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肠孤病毒感染就是病毒性关节炎,是鸡常患的病毒性传染病。另外,许多学者证实矮小综合征、呼吸道疾病综合征、肠道疾病和所谓“吸收不良综合症”等疾病也与呼肠孤病毒有关。呼肠孤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自消化道和呼吸道分离出来。病毒无囊膜,对脂溶剂和热有抵抗力,一20℃可存活4年以上,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可形成包涵体。呼肠孤病毒造成的经济损失通常来源于鸡的跛行(病毒性关节炎、腱鞘炎)和总体生产性能低下,包括增重减少、饲料转化率低、死淘残鸡增多等,因此降低了生产效益。
1. 传播
呼肠孤病毒的传播方式既有水平传播,又有垂直经蛋传播。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关节炎、腱鞘炎主要发生于肉用种鸡和肉仔鸡,可能和该类鸡的体重较大,关节、腱鞘负荷较大,容易遭受病毒感染有关。
2. 特征性病变表现
该病的特征性病变表现为跛行、跗关节肿胀、肌腱增厚或断裂。该病绝大多数呈隐性经过,当发生急性感染时出现跛行,病鸡喜欢坐在跗关节上,驱赶时才会移动。跗关节肿胀不能活动,不敢负重,患肢不能伸张。腱断裂时趾屈曲,出现典型的蹒跚步态,患肢多向外扭转,且多发育不良,长期不能恢复。呼肠孤病毒除了引起关节炎和腱鞘炎外,还会引起“吸收不良综合症”。病鸡表现为生长发育受阻,矮小,明显小于同日龄的鸡只;色素沉着障碍,病鸡明显苍白,羽毛发育不良、蓬乱;骨骼系统钙化作用紊乱,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有时腺胃肿大,死亡率增加,有时高达5%。鸡群患“吸收不良综合症”可导致鸡群的均匀度下降,生产性能降低,经济损失增加。患有病毒性关节炎和腱鞘炎的鸡只,病变主要在跗关节,关节上下周围肿胀。切开肿胀部,若单纯感染时,见有少量黄色浆液性或纤维素性渗出液,若有细菌感染时可见脓性渗出物。趾屈腱和腓肠腱周围水肿,滑膜常有出血点。慢性病程的特点为腱鞘硬化或粘连,失去活动性。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非化脓性腱鞘炎的特征,在滑膜下可见到幼稚性纤维性细胞增生,逐渐纤维化,呈慢性腱鞘炎的病象。腓肠腱和周围的肌纤维呈空泡样变性.肌纤维组织可见到脂肪浸润。如有细菌感染时,则网状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腺细胞大量渗出和增生。“吸收障碍综合症”没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
3. 诊断
呼肠孤病毒的感染一般通过l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应进行病毒学和血清学试验。禽的呼肠孤病毒有不同的血清型,所有血清型在琼扩试验中都有交叉反应。因此,目前国内外对该病的诊断多采用琼脂扩散试验的方法。
4. 危害
呼肠孤病毒感染可引起鸡的多种疾病,包括病毒性关节炎、矮小综合征、呼吸道疾病、肠道疾病和所谓吸收不良综合征。急性感染时可见跛行,有些鸡发育不良。慢性感染跛行更显著,有一小部分病鸡的踝关节不能活动。这样的鸡群增重慢,饲料转换率低,总死亡率高,屠宰废弃率高,属于不明显感染。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吸收不良综合征,以生长参差不齐、色素沉着差、羽毛发育不正常、骨骼变形和死亡率增加为特征,主要侵害l一3周龄肉用型鸡。病毒性关节炎和腱鞘炎的自然感染鸡可见到趾屈肌和跖伸肌腱肿胀.踝关节常含有枯草色或带血色的渗出液,有些病例有多量脓性渗出物,踝上滑膜常有出血点。腱区炎症发展为慢性时,腱鞘硬化并融合在一起。胫跗远端的关节软骨出现小的凹陷溃疡,溃疡增大后融合在一起并侵害到下面的骨组织。吸收不良综合征的主要病变是腺胃增大,并可能有出血或坏死、卡他性肠炎.此外还可能有关节炎和骨质疏松。
5. 预防措施
由于呼肠孤病毒对一些环境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存在机械性和接触性传播的方式,一般的生物安全措施不能完全防止该病毒的传播和感染。因此在呼肠孤病毒感染的预防中,除加强必要的生物安全措施,如“全进全出”、彻底清洗消毒等方法以外,进行免疫接种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呼肠孤病毒的接种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针对种鸡,另一个层次针对后代鸡雏。由于呼肠孤病毒存在母源传播,因此对种鸡要做好免疫,减少种鸡感染的机会,也就减少了母源传播的可能性。另外,1日龄雏鸡对致病性的呼肠孤病毒易感,足够高的母源抗体对两周前的小鸡具有良好的保护力。因此,种鸡的良好免疫是减少母源传播和保护雏鸡所必需的。目前对种鸡普遍采用“两活加一死”的免疫方法,即分别在雏鸡1-2周龄和10一12周龄进行两次活苗免疫,产蛋前进行一次油苗免疫。两次活苗免疫可以有效刺激鸡体产生免疫力,防止环境中野毒的感染,同时产生良好的免疫记忆和免疫启动作用,有利于产蛋前注射油苗后产生高而均匀的抗体,以提供给后代仔鸡足够的母源抗体,保护后代仔鸡早期免受野毒感染。呼肠孤病毒免疫接种的另一层次为肉仔鸡的接种。