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老兽医教你如何防治“猪咬尾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9-10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209
核心提示:猪咬尾症,又称为猪恶癖症、异食癖、反不适综合症等。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由于仔猪断奶过早、养分代谢机能失调猪“咬尾症”,又称为“猪恶癖症”、“异食癖”、“反不适综合症”等。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由于仔猪断奶过早、养分代谢机能失调、味觉反常、疫病防治不科学等各种应激都能够形成猪彼此咬尾、咬耳的现象,严重影响生猪的卖相和健康。据有关资料研究:猪发生该病后,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要比正常猪群降低26.4%。猪群咬尾、咬耳症的危害:引起猪群的咬尾、咬耳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剩半截,重者把尾巴咬

猪咬尾症,又称为猪恶癖症、异食癖、反不适综合症等。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由于仔猪断奶过早、养分代谢机能失调

猪“咬尾症”,又称为“猪恶癖症”、“异食癖”、“反不适综合症”等。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由于仔猪断奶过早、养分代谢机能失调、味觉反常、疫病防治不科学等各种应激都能够形成猪彼此咬尾、咬耳的现象,严重影响生猪的卖相和健康。据有关资料研究:猪发生该病后,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要比正常猪群降低26.4%。

猪群咬尾、咬耳症的危害:引起猪群的咬尾、咬耳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剩半截,重者把尾巴咬光,有些猪还会咬耳朵或腹部。被咬伤部位如不及时处理治疗,可引起伤口感染,造成关节红肿、跛行,局部炎症和组织坏死,胴体品质降低,甚至因治疗不及时而死亡。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防治。

发病原因

(一)饲料营养方面。当饲料营养水平低于饲养标准,满足不了猪生长发育营养需要,缺乏蛋白质或氨基酸、饲料的能量过高、粗纤维过低,日粮中的各种营养成分不平衡(如矿物质,微量元素)、各种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不足及比例不协调,均可引起咬尾症。当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偏低或必需氨基酸(例如赖氨酸)缺乏、蛋能比不平衡时,猪体内蛋白质的代谢会发生紊乱,并表现兴奋互咬。矿物质。日粮中矿物质的含量高低与猪群咬尾症密切相关。维生素。B族维生素是体内许多相关代谢酶和辅酶的重要组成成分,B族维生素缺乏,则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其代谢紊乱,引起味觉异常,导致异食癖和内分泌失调,并引起动物烦躁和改变摄食行为,增加动物的攻击性。所以日常饲喂中,我们要保证猪群的营养的均衡。

(二)环境卫生方面。首先,当环境单调时,猪很容易被其他猪摆动着的尾巴吸引。其次,环境突然变化,如光照过强,猪处于兴奋状态而烦燥不安,均会引发猪咬尾症。所以我们日常要加强猪场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三)遗传因素以及个体差异的影响。遗传因素,如杜洛克的杂交一代以及纯种长白猪的咬尾现象都较为严重。

(四)其他原因。同一圈内饲养不同品种的猪,因习性不同也易发生撕咬。另外,猪有争斗和领域行为,在领地受到侵占或威胁时,群内咬斗次数、强度和攻击行为增加,特别是在转群或合群之后,更易发生争斗。争斗形式有两种:一是咬对方的头部,二是在舍饲猪群中咬尾争斗。此外,猪患体外寄生虫后,由于骚痒猪在墙壁和栏杆上磨擦,引起皮肤破溃,也可引起其他猪只啃咬。猪患狂犬病、贫血、佝偻病、严重腹泻、胃肠炎、气喘时,由于营养缺乏,也易导致咬尾症的发生。所以日常饲养中,我们多注意和观察猪群状态。

临床症状

猪的咬尾症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是损伤前期。这期的特点是一只猪把另一只猪的尾巴放在嘴里轻轻地吸吮、咀嚼,被害猪能接受并忍受吸吮和咀嚼行为。接着就发生第二期即损伤期,尾巴被咬伤,出血,患猪对咬尾反抗、逃避。患猪尾巴因细菌感染而发生炎症。创伤可分为轻度创伤,只有末端被咬伤;中度创伤,被咬掉的尾巴至少有一半;严重创伤,尾巴被全部咬掉,只剩一点残根。

尾巴受伤后的扩散途径有三种。第一,尾巴有一条直静脉,能很快扩散感染,主要到达肺脏;尾的侧面有纵静脉窦,进入侧皮静脉后,到达椎管的纵静脉窦,扩散到全身。第二,尾的创伤不仅是皮肤损伤,同时尾肌和尾椎也发生损伤,引起邻近组织脓肿和尾椎骨髓炎,感染扩散到荐侧淋巴结、肛门直肠淋巴结,有时这些淋巴结发育不充分或完全没有,直接使病菌进入淋巴管,最后进入后腔静脉。第三,感染脑脊髓液后,扩散到其他器官,出现后躯或脊椎前段脓肿,肺的感染,这个途径危险性更大。

 
关键词: 生猪 养猪 饲料 动物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