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奶牛酮病监测与防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4-17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499
核心提示:酮病为奶牛特别是高产奶牛的常发病。随着奶产量的不断提高,隐性及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相应增加。为次,我们于2005年至2006年,研制了奶牛酮病检测试剂(酮粉试剂),用于奶牛场酮病的监测。首先,我们对某牛场成年母牛200头,产奶量平均8500千克左右的牛群产后酮病监测,隐性酮病的高达20%~35%。临床型酮病因病牛量明显的消化紊乱,神经症状而易被诊断,而隐性酮病患牛因无典型的症状表现,常未引起牛场的重视,造成的奶产量损失严重。因此,监测体液中的酮体含量,尽早监测出牛群中的隐性酮病牛并及时给予控制,则

酮病为奶牛特别是高产奶牛的常发病。随着奶产量的不断提高,隐性及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相应增加。为次,我们于2005年至2006年,研制了奶牛酮病检测试剂(酮粉试剂),用于奶牛场酮病的监测。

首先,我们对某牛场成年母牛200头,产奶量平均8500千克左右的牛群产后酮病监测,隐性酮病的高达20%~35%。临床型酮病因病牛量明显的消化紊乱,神经症状而易被诊断,而隐性酮病患牛因无典型的症状表现,常未引起牛场的重视,造成的奶产量损失严重。

因此,监测体液中的酮体含量,尽早监测出牛群中的隐性酮病牛并及时给予控制,则是奶牛场特别是高产牛场生产中应引起重视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

很早以前,国外学者对体液(血、尿、乳)酮体含量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在尿酮与血酮的研究中,Knodt(1942)指出,尿酮的含量约为血酮的4倍,故有使用酮病阳性率扩大的倾向;Adler(1957)用Ross法对奶和尿酮反应相互关系的研究指出,牛奶试验比尿酮反应更能准确地反应血酮的水平;Emery(1964)和Roggi(1966)指出,乳酮升高是酮病的早期症状,在保持牛群健康上,牛奶试验是有益的( Emery)[2]。因此,牛奶试验一直为临床所采用(Baird1982)。与此相反,Bazin(1983)对33头产后2~8周的奶牛血、奶进行了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分析,结果仅有一头显示酮病症状,故认为用奶酮值预测血酮值实用价值较低[4]。为此,我们特安排如下试验,选用产后1~15天的母牛,对其血、尿、乳进行酮体含量测定和酮体反应试验。

酮病的监测目的:

(1)了解高产奶牛血、尿和乳酮含量及其三者间的相互关系;(2)掌握产后病牛血、尿和乳酮含量变化规律,确定母牛病性,为产后母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3)通过酮体反应和酮体含量的比较,证实乳酮和尿酮试验在产后母牛营养代谢病诊断上的实用性。

材料和方法:场地和时间:2005~2007,永乐店牛场

牛只选择:(1)在健康母牛群中,随机选择产后1~15天的母牛,静脉采血15~20毫升,同时收集尿液和乳汁各20~30毫升分别放入清洁试管内。所有牛只饲养的管理条件一致,食欲、泌乳正常。(2)临床病牛的标准是食欲减退或废绝,奶产量减少,尿酮或乳酮在“?”以上。

测试内容与方法:(1)血、尿和乳酮定量测定:水杨醛比色法[9];(2)血、尿和乳酮定性试验用酮粉法。

结果与讨论:

一、健康母牛血、尿和乳酮含量及三者的相互关系

1.血、尿和乳酮体含量,结果见。

健康母牛血液、尿液和乳汁中,酮体三种成分所占总量的百分比,丙酮+乙酰乙酸分别为28.27%、31%和28.9%;β-羟丁酸分别为71.8%、69%和71%。可见,β-羟丁酸为健康母牛血液、尿液和乳汁中主要的一种酮体成分。

