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养殖业正在一步步趋于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在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疾病也在相伴而生。像早些年“一片红”的附红细胞体病,到如今“一片蓝”的高致病性蓝耳病,以及“一片泻”的仔猪腹泻问题,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制约着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疾病的发生除了管理方面的缺失,更大程度上与国内猪场存在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有很大的关系。
免疫抑制是很普遍的病理现象,是猪的免疫系统受各方面因素的损伤而产生的。我们都知道,动物机体的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当免疫器官发生损伤或者免疫细胞活性受到影响时,将会抑制抗原的传递,阻碍或者切断免疫抗体的形成,使机体无法发挥体液免疫的功效。与此同时,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的数量减少、活性降低将直接导致细胞免疫的失败。进而导致机体整体免疫力下降,机体出现免疫麻痹和免疫耐受,造成疫苗免疫失败,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诱发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
诱发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做简单介绍:
Ⅰ疾病因素是引起免疫抑制性疾病最难避免和控制的因素
(1)猪瘟 CSFV先在扁桃体内复制,然后转移到周围淋巴网状组织,最终在脾脏、骨髓、内脏淋巴结和小肠淋巴结样组织中大量繁殖,最后侵入实质器官。感染猪瘟病毒后,CD4+、CD8+ T淋巴细胞大量减少,同时免疫细胞逐渐凋亡是导致猪瘟免疫抑制和持续性感染的重要原因。
(2)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PRRSV首先和猪肺泡巨噬细胞结合,在细胞内增值,引发巨噬细胞的崩溃,然后转移到局部的淋巴组织并进一步扩散到全身多处组织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中,造成免疫器官和淋巴细胞的坏死,机体免疫力的下降,从而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
(3)猪圆环病毒Ⅱ型 PCV-Ⅱ感染动物后,一方面使机体血液中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另外该病毒还能引起淋巴细胞凋亡,抗原递呈细胞递呈抗原能力减弱,同时降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机能,使病猪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4)猪气喘病 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猪气管上皮纤毛的脱落,纤毛功能降低,不能有效清除异物,进而波及下呼吸道,损伤肺泡黏膜,最终改变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及免疫调节的功能,抑制肺脏的免疫应答,造成免疫抑制,进而导致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其次,像猪伪狂犬病、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与副猪嗜血杆菌等都能使猪产生免疫抑制。这些病原微生物可以侵入各种免疫细胞和器官,使免疫细胞的活性降低,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造成猪免疫抑制。
Ⅱ.生产管理的不到位同样会导致猪免疫抑制性疾病
(1)应激因素 现代猪场的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饲养越来越密集,关于猪舍的保温与通风透气的关系始终无法平衡。猪舍拥挤、高浓度的氨气、过冷过热等应激条件下,猪体内会产生热应激蛋白等异常代谢产物,同时糖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导致胸腺、 脾脏和淋巴组织萎缩,造成了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的产生和分化及其活性受阻,抑制了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导致机体免疫抑制。这些关乎应激的问题不可小觑。
(2)饲料因素 饲料的霉菌毒素污染问题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霉菌毒素能降低动物机体的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的活性,抑制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产生,降低补体和干扰素的活性,损害巨噬细胞的功能,造成免疫抑制。
(3)药物因素 最大的问题即抗生素的“保健”,有人认为在猪群生长的几个关键阶段中定期添加抗生素,可以有效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准确地来讲这种行为叫做预防性投药,不叫保健。保健是要保持机体健康,而抗生素是治疗性药物,猪群长期摄入抗生素,不但不能提高抗病力,反而会导致机体肝肾、免疫器官受损,使猪群出现免疫抑制。
免疫抑制状态下的发病猪病情容易反复,同时疫苗免疫后免疫应答机制可能被某种病原所操纵而抑制免疫抗体的产生。某些猪场在免疫猪瘟细胞苗后发现抗体没有升高或升高缓慢,又给猪群接种了脾淋苗,但结果依然一样,这就说明猪有免疫抑制问题,并非疫苗的问题,机体的免疫系统被抑制,甚至损伤等,都会引起疫苗免疫后无法产生足够的抗体。在猪场中不同免疫抑制性病毒的亚临床感染是非常普遍的,但往往只有在同一个体发生二重或多重感染时,在它们的相互作用下,对个体和群体造成的免疫抑制及其病理反应才比较明显。
在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治中,崔治中教授曾经从一些鸡中同时检出3种甚至4种不同的病毒,其先发生感染的病毒并没有直接引起发病,以及其中相当多的病毒只是温和性病毒或要在一定条件激发下才会引起发病的事实,从而参考“条件致病性细菌”的说法,提出了“条件致病性病毒”的概念。并认为这一类病毒感染仅造成免疫抑制,从而促发其他病毒或细菌发病时,其致病作用才显示出来。其次,确实有一些病毒感染可引起典型症状和病变,但它只有在其他病毒感染同时存在时才表现出来。引据上述例子意在说明引起免疫抑制性疾病发生原因复杂多样,其因素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是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互为因果的,不能仅仅从单因素线性分析看待免疫抑制性疾病。
Ⅲ.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综合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合理规划生产 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营养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杜绝饲喂霉变饲料。猪舍要保持清洁卫生,加强通风换气,漏粪地板下污水池及时清理,合理布置养殖密度,为猪群提供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2)做好猪群的疫苗免疫 科学地使用疫苗,既不能免疫剂量不足,也不能超大剂量免疫,某些猪场检测抗体水平达不到标准,就加大免疫次数,加大免疫剂量,其结果只能导致猪群免疫麻痹,适得其反。所以应根据定期的监测数据合理安排整个猪场的免疫程序。
(3)定期做好猪群的监测 每隔一阶段对各阶段猪群进行采样,对常见免疫抑制性疾病进行抗体监测,每年至少进行两次抗体检测,评估该病在猪场的稳定性。通过监测,检出隐性感染或处于潜伏期的猪群,经补免后免疫抗体水平仍不高的猪只要及时淘汰,净化猪群,以免造成对整个猪群的感染。
猪免疫抑制性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各种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对于免疫增强剂和免疫调节剂而言,并非简单地应用即可产生作用,而是应该注重在生产中加强对猪群的管理,从全局看待猪免疫抑制性疾病,控制应激因素,加强对饲料的严格把控,采取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唯有如此才能在生产中逐渐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