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的养猪生产正朝着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的问题频繁地发生,国家的政策倾斜,更加速了这种进程。随着养猪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与之相配套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以及生产管理方案也不断地完善。使得养猪生产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基础母猪500头,年出栏10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有2000余个。各大养殖企业不断扩大养殖规模,非养殖巨头也纷纷投资养猪业,利用国家扶持生猪养殖的契机,将国内养猪产业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度,全国养猪业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种猪的引进,养猪生产设备的配备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与此同时,相对于我国养猪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和较为先进的养猪生产设备而言,我国猪场大多数员工的素质尚没有根本性的提高。这是造成我国养猪生产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有较大差距的最主要原因。
1.猪场用工情况的现状
1.1整体素质偏低
我国目前许多资多流向养猪行业,新建和扩建的规模化集约化猪场不断涌现,因此对员工的需求大增。许多猪场在招工时对员工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只要肯干就行,许多员工入行时完全是新手,如此状况以致猪场的生产成绩无法提高。
1.2流动性大,用工成本增加
由于新增的猪场对员工的需求量大,招工的主要途径便是通过提高待遇在其他猪场挖人,有经验的员工更加吃香,如职业场长、配种员、兽医和接产人员等。挖来一个职业场长,同时也可带来一批新员工。如此一来,导致整个养猪行业人员流动非常频繁,恶性竞争情况严重,导致人力成本急剧上涨,目前的人工成本,比起五年前,差不多上涨了100%。部分猪场的老板的主要精力用于招工和应付由于人员辞工而造成的生产岗位空缺,根本没有精力去考虑生产水平的提高。
1.3中老年人偏多
由于养猪行业的特殊性,一般位置较为偏僻。而且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去。条件较多的大型猪场,情况稍为好一些。但能够长时间留在猪场的还是少部分人。因此目前猪场的员工大多数是以中年夫妇为主,老年夫妻也不在少数。导致猪场员工总体素质偏低,接受新知识新理念的能力相对较差。
2.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鉴于目前大多数猪场员工的现状,猪场管理者在招人、留人等方面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例如提供较好的待遇福利,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等。对员工的培训是猪场管理的重要内容及基础工作,也是人性化管理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赢得员工忠诚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家都认为,“给员工最好的福利就是培训”。
当然也有许多猪场老板担心的是培训人员的流动问题。某个猪场的培训人员流动,对该企业而言是成本外溢,但对其他企业而言,则是资源共享。如果每个企业都视员工培训为自己的责任,那么整个养猪行业员工的素质就会有很大的提高。真正的企业家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反过来也会促进经济效益。同时,流动员工的口碑也能提高企业在同行中的地位。
2.1为员工的提升创造机会
每位员工在就业选择时,除了考虑福利待遇之外,还需要考虑个人的发展空间。猪场员工也是如此。猪场所需要的大多数是实用型的人才,因此猪场在场内有管理或技术岗位空缺时,应首先考虑在场内的员工中选拨。管理者对内部人员的情况比较清楚,而且从内部选拨晋升的人才对猪场的情况也比较了解,忠诚程度相对较高。而且更重要的是,有提拨晋升的机会使内部的员工觉得更有奔头,工作的积极性更高。随着猪场的扩大或是建设分场,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内部选拨晋升是快速而又最有效的途径。
2.2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
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推行实际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指导员工实施职业发展规划,运用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作为牵引,要大力组织和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活动和技能明星评选活动,对于优胜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建立对有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和拔尖人才的奖励制度,授于他们荣誉称号或给予一次性的奖励、特殊津贴等福利待遇。鼓励员工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去提升自我。让不同层次的员工能够顺利实现不同阶段的需求和自我价值,激发团队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有了好的激励机制和责任心,猪场的管理和生产才会提高,才会有好的经济效益。
