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许多省份的猪场在寒冷的季节多发生严重的腹泻,导致仔猪大量的发病死亡,生长育肥猪掉膘减重,个别猪场的母猪流产等,给猪场造成了很大的损伤。特别是2011年底至今,很多大规模猪场都相继爆发非常严重的仔猪腹泻(恶性腹泻)。发病猪以初生哺乳仔猪为主,多在出生后2-3天,表现为“先呕吐、后拉稀,严重的水样腹泻、很快消瘦、脱水、衰竭死亡”。病程一般为1-3天,死亡率可高达100%。剖检仔猪大致症状为:胃粘膜出血,肠系膜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肠壁变薄呈透明。有的猪场母猪和育肥猪也出现呕吐和腹泻。将采集的死猪病样本经实验室检测后,发现主要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 病毒引起,有的猪场同时还发现有轮状病毒和博卡病毒。下面逐一介绍下这些疾病的基本情况。一、主要病因分析:(一)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多发于秋末至春初寒冷季节,传播迅速。主要临床特征:突然发生呕吐,接着发生剧烈水样腹泻。呕吐多发生于哺乳之后。下痢为乳白色或黄绿色,带有小块未消化的凝乳块,粪稍粘稠,有恶臭。在发病中、后期,由于脱水,体重迅速减轻,体温下降,发病后2-7天内死亡,耐过的小猪,生长速度缓慢。出生后5日龄以内的仔猪病死率常为100%。此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10日龄以内的仔猪病死率很高,5周龄以上的猪病死率一般较低,较大的或成猪几乎没有死亡。主要病理变化:病猪呈卡他性胃肠炎,胃内充满凝乳块,粘膜充血;小肠扩张、腔内充满黄色泡沫状液体,肠壁变薄,缺乏弹性,呈半透明状;大肠粘膜充血,内含稀薄液体,肠系膜淋巴结肿胀。严重的病猪出现脱水,最后死亡;组织学检查:可见肠绒毛显著缩短,粘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粘膜水肿,淋巴结细胞浸润。(二)猪流行性腹泻此病易发生于寒冷季节,哺乳猪、架子猪或肥育猪的发病率很高,尤以哺乳猪受害最为严重。主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水样腹泻,很少见呕吐,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断奶猪、母猪常呈精神萎顿、厌食和持续性腹泻大约一周,并逐渐恢复正常。且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一周龄内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3-4天,呈现严重脱水而死亡,死亡率可达50%,最高的死亡率达100%,但一般较传染性胃肠炎轻。主要病理变化:剖检主要病变为小肠膨胀,充满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个别小肠黏膜有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小肠绒毛变短,重症者绒毛萎缩,甚至消失。胃经常是空的,或充满胆汁样的黄色液体。其他实质性器官无明显病变。(三)轮状病毒主要症状临床:出现与传染性胃肠炎相似的症状,在发病12-24小时内发生厌食和腹泻。腹泻初起时为多量淡棕色水样粪便,随后为黄色凝乳样物和棕色清澄液的混合物。由于会发生呕吐,病猪最易发生脱水和死亡。自然感染常发生于2-3周龄的仔猪,大多为隐性感染。病猪呈液状、奶油状或糊状的轻度腹泻,粪黄色或白色,病程1~3天。同时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或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猪只死亡率较高。主要病理变化:剖检可见胃内充满凝乳,小肠壁薄而透明,内有多量液体。结肠和盲肠常被灰、黄或暗色的液体所扩充,小肠绒毛萎缩。(四)博卡病毒这类病毒是胃肠炎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引起幼龄动物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成年动物死亡率较低,但感染率同样很高,主要症状与传染性胃肠炎极为相似。二、综合防治措施当前猪场发生的严重的仔猪恶性腹泻,主要是由此两种病毒引起,但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式,一般需采取下列综合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一)预防措施1、为防止该病的传入,不从有病的地区购进猪只,尤其是冬春该病高发季节要特别注意,对所有新购进的猪要进行隔离饲养观察。一旦发生本病,要立即严密消毒和隔离病猪。对临产母猪应放在消毒过的猪圈内分娩。2、平常注意猪舍环境消毒和饲养管理。如搞好猪舍环境卫生,注意防寒保暖。做到大环境保温(20度以上),小环境控温(乳猪保育箱温度最好在30度以上,同时保持环境干燥(必须使用“干粉消毒剂”消毒);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增强猪群的抗病力。3、做好防疫注射工作。对于规模养猪场和老疫区,普免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三联活疫苗,发病后再普免一次,然后产前三周再免,免疫保护期一般为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