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造成猪群亚健康状态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3-18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一天  浏览次数:285
核心提示:当前,猪病越来越多,病毒的变异速度越来越快,一些销声匿迹多年的病原又有卷土重来之势。据了解,除了微生物本身的遗传变异因素外,许多社会因素导致的猪群亚健康状态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抗生素的滥用,重金属、微量元素过度添加,动物源性饲料的不规范生产和使用,生物制品监控不严导致的不规范使用,单一目标导向的选育和引种,单一目标导向而不考虑动物福利的技术管理措施,对生物安全的漠视,气候变暖……凡此种种,导致猪群体质普遍下降,削弱了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病原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更使猪群的承受力变得更加脆弱,而且愈

当前,猪病越来越多,病毒的变异速度越来越快,一些销声匿迹多年的病原又有卷土重来之势。据了解,除了微生物本身的遗传变异因素外,许多社会因素导致的猪群亚健康状态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抗生素的滥用,重金属、微量元素过度添加,动物源性饲料的不规范生产和使用,生物制品监控不严导致的不规范使用,单一目标导向的选育和引种,单一目标导向而不考虑动物福利的技术管理措施,对生物安全的漠视,气候变暖……凡此种种,导致猪群体质普遍下降,削弱了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病原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更使猪群的承受力变得更加脆弱,而且愈来愈多的新病种增加了猪群免疫组织的负荷量。

1“亚健康”状态对猪群的危害

猪群一旦出现“亚健康”状态,首先表现食欲不振,时常有部分猪只吃料不正常,时多时少,有的干脆不吃料;猪群活力差,不爱运动,有时饲养员驱赶也不愿走动;猪的眼角分泌物明显增多;肠道功能紊乱,常有下痢,对营养物质吸收率低;排尿量減小呈黄色至黄红色,异味很浓;粪便量减小,粪干硬,呈球状,或部分发软;猪群生长缓慢,背毛粗乱无光泽;个体发育不匀称;身体形态呈条状,膘情差;猪群皮肤病发病率上升;免疫力低下,对病毒和细菌等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时常有病猪出现并有增加的趋势;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易发生呼吸道疾病、寄生虫病、沙门氏菌病和肠毒综合症,且反复发作。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猪群,如果其防御适应能力战胜了外界的应激因素(如冷应激、热应激、饲料营养过剩或缺乏外来病原应激等),则猪群不会发病,从而使猪群发展到健康状态或维持“亚健康”状态;相反,若外界应激因素占优势,不断地对猪群进行损伤,会使猪群迅速发展到疾病状态,根据其损伤程度的不同,轻则用药或改善饲养管理后可治愈,重则使猪场处在大面积发病状态。

2猪群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

造成猪群“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是免疫抑制性疾病、饲料中的霉菌毒素、恶劣的饲养环境和不规范的生产管理等。

2.1免疫抑制性疫病的普遍存在

免疫抑制性疾病广泛存在于我国的猪群之中。免疫抑制性疫病除了直接危害猪群健康以外,更为严重的是造成机体免疫抑制,可使多种病毒、细菌、寄生虫同时乘虚而人,造成多种疫病继发感染,使病情加重、药物的有效性差,以及疫苗免疫接种失败,故有人称之为“钥匙病原”。常见的有猪呼吸繁殖障碍综合症病毒、猪圆环病毒II型、猪伪狂犬病毒、猪瘟病毒、猪流感病毒等,这类病原可引起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猪支原体肺炎、猪萎缩性鼻炎、仔猪副伤寒、猪大肠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等继发感染。

2. 2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影晌

至少有一百多种能产毒素的霉菌可以污染饲料。霉菌无处不在,只要温度在10℃以上,饲料水分在11.5%以上,霉菌就可以生长繁殖。气温在22~30℃为霉菌繁殖最适温度。可见霉菌污染饲料的条件相当宽松,又因其对猪危害严重、被损系统多、影响时间长、常具隐蔽性,所以霉菌毒素污染成为饲料品质不良的第一要因。猪业生产中,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不仅表现在其毒性作用上,还因为霉变降低了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这些霉变主要发生在玉米,而玉米是各类猪的主要能量饲料,如果猪场出现某一种类的猪发生霉菌毒素危害,应毫不犹豫地针对全群采取措施,方可最大限度地维护猪只福利。临床上,霉菌毒素多呈复合型危害猪只,远比单一霉菌毒素危害大,即或剂量小到十亿分之一,虽不显现症状,但已产生了免疫抑制。

