10日龄左右,临床上以排灰白色粥样粪便为主要特征,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低。多为饲养管理和天气变化引起。

 

药物治疗一般选用肌注头孢类产品,若猪场大肠杆菌腹泻较严重,可采用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做预防。

3

猪沙门氏菌病

猪沙门氏菌病又称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仔猪传染病。急性病以败血症为主,慢性病以坏死性肠炎为主。主要发生于6月龄以下的猪,1-4月龄多发。阴雨潮湿的季节多发。慢性型表现体温升高,病初便秘,随后腹泻,排灰白色或黄绿色恶臭粪便。

药物治疗一般选择头孢类、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

4

猪回肠炎

 

猪回肠炎又称增生性肠炎,是由胞内劳森菌引起的一种以猪顽固性或间歇性出血性下痢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急性型疾病主要症状为血水样下痢,病程稍长排沥青样黑色粪便或血样粪便,并发生突然死亡。慢性型常见于8-16周龄的猪,表现间歇性下痢,粪便变软、变稀,糊状或水样,有时混有血凝块或坏死组织。

药物治疗选择延胡索酸泰妙菌素类产品。

针对夏季消化道疾病的防控,做好严格的预防措施,做到猪场全进全出,坚持做好消毒和饲养管理能够大大减少腹泻发生率。一旦猪场发生腹泻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做好充足的饮水和电解质、能量的补充是很重要的。在饮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同时可肌肉或静脉注射5%-10%的葡萄糖注射液以补充能量,能够大大减少腹泻引起猪只死亡。

 

 

 
关键词: 饲养管理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