2.3帮助员工自我发展
在员工个人的发展方面,管理者应帮助员工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目标就是人们实现组织远景的步骤。不仅如此,目标还应是确切的、可衡量的里程碑,让员工可以测量他们在成功之路上的进展情况。目标为人们提供了可以为之奋斗的东西—使他们的工作更加有趣和充满意义。随着目标的逐一实现,员工对于工作也就越来越有信心。例如,对于年轻员工,在基础生产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而且干得较好的,可以先提拨为生产线长(组长)。在这个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考察。考察期满后,根据需要和个人的能力情况,可提拨为配种员、兽医等技术职位。或者了解员工个人的想法,看他们想向哪一个方向发展,在有可能的情况下给予满足。根据每个员工的特点委以不同的工作,如沉稳、细致的人适合人工授精方面的工作;精明、干练的人适合兽医方面的工作。技术全面,组织能力强的人则可以往场长的角色去培养。尽量做到扬避短,才尽其用,员工的积极性也会高涨,管理起来也顺手。
3.员工培训的内容
3.1兴趣
首先要培养员工对所从事的养猪行业的兴趣。改变以往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从事农业尤其是养猪业社会地位较低的想法。现代农业在今时今日,社会地位已大大提高。让员工认识到,养猪行业是大有可为的。特别是对于文化和学历不高的年轻人来说,只要能吃苦耐劳,肯钻研,照样有机会在猪场中晋升到较高的岗位。而且,与劳动密集型的工厂相比,猪场的工作节奏没有那么紧张,加班相对较少,也比较适合中年人就业。
3.2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养猪行业是很细致的工作,需要员工高度的责任心。生产猪群特别是母猪群全靠饲养员的责任心。比如说,在喂猪时,如果猪群有异常或是有猪生病,负责任的员工马上能感觉得到;而不负责任的员工只管喂猪,其他情况感觉不到或是感觉到了但不想去管。这样,虽然同样是干活,但效果却完全不同。因此需要经常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的教育,还要建立一套生产岗位责任制,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
3.3合作精神
猪场生产线的岗位是环环相扣的,每位员工都不是独立地工作,只有密切地合作,整个猪场的生产水平才能提高。要强化员工彼此的合作精神,把它列为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
3.4技能
经验丰富的员工是无价之宝。经验丰富的员工不仅能在较短时间内创出高质量的工作成果,还能长时间发挥最大潜能。而行业新手即使经过数周或数月培训也很难达到这种程度。因此对员工的技能培训是非常重要又是长期性的工作。
技能的培训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饲养员来说,投料和猪群观察是最主要的内容,要保证自由采食但又不浪费饲料,这就要求饲养员讲究投料的技巧。即使有先进的设备,也还需要负责任的跟进。对猪群的观察也是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猪群的精神状态、采食情况和粪便情况大致反映了猪群的健康情况。要培养饲养员成为一个初级的兽医,能给猪看病和接种疫苗。当然,对于兽医和配种员来说,就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了。
4.员工培训的形式
4.1正规的学历教育
鼓励员工参加正规的学历教育。例如参加一些大专班教育、自学考试等,还有一些正规的技术培训班。取得学历或证书的,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对于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也给予支持,即使他们以后不一定回场工作。这样可以在场内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使人才不断涌现,也能在行业内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
4.2参加技术研讨会
鼓励和创造机会给员工参加一些行业内的技术交流会、研讨会等。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并让他们增长见识,对行业的新知识新动态有所了解,同时可提高在业内的地位。
4.3请专家到场讲课
利用自己人脉关系,定期邀请一些行业内的专家来场讲课,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培训形式,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同时可使场内大部分员工都能现场听课,并能增加场内员工的凝聚力,也起到了建设猪场企业文化的作用。
4.4场内技术交流
场内的技术交流是最简单易行的,同时也是必须的。场内的技术骨干要有定期的技术研讨会,全场员工也要定期开会,可以分开不同的组别进行,不低于每月一次。场内技术交流
是解决存在问题的最有效措施,同时通过相互的研讨,也能有效地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增强凝聚力。
养猪是一项极其细致的工作,在发展养猪事业的同时,也重视猪场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两者同步发展,就可以把养猪生产水平提高至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