2. 3 恶劣的饲养环境

主要包括温度和空气质量。

2.3. 1猪舍温度的控制

长期以来,人们已知寒冷和炎热与疾病发生有着密切联系,如果温度控制不好,会危害猪群的健康。寒冷使仔猪相互拥挤扎堆来寻找温暖场所,这种热调节行为可使哺乳的活力下降,从而减少母乳的摄入量,使仔猪的抗病力降低,仔猪容易染病或死亡;育肥猪受冷应激时,可使猪体失热过多,其机体产热又不能及时完全代偿,使猪群着凉感冒;同时寒冷能促使猪群反射性的增大采食量,减少饮水量,从而加剧了猪群抵抗力降低的趋势。而夏季持续的高温天气对5周龄以上的猪群的健康有很大影响;猪群在热应激下通过降低食欲,改变内分泌状态,来减少产热量增加体热的散发,这样就造成猪群的营养摄入量不足,使其动用自身的物质代偿,造成某些营养物质如钠、钾、维生素、酶等缺乏,从而使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当气温升高到一定限度时,猪群出现呼吸加快,在严重的热应激下呼吸急促并张口伸舌,唾液直流进行热调节性喘息,猪每分钟最高呼吸次数可达350次左右。这些都是造成猪群“亚健康”状态的诱因。

2.3.2猪舍环境空气质量的控制

猪舍内受到密集猪群的呼吸,排泄物和生产过程中有机物的分解,有害气体要比舍外空气成分复杂,含量亦高。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氨和硫化氢的含量大大增加,其次是二氧化碳、—氧化碳、甲烷、粪臭素的含量增加,特别是封闭式猪舍,如果通风不良卫生管理不善,这些有害气体含量会迅速升高造成猪群慢性中毒,使其抵抗疾病能力减弱,甚至急性中毒。实践正明,猪群长期处于低浓度的氨中,对猪的繁殖与呼吸综合症(蓝耳病)和其他传染病的抵抗力显著减弱,在氨的毒害下炭疽杆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的感染过程显著加快;若长期处于低浓度硫化氢的环境中,猪群体质变弱,免疫力降低,易发生胃肠炎、气管炎、鼻炎、结膜炎、肺水肿、心脏衰弱等;高浓度的硫化氢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引起窒息和死亡。

2. 4不规范的生产管理

2.4.1预防性药物使用不合理

“是药三分毒”,指的是大多数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毒性和机体损伤,这损伤程度与药物使用的剂量和时间呈正比。某些猪场预防疾病的主要方法是长时间、大剂量、多品种添加药物,殊不知这些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会损伤肠道有益菌群屏障而且会造成肝脏、肾脏的损伤,影响其正常功能的发挥,某些药物还会影响机体的骨髓造血机能并对心血管、呼吸功能造成损伤,影响某些体细胞和酶的正常代谢。机体代谢药物的某些器官被损伤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使机体的抵抗力快速下降从而影响其健康状态。

2.4. 2疫苗影晌

接种疫苗对于猪群来说是一种较强的应激,在疫苗刺激猪群产生抗体的同时也会对其免疫系统造成一定损伤,影响其正常功能的发挥。

2. 5外来病原入侵

机体和病原之间是矛盾的,是相生相克的,通常情况下猪群与其所处环境中的病原之间形成一种协调动态平衡状态,猪群己对该病原产生较强的抵抗能力,病原对健康的猪群是不会产生任何的损伤作用,但对外来病原几乎没有抵抗力。如果通过引种、猪只倒流、人员和物品携带外来病原感染猪群,将会对其造成损伤,这种损伤程度与猪群的健康状态之间成反比,即猪群的健康状态越好,病原对其造成的损伤程度就越小;反之对猪群的损伤程度就越大。猪群感染外来病原后,只有通过逐渐适应并产生相应的抗体来适应这种协调的动态平衡状态,在对其产生抗体的过程中,会使猪群的抵抗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外来病原感染是猪群从健康状态发展到“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3猪群“亚健康”状态的控制