血、尿和乳总酮体含量分别为7.1毫克%、6.8毫克%和14.9毫克%。血液酮体值与Blood(1979,10毫克%)、Konllp-axuH(1981,1~6毫克%)相一致[7];尿酮值与Blood(1979,10毫克%)一致;乳酮值高于KonllpaxNH(1981,6~8毫克%)、报道结果一致。

乳酮来源于血酮。健康母牛乳酮含量高于血酮,这可能因为①乳汁是乳腺的分泌物,在合成乳汁的过程中,血流速加快,血流量增加,血流中酮体进入乳汁并于内蓄积,②乳汁成分与血液成分的差异,特别是牛奶中的蛋白、脂肪从量和质上都不同于血液。因而是否会影响水杨醛比色结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2.血、尿和乳中酮体含量的相互关系:经对25头母牛血酮和乳酮,13头母牛血酮和尿酮、乳酮和尿酮测定。

(1)酮间相关性:表2显示,健康母牛血液和乳汁中酮体间的相互关系数为0.86075,具有较高的可靠程度( p<0.01,此结果与Sohultz(1959)报道一致。他们认为,血酮与乳酮含量间有着密切关系。本试验证明乳酮和血酮间居于较高的相关性,即血酮可影响乳酮,血酮低、乳酮低;血酮高、乳酮也高。因此,在奶牛营养代谢的防制过程中,可以通过监测奶中酮体含量来早期诊断酮病。

(2)相关性;血液中的酮体可通过尿液排除,即尿酮来源于血酮。表(2)显示,健康母牛血酮和尿酮含量间相关系数为.8579,具有较高的可靠程度(<0.01),说明血酮可影响尿酮。血酮含量增加,必将引起尿酮含量升高。因此,长期以来,尿酮试验一直用于临床酮病的诊断。

Knodt(1942)指出,尿酮含量高于血酮。本试验中健康母牛血、尿酮体间差异不大,而在已患病的母牛中,尿酮含量明显高于血酮,与其报道一致。

(3)尿酮、乳酮含量间相关性:表(2)显示,健康母牛尿酮和乳酮含量间相关系数为0.3881,可靠程度较差(p<0.05),说明尿和乳汁酮体间相关性差。其原因乳是乳腺的分泌物,尿液是机体代谢产物,而血液中酮体进入乳腺,或通过肾脏进入尿中,不是简单的渗透作用,同时与饲料性状、奶产量、饮水量、尿量、乳汗和尿液和理化性质,乳腺和肾脏的功能等因素有关。

二、酮病母牛血、尿、乳中酮体含量变化规律

经对9例临床酮病母牛血、尿、乳中酮体含量测定,并与健康母牛比较。

(1)血、尿、乳中酮体含量的变化:奶牛典型酮病发生在泌乳初期阶段,其主要原因是产后食欲减少和乳腺对葡萄糖需要量增加。由于葡萄糖供应和需要之间失去平衡,血糖减少,胰岛素分泌不足,脂肪动员增加,则导致肝生酮增加(David 1982)[5]。因此认为,产后能量负平衡与血糖、血酮和乳酮呈明显相关(Andersson1984)[3]。

酮病牛血、尿、乳总酮体含量分别为18.5毫克%、28.5毫克%和27.5毫克,与健康牛相比,血酮含量增高3倍、尿酮含量增加4倍,乳酮增加2倍,其中以尿酮增加最多。

(2)血中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的变化:表(2)显示,酮病牛血中丙酮+乙酰乙酸比健牛增加4倍,β-羟丁酸增加2倍,说明病牛血中血酮体的增加主要是丙酮和乙酰乙酸的增加。

(3)乳中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的变化:表(3)显示,酮病母牛血中丙酮+乙酰乙酸增加5.8毫克%,β-羟丁酸增加6.1毫克%,相应,乳中分别增加7.1毫克%和5毫克%。充分说明,乳中丙酮和乙酰乙酸随着血中含量升高而增加,β-羟丁酸增加不明显,此与Sohultz报道一致。认为,乳腺能利用β-羟丁酸但不能利用乙酰乙酸和丙酮。病牛乳中β-羟丁酸的含量不随血中含量升高而增加,说明酮病牛乳腺利用β-羟丁酸的能力和健康牛没有差异。

(4)尿中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的变化:表(3)显示,病牛尿液中丙酮+乙酰乙酸分别比健牛尿液(1.7毫克/114.4毫克)和血液(2.0毫克/14.4毫克)增加约7倍;而β-羟丁酸比健牛尿液(4.8毫克/14.4毫克)和血液(5.1毫克/14.4毫克)增加约3倍,说明尿中丙酮和乙酰乙酸比β-羟丁酸增加的多。

三、血、尿、乳中酮体反应与酮体含量的关系

亚硝基铁氰化钠与乙酰乙酸和丙酮反应呈紫色,酮粉法即由此原理而制定。为证实酮体试剂的实用性,用产后15天内的14头牛,进行了血、尿、乳中酮体反应与酮体含量测定。

血、尿、乳中酮体反应与酮体含量。

(1)酮体“-”、“~”、“±”反应,乳汁占78.6%,血液占63.8%,乳汁 >血液;“升”反应,血液占21.0%,乳汁为0,血液>乳汁。(2)当血总酮体为19.7毫克%,丙酮+乙酰乙酸8.9毫克%,血酮呈强阳性反应时,乳酮才出现较弱的阳性反应。上述两点说明,乳酮反应敏感性较差,除了受本身丙酮+乙酰乙酸的含量影响外,是否还可能受乳汁的理化性质如酸碱度、脂肪、蛋白质等因素的影响,尚待研究。

血、尿酮体反应与酮体含量。(1)酮体“-”、“~”、“±”反应,血液占64%,尿液占50%,尿液 <血液;(2)“+”反应,血液占14%,尿液和血液相等。(3)“升”反应,血液占21%,尿液占35.7%,尿液>血液。上述结果说明,血酮呈阴性反应,尿酮反应可能呈阳性;血酮反应呈弱阳性,尿酮反应可能呈强阳性,尿酮含量显著高于血酮(36.4毫克/10.7)。说明尿酮和血酮反应不一致性,临床上有使酮病阳性率扩大,出现假阳性酮病牛的可能,此结果与Schulfz(1958)报道一致[1]。尿酮高于血酮也可能与饮水量、尿量、尿酸度与继发性疾病有关。

结论:

1、健康母牛血液中含有一定量的酮体。乳酮、尿酮来源于血酮,血酮与尿酮、血酮与乳酮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即血酮含量可影响乳酮和尿酮含量。故可用乳酮和尿酮试验来预测血酮含量。乳酮与尿酮间相关性较小。经定量测定后,产后健康母牛血酮7.1毫克%、尿酮6.8毫克%、乳酮15.0%,此值可作为产后黑白花牛正常参考值。

2、高产乳牛产后发病的特征是血、尿、乳总酮体含量一致增加。酮体的升高主要表现为丙酮和乙酰乙酸的增加。其发病原因是能量负平衡所引起,故在产后疾病早期诊断中,体液酮体的监测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措施。

3、乳酮试验具有方便、简单易行之优点,但灵敏度低于尿酮试验,只有当血酮含量较高时,才出现阳性反应,故有使亚临床酮病牛漏掉的可能。尿酮试验反应明显,灵敏度高,但见血酮含量不高而尿酮试验反应明显,扩大了酮病阳性率的范围;因其收集不便,延迟诊断时间,致使临床诊断受限制。

可见,乳酮与尿酮试验各有利弊。在目前尚无更为准确、可靠、方便易行的酮体监测方法的情况下,乳酮和尿酮仍可在营养代谢病的临床诊断中继续采用。

 
关键词: 饲料 奶牛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