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养殖业自2001年发展以来,经历了五年“治病时代”,十年“防治病时代”,如今应该进入“抗病时代”了。十五年来,养殖户为海参治病、防治病所付出的代价很大,但并没能挽救海参因病造成的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低状况。这种状况连年困扰着养殖户。无论从海参健康、食品安全、养殖效益还是环境污染的角度来看,将抗病技术应用到海参养殖过程中,已势在必行。
推广海参“抗病”理念,并运用“经典保健+环境修复”养殖技术模式,让众多海参养殖户尝到了养大参,出产量,品质好的甜头。我们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总结出来的稳定成熟、行之有效的养殖模式,为海参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海参养殖“经典保健+环境修复”(植物活性能量物质+微生物)技术模式简介:
1.防病抗病。每年春季、秋冬季泼洒“植物活性能量物质全效倍力健”各3次,选择化冰排淡,换水后泼洒,时间间隔15-20天,可选择投苗前泼洒一次。
2.改善底质。进入5-7月采取“生物底改+化学底改”的方法,使用生物底改王,益参菌,臭氧底改片等利于改善底质的物质。
池塘管理技术要点:
1. 防控海藻过度生长及死亡。大型海藻繁殖过旺宜采取人工捞除,药物控制,枯草芽孢分解等综合管理措施。
2. 防治底臭缺氧。采用机械增氧,泵源抽水喷刷底部污物堆积处,加强进排水等综合治理方法,尤其重视高温季节换水条件有限的池塘底质治理。
【案例分享】
案例1:山东东营河口新户永河盐场 孙弓坤
50亩参圈,一口塘,2010年至2014年共计出参2500斤。2013年夏季遭遇高温底热,大量海参缺氧漂浮死亡,损失巨大。
2014年11月,由于水质混浊,海参一直不下滩,连续泼洒3次“全效倍力健”,并配合少量净水化学品。2015年二月以后,水质变清澈了,海参逐渐下滩,活动摄食。这一年里共泼洒了8次,夏季海参没有漂参现象,周围近30个圈都有漂参。秋季海参大量出爬,生长发育快,活动力强,粪便粗多。滩底质非常好,底部2-8公分底泥都闻不到臭味。2016年春季收获10000多斤,是前4年总产量的4倍还多,而且存池的海参至少有10000多斤,海参遍布滩底,健康状态相当好。
他个人总结了几年的海参养殖经验得出:每年夏秋季投放一次小苗100-200斤(每斤几千头)小苗;然后泼洒“全效倍力健”7-8次,再配合少许底改产品。参苗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产量高,并且海参皮板非常好,用过后,皮板可达5个3以上。
案例2:河北乐亭姜各庄二节村三道沟沟西 蔡跃军(右)
50亩参圈,一口塘,自2013年以来,连续3年使用“全效倍力健”,每年5次,春季3次,秋冬季2次,夏季配合使用几次生物底改和化学底改(生物底改王+臭氧底改片)。每年产量都维持在15000-18000斤之间,而且春秋季很少看见有病的海参。因为滩脖子长,以及潮水原因,平时并没有太多的换水量,仅依靠泼洒“全效倍力健”维护海参健康和修复底质环境。每年总投苗量为1600多斤(每斤100-200头),苗种成活率高,生长快,皮板质量高。
案例3:辽宁葫芦岛市绥中县小庄子镇大渔场村 张玉才
50亩参池,2013年开始使用“植物活性物质-全效倍力健”每年使用6次,放苗1500斤(每斤100-200头)小苗,夏季采用微生物+化学综合改底措施,每年收成品参及手捡苗13000-15000斤。同时,套养的车虾每年可收800斤。春秋季很少看见有病的海参。海参能长出大参,皮板质量好,根本就没有鼓泡参,果冻参,面包参的情况出现。春季换水量是小进小排,夏季大排大进,海参抗应激力强,夏季回礁晚,春季出礁早,下滩好,活力好。大型海藻长得少,可控制性好,底质好,6年没有清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