3.1加强猪舍的环境控制

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猪群才能保持健康的体魄,其生产潜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现代化猪场更加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在解决通风和保温技术环节中,更多地融入了人性化的思想。不难理解,只有使猪活得舒服,才有可能使猪健康生长。猪舍环境的任何干扰,都会对猪群产生应激,诱发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因此,猪舍要保持清洁卫生、防热降温、防寒采暖、防潮排水、通风换气,为猪提供适宜的温度与湿皮,阵低氨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规模化养猪场要彻底实现养猪生产各阶段的全进全出,至少做到产房和保育两个阶段的全进全出。饲养密度要适中,不同年龄的猪应分群饲养,从而減少和降低猪群之间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II型等病原的接触感染机会,尽可能地降低猪群的感染率。

3. 2减少免疫抑制性疾病对猪群的危害

3.2.1最大程度地保持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II型阴性猪群

保持猪群中无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II型感染,这对于一般规模猪场是不容易做到的。对于检疫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II型阴性场或新建场,首先要求把好引种关,由核心种猪场或信誉好的种猪场提供所需的后备种猪,切实做好产地检疫,确认健康后方可引入,而且须有一整套完善的、科学的生物安全防疫体系做保障。

3.2.2营养水平应满足不同生理阶段猪群的生长需要

由于免疫抑制性致病因子可导致猪群的免疫功能下降,因此,提高猪只免疫功能,通过提高猪群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水平,提高饲料的质量和断奶猪的采食量,保证仔猪充足的饮水,以提高猪群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从而降低继发感染的发生率和由此造成的损失。对于保健性中药添加剂可适当使用,增强猪只抵抗力,修复受损的肝肾等实质器官。

3.2.3科学使用疫苗,合理制定免疫程序

目前,预防传染性疾病,尤其病毒性疾病,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仍然是疫苗接种。猪场在制定疫苗接种程序时,往往会遇到在某一时间段需要接种的疫苗较集中的情况,使接种的疫苗之间可能产生相互干扰,为此,确定免疫程序应区分轻重缓急,一般本着危害严重、发生后无有效治疗措施的烈性病毒性疾病优先预防的原则(如猪瘟、口蹄疫),对病毒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宜在配种前就做好预防,重视对后备母猪及种猪的免疫,尽可能地提高母源抗体水平。同时,针对目前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II型感染尚缺乏切实有效疫苗的实际情况,应对有较成熟控制技术的疾病积极做好免疫预防工作,比如猪瘟、猪伪狂犬病和猪气喘病等。

3.2. 4建立完善的药物预防方案

适当应用药物控制猪群的细菌性继发感染。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病感染的危害更多体现在感染猪群的继发感染。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病感染的猪群由于免疫功能的损害,易引起—些细菌性的继发感染,因此建议在妊娠母猪产前和产后阶段,哺乳仔猪断乳前后、转群等阶段按预防量适当在饲料中添加多西环素和泰妙菌素以防治猪群的细菌性(如肺炎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附红细胞体等)继发感染;适当添加黄芪、板蓝根、大青叶等中药,增强猪只抵抗力,修复受损的肝肾等实质器官:同时在日粮中适当添加电解质、多种维生素降低应激造成的影响等。在母猪群饲料中适当添加霉吸附剂,尤其是在夏季,注意选择有效的防霉剂及毒素吸附剂。

3.2.5重视猪群疫病监测工作,严防外来病原入侵

对猪瘟、蓝耳病、猪伪狂犬、猪链球菌病、圆环病毒感染等,要加强对免疫抗体进行监测,或对强毒抗体或抗原进行检测。规模化猪场一般每季度监测1次或一年监测2次。如果每次监测抗体阴性率没有明显变化,免疫抗体效价达标,证明该病在该场的控制是稳定的,说明饲养管理、卫生防疫工作是有效的:相反,则说明该猪场在某些方面还存在问题,应分析原因,积极采取措施,消除隐患。选择高效消毒液加强猪舍及环境的消毒,降低猪场环境病原微生物的数量。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