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寄生虫病种类
寄生虫病划分大多按照寄生虫的种属进行分类,但生产中限于人员的专业层次及经验水平,大多以体内和体外两种方式进行寄生虫病的划分。为了便于一线人员参考本文将其分为体内和体外寄生虫两种类群。
1.1. 体外寄生虫
体外寄生虫是与体内相对的一种概念,此类寄生虫存在于猪只皮肤层(含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并引起相应部位的病变,如溃疡、剧痒、脱屑等症状。目前来说对猪危害较大的体外寄生虫主要是螨虫。螨虫寄生于猪皮肤时,经历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在皮肤内采用挖掘隧道式方式前行,从而对经过部位的皮肤和毛囊产生损害,外观表现剧痒、病变皮肤脱毛、结痂和增厚为主要特征,后期甚至会形成化脓灶。如果不对进行处理或处理方式不当,则会继续表现为进行性消瘦、甚至死亡。发病时,一般先从头部开始出现而后逐渐向后蔓延;该病无明显年龄差异,但近来发现在很多猪场出现了产房内的严重感染,这样的感染对小猪成活率和后期生长影响非常严重。
1.2. 体内寄生虫
与体外寄生虫相比,对猪危害较大的体内寄生虫种类较多,如对猪影响严重的肺丝虫、线虫(食道口线虫和小袋线虫)、弓形虫和球虫;具有较大公共卫生学意义的蛔虫、旋毛虫、囊尾蚴和吸虫等,其中以猪蛔虫、弓形虫和球虫的影响最为显著和常见。这类寄生虫寄生于猪只体内后通常出现危害的时间要晚于体外寄生虫,且前期的症状非常不明显,一般表现为感染猪只消瘦、咳嗽、腹泻或发热等,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而且猪只的此类病变在其他传染病过程中也经常见到,很多猪场在出现此类问题后一般都会先从病毒或细菌性传染病角度考虑病因并进行治疗,由此延误了很多治疗时间。
2. 防控措施
根据研究,能够寄生于猪体并对其产生危害的寄生虫有上百种,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地区环境气候条件的差异及猪场生产方式和规模化程度的不同,全国范围内各地区流行的优势寄生虫种类差异较大,甚至独成地方特色;同一区域内的不同猪场在寄生虫的流行种类上也有一定差别,所以猪场在进行寄生虫病的防控时应因地制宜的采取针对性措施。
2.1. 药物
药物是目前猪场应对寄生虫病的主要措施,生产中常见的药物其成分主要为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左旋咪唑、芬苯达唑、阿苯达唑和磺胺类药物等。其中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同属一类,为大环内酯类药物,目前多采用微生物发酵工艺获得,自被研制成功以来,其药效经过大范围应用证实具有广谱驱虫活性,对各类体内外寄生虫如线虫、螨虫等均有效,但对绦虫、吸虫等无效,尤以对体外寄生虫螨虫效果最为明显,同时由于该药驱杀效果显著、用药量极小,所以被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开发出了多种应用剂型,如针剂、预混剂、涂擦剂等;左旋咪唑属咪唑并噻唑类药物,其对线虫驱杀效果明显,除此之外如果应用得当还可以增强猪只的免疫机能;芬苯达唑和阿苯达唑属苯并咪唑类药物,其驱虫谱比左旋咪唑广泛,尤以对体内寄生虫如吸虫、绦虫和线虫敏感,此类药物在水中溶解性低所以多被制成预混剂给猪只饲喂使用;磺胺类药物是目前养猪生产中用作抗弓形虫的主要药物,如果应用时机得当则效果显著。
应用药物进行寄生虫病防控时,猪场应首先明确场内流行的主要寄生虫种类,然后选择针对性强的药物,以预防为主进行投药。如果猪场不具备相应条件,则可以选择抗虫谱广的药物进行使用,其中尤以针对体内和体外寄生虫两类药物的组合使用为佳,如伊维菌素类药物与阿苯达唑类药物的配伍使用。
药物选择好后,就应着手制定相应的驱虫程序。由于猪场规模越来越大,针对个体猪只单个给药的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的养猪生产模式,因此笔者建议预防时,应采取对猪群群体化集中给药方式,种猪群可以每年进行3-4次的集中驱虫;仔猪群则可以根据生产安排,进行不同生产阶段的批次给药驱虫,以提高驱虫效果。
另外,如果是对处于寄生虫感染发病阶段的猪只进行用药,笔者建议除了要进行大群给药外,还应对发病严重猪只进行单个给药,如注射相应药物的针剂,特别是在面对螨虫和弓形体感染时尤其要注意。
2.2. 管理
与其他疾病的防控一样,加强管理对控制寄生虫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是由于寄生虫病的发生一般都需要一个完整的传播链,且很多都要经过多种动物依次传递,才能导致最终猪只的发病。所以对寄生虫病来说,强化管理措施的执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管理上笔者建议特别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严格卫生清洁制度,及时清洁猪舍,特别是在药物预防期间;
第二:控制外来其他动物的进入,如狗猫等;
第三:给猪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虽然随着现代化养殖技术的应用,寄生虫病的发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特别是一些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已经少有发生,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一些大型规模化猪场中还是存在寄生虫病的发生,这些寄生虫病除了其自身致病特征外,主要表现为影响猪只增重,从而使猪场产生极大的饲料浪费,这无形中增加了猪场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养殖利润。因此寄生虫虽小,还需养猪人员继续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