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这些在海水里游起泳来如同绅士跳舞一般的小东西不仅是非常名贵的观赏鱼,而且还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素有“南方人参”之称。但由于海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极高,加之目前国内对于海马的生物学研究还不系统,能够进行产业化养殖的少之又少,因此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近日,记者从福建泉州获悉,该市一家水产养殖公司成功繁育出30余万尾线纹海马,实现了海马的产业化养殖。此外,该公司还首次引进台湾库达海马新品种并繁育成功,通过将大海马、三斑海马、刺海马等杂交混养,实现了多品种海马的规模化养殖,成为国内首家海马养殖产业化示范基地。
与海马“第一次亲密接触”
福建泉州惠安县的青山湾畔,在这个紧挨着海边的村子里,近年来发展起了不少水产养殖相关的企业,其中就有福建港德水产有限公司。作为福建海洋产业龙头企业的海水养殖示范企业,港德水产公司在当地业界颇有声望,公司副总裁兼技术总监郭炳坚是有着20多年的育苗技术研究及推广经验,曾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全国“三农”科技金桥奖先进个人,以及2013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的专家型老总。
郭炳坚带着记者参观海马养殖基地,跟这些可爱的小家伙们来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只见养殖基地内分为好几个区,有海藻培育区,实验区,还有大小海马等不同的养殖区。
在小海马养殖车间,记者看到整整齐齐排着两列共几十个大缸,靠左侧的一列大缸里养着密密麻麻、大小不同的小海马,原来是按照出生日期分开喂养的,大大小小的海马让记者看花了眼,他们有的悬挂在树枝上,有的悠闲地游着泳,还有的正在一口一口吞咽美味。郭炳坚低声告诉记者:“海马的抗应激性比较差,如果闹出的动静太大,很容易导致减产。”
而在车间右侧并排着的十几个大缸,里面都盛有海水,一眼看去记者并没有发现有海马的踪迹,仔细一瞧才发现里面有大批大批淡黄色的小虫子。一位工作人员正拿着工具打捞着,将它们放进旁边的一个盆子里。记者了解到,这些是专门为海马准备的食物,而早在海马搬进来之前,工作人员就已经提前养殖了。“这些小虫子是卤虫,是专门供给海马的食物。海马的游动速度比较慢,但跟青蛙一样却只能吃到活动的东西,卤虫是他们比较好的食物,而为了杜绝病害,我们就自己培养饵料,然后喂养。”郭炳坚告诉记者。
出了车间,郭炳坚介绍说,“现在国内的海马养殖太少了,还不足市场需求的0.1%,我们每年要花费大量的外汇购买海马。从全球来看,目前海马年需求量大约1.5万吨,而实际年产量还不足2000吨,远不能满足需求。所以,如果能实现海马的产业化养殖,将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于是,郭炳坚开始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搜寻关于海马养殖技术的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在福建省科协海外联络部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引进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林俊达教授的海马研发团队与福建港德水产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近海海马养殖项目的合作,并于去年5月份引进了第一批600对海马亲本。
娇贵的海马
海马是引进来了,但令郭炳坚没有想到的是,海马竟然如此娇贵。此次引进的亲本品种是美国线纹海马,根据了解,与国内目前养殖的三斑海马、大海马相比,线纹海马幼苗的成活率比较高,即便如此,线纹海马的养殖难度依然不小,而其要求的生长环境也比海参、鲍鱼及虾蟹等传统养殖品种苛刻了许多。
由于事先学习掌握了很多国内外海马的养殖技术,对于成年亲本海马的养殖,基本没有碰到什么问题。但是随着一批批小海马苗的出生,问题也随之出现了。首先就是小海马苗气泡病的问题,这在国际海马养殖界还是一个难题。看着一批批刚出生没几天的小海马由于身体长出气泡而无法下沉,不能正常游泳甚至进食,最终导致死亡,郭炳坚心急如焚。他通宵查阅资料,跑到广东、海南、浙江、山东等科研院所和相关单位寻求帮助,几个月下来,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以及无数次的实验,郭炳坚终于找到了气泡病的发病机理,一举攻克了这个世界性的难题。“现在我的海马苗基本没有气泡病的影响了,成活率也已经超过了70%。”郭炳坚自豪地说,攻克了技术难题,该公司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六项,国际发明专利—项。相关事迹先后被各大媒体宣传报道。
当然,养海马还有很多的条件,郭炳坚告诉记者:“海马对温度、光照等条件要求比较敏感,所以对于车间内的温度以及水温我们也是严格控制的,现在我们的水温基本上都控制在22℃到28℃之间,而且在车间内我们也专门安装了可调控的光照系统,根据不同时间海马的需求进行调节。此外,包括溶氧量、盐度等因素都是影响其存活率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对于海马的生活环境给予了最严格的控制。”
“再就是刚才我跟你说的,海马的抗应激性比较差,为了让它们更加适应环境,我们也在养殖的缸体里放置了一些附着基,比如木条、树枝、海草等,来模拟海洋环境。”郭炳坚说。
繁育快,经济效益高
虽然如此娇贵,但在郭炳坚看来,海马的用途广,销路大,市场上供不应求。对于海马养殖带来的经济效益,郭炳坚毫不掩饰自己的自豪感。“海马的繁育能力很强,我们当初引进的600对海马亲本,截至目前,已经繁育出30余万尾海马小苗,预计到第一批海马完全产完之后,将会繁育出50万尾左右,到明年预计我们生产的成品海马将能达到100万尾巴左右。到那时候,产生的利润就有过亿元。”郭炳坚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渔民捕捞上来的野生海马,半晾干之后每50克就能卖到400多元。“目前我们生产的亲本海马每对价格500元左右。”郭炳坚说。而由于目前能够产业化养殖海马的企业几乎没有,到现在,公司已经先后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其中不乏同仁堂、英特医药等知名企业。“下一步,我们也将会发展海马的深加工,生产胶囊、保健品和即食产品等,进一步扩大企业的产业链,从长远来看,每个环节都可以带来很大的利润。”郭炳坚说。
海马的药用价值很高,民间有“南方海马,北方人参”的说法,具有补肾壮阳、强心催生、舒筋活络、去痰散结、消炎退热、去痛止血之功效。历代古医籍和我国药典历次版本中都有收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海马有“温肾脏、壮阳道之功效”。目前海马除直接用于治病外,还可用于制造各种药品和保健品。光靠野生海马根本无法满足对海马的消费需求,人工繁育